已到家用文言文怎么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小题4】(1)(3分)听到他们的音乐而知道他们的喜好,昭昭然如同仍存在于当世。
(建议采分点:所乐、炳各1分,其他酌情处理) (2)(4分)怎么能因为齐、陈之音对当世无效而说乐无益于治乱(对治世和乱世没有影响)呢,这与看见拳头大的石头而轻视泰山有什么不同!(建议:以、验、拳石各1分,其他酌情处理) 【答案解析】【小题1】文:外在形式【小题2】A所以:前一个“用来……的”,后一个“……的原因”B而:前一个表并列,后一个表修饰C以:前一个“凭借”,后一个相当于“而”,表并列D则:都是“就”【小题3】“证明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礼重要”错。 【小题4】略文言文译文:臣司马光说:我听说古代巧匠垂能够用眼睛测方圆,用内心量曲直,但是不能将自己的技术传给别人,他能够传授给别人的,必定是圆规曲尺罢了。
古代圣人不费力而能切中事物的道理,不深思而能获得治国之道,但却不能传授给别人,所能传授的,一定是礼乐罢了。 礼,是圣人所躬亲实践的;乐,是圣人所喜爱的。
圣人遵行正道而喜爱谐和,又想与天下人共同遵行,使之传留百世,于是便制作礼乐。所以工匠拿垂所传授的圆规曲尺去制作器物,这也就是垂的功劳了;君主用五帝三王的礼乐来治理国家,这也就是五帝三王的政治了。
五帝三王离今世已很久远,后代人看见他们的礼而知道他们的行止,听到他们的乐而知道他们的喜好,昭昭然如同仍存在于当世,这不是礼乐的功劳吗?礼乐有内在的本质,有外表的形式:中正平和为礼乐之本,仪节声音为礼乐之末,二者不可偏废。 先代贤明的君主谨守礼乐之本,一刻也没有远离它。
兴起于闺阁家门,显达于朝廷,广被于乡野近邻,通达于诸侯,流播于四海,从祭祀战争到饮食起居,都离不开礼乐。长此以往数十百年,然后教化普遍深入,天下太平。
如果没有礼乐之本只有礼乐之末,一日行礼乐而百日舍弃礼乐,想用礼乐来移风易俗,实在是难。 所以汉武帝设置协律都尉,歌唱天降祥瑞,不能说不美,但仍不能不下伤感的罪己诏。
王莽设立执掌天地四时的官吏羲和,考定律吕之音,不能说不精确,但仍不能挽救渐台之祸。晋武帝制笛尺,调金石之声,不能说不详尽,但仍不得消弭平阳的灾难。
梁武帝设立思器,调理八音,不能说不分明,但仍不能免除台城的耻辱。 这样看来,舜、禹、濩、周武王时的韶、夏、濩、武四乐,即使都保存于当世,如果德行不足以与它们相称,并不能感化一个人,更何况普天之下的民众呢!这如同拿着垂的圆规曲尺而没有其他工具、材料,徒然等待器具的制成,最后一无所得一样。
况且齐陈的淫荡昏庸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朝廷,又怎么能改变一个时代的哀乐呢!太宗说政治的兴衰隆替不在于乐,为什么讲话轻率,非难圣人又如此果断呢?礼并不是指威仪而言,然而没有威仪则礼难以施行。 乐并非指声音而言,然而没有声音则乐难以表现。
譬如一座山,取其一土一石则不能称为山,但是如果去掉土石,山又何在!所以说:“礼没有内在的本质不能成立,没有外表的形式无法施行。”怎么能因为齐陈之音对当世无效而说乐无益于治乱呢,这与看见拳头大的石头而轻视泰山有什么不同!如果像上述这种议论所说的,则五帝三王的作乐均为虚妄。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暂付之阙如。”可惜呀。
2.文言文<<南岐之人>>的整篇翻译快!南岐
南岐(qí)座落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
那里的居民很少跟山外人交往。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
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大的。
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这就轰动了南岐。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
他们看着看着,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开了:“唉他大婶,你看那个人的脖子。 ”“他二嫂,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难看死了!”“干干巴巴的,他的脖子准是得了什么病。”
“这么细的脖子,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丑!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外地人听了,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那叫大脖子病!你们有病不治,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笑死人了!”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治,我们还不干呐!” [提示] 闭关自守、孤陋寡闻会使人眼光短浅,盲目自大,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成语“夜郎自大”和这则寓言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典型。
[原文]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①,其水甘而不良②,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④。
”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⑤,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⑥?”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⑦,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贤奕编》。
3.文言文翻译急需啊·优游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 爱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
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
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
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
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 事判官。
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是他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
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
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
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 趁机与赵为策划攻打太原。
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
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4.《南史.任
任?P,字彦升,乐安博昌人。
父亲名任遥,为南朝刘中散大夫。任遥的兄长任遐,字景远,自幼勤于学业,家教严谨,官至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
永明年间,任遐因获罪将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任遥拿着名片去求情申诉,边说边流泪,齐武帝听后很同情,最终任遐被赦免。 任遥的妻子河东裴氏,聪明有德行,有一次白天睡觉,梦到四角悬挂着五彩旗盖,从天而降,其中一只铃铛落入怀中,心里非常害怕,而后有孕。
占卜的先生说:“你一定会生才子。”后来生下任?P,身长七尺五寸,自幼聪明被人称作神童。
任?P四岁时能背诵几十篇诗歌,八岁时就能写文章,自作《月仪》一篇,辞义非常美。 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您有一个好儿子,都感到非常欣喜。
这样的孩子一百个不为多,一个不为少。”因此,任?P的名气更大了。
任?P的堂叔任晷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在任?P十二岁时,他喊着任?P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任?P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每当父母生病,他总是侍候在他们的身边,衣服从不解带,说话时难过地流下眼泪,汤药、饭食必先亲自尝一尝。
起初任?P为奉朝时,被推举为兖州秀才,授为太学博士。永明初年,卫将军王俭兼任丹阳县令,又引荐任?P为主簿。
王俭每读到任?P的文章,必再三阅读,认为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说:“自傅季友以来,这样的好文章才又始见于任?P。如果孔门收录,则任?P已经过到了入室升堂的地步了。
”于是,王俭让任?P写篇文章,看后,说:“正中我意。”王俭拿出自己写的文章,让任?P修改,任?P改定了几个字。
王俭拍着桌子感叹说:“后又有谁知道我的文章是由你改定的呢!”任?P竟然被王俭如此赏识。 后来任?P为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
当时琅邪人王融有文才,自认为无人能比,当他读到任?P的文章时,则自叹弗如,怅然若失。 任?P因居父丧离职,三年服丧期间,非常悲痛,以至于用杖拄地才能起立。
齐武帝对任?P的伯父任遐说:“听说任?P因哀痛导致身体瘦弱,超过了丧礼所要求的,使人为他担心,照此下去,失去的并非只是你的好侄子,也是当今文坛的损失啊。你应该好好劝导他一番。
”任遐劝任?P稍进饮食,任?P当时尽力咽下,等到叔父回去,又即刻呕出。任?P的父亲任遥平素喜欢兄槟榔,把它作为常吃的食物,临终的时候曾要槟榔吃,剖开上百个,竟没有一个合口的,任?P感到非常难过,自己虽也喜欢吃,但终生不再食槟榔。
后为继母服丧期间,由于先前身体已经很虚弱,任?P每一次恸哭,都会昏厥过去,过好长时间才会苏醒,因而在墓边搭了间简陋的茅屋以尽丧礼。 凡任?P哭过的地方,草木不生。
任?P本来很强壮,腰带充实,服丧三年丧期后,虚弱得好像变了一个人,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