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盐泽文言文翻译(解州盐池译文)
1.解州盐池译文
解州盐池 原文 解州盐池方百二十里。
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为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又,其北有尧梢水,亦谓之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提以防之,甚于备寇盗。
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译文 解州盐池方圆120里。
长时间下雨后,四周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里,但池水从未漫出过;大旱时,也从未干涸过。卤水是紫红色的,在版泉的下面,当地俗称为蚩尤血。
唯独中间的一眼泉水,却是淡水,有了这水之后,就可以使盐卤结晶出食盐了。另外,盐池北边有尧梢水,也叫巫咸河。
盐池的卤水,没有甘泉水掺和,就不能生成食盐。只要巫咸河水流入盐池中,盐卤就不再结晶,人们称它为无咸河,是盐泽的祸患。
人们筑大堤来防备它超过防备盗贼。推究它的道理,大概巫咸河水本是浊水,一旦流入卤水中,就会淤积堵塞盐卤矿脉,便不能产盐了,并非有其他特殊原因。
2.方士许我 梦溪笔谈 译文
梦溪笔谈 卷一 故事一 学士院轶事 原文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 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胡服 原文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 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窄衣袖便于骑马射箭,短衣服、长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
胡人喜欢茂盛的青草,经常在草丛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时都见过这种情形,即使是王宫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王廷时刚刚下过大雨,经过草丛时衣服裤子都湿了,只有胡人的衣裤一点都不湿。
皮腰带上挂着的蹀躞,大概是用来佩带弓、剑、手巾、算袋、磨刀石一类物品的。以后虽然去掉了蹀躞,但还保存着它的环,环与蹀躞连接如同系在牛马股后的革带,也就是如今皮带上的装饰扣版。
帝王必定以13个环为标准,唐代武德、贞观时期还是这样。开元以后,虽然沿用旧的习俗,但是稍稍宽大了些,不过带钩还是从带身穿过。
带身上原来做的是小孔,本朝改革为顺折,使人的外表装饰更加精美。 槐厅之争 原文 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
旧传居此阁者,至多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
予为学士时,目观此事。 译文 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门前有一颗巨大的槐树,一向称阁予为槐厅。
过去传说住在阁子里的人,很多都当上了丞相。因此学士们都争着居住槐厅,甚至有搬开别人行李抢占槐厅的行为。
我做学士时,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 雌黄改字 原文 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
尝教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
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译文 馆阁新誊清的本子有写错的地方,用雌黄粉涂抹。
我曾经比较过一些改字的方法:刮洗损伤了纸贴了一张纸又容易脱掉;用粉涂字又不能涂没,要涂几遍才能完全盖住;只要用雌黄一涂就涂掉了,而且经久不脱落。古人称这个为“铅黄”,大概用这种方法已有很久了。
宋代藏书 原文 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
期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中,乃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官书,给书吏百人。
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样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译文 前代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大概是为了防止水火等灾害引起的书籍散失。现在三馆、秘阁,共有四处藏书,但都在崇文院中。
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这些书。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
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校勘了好多年,也仅仅校完昭文馆中的书籍就作罢了。
王安石破常规 原文 嘉佑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为详定官。
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地,复弥之,以送复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官所定等,以对复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复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是时王荆公以初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者,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杨乐道守法以为不可。
议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封弥官,闻之,谓同舍曰:“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即而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
及发封,乃王俊民也。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
译文 嘉佑年间,礼部上报进士名额完后,皇上还没有举行殿试,京城里就谣传。
3.下面 文言文翻译
【原文】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③,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译文: “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一天,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
’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
’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
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4.帮翻译下文言文
1.有一个富翁,做生意的人很多都向他贷款。
有一天他出门,有一个少年从马后面跟着他,问他有什么事情,原来也是向他借钱做生意的。富翁答应了之。
来到少年家中,刚好碰到茶几上有钱数十张,少年便用手拿着钱玩耍,把钱叠来叠去的。富翁便说了些客气话离开了,竟然没有借钱给少年。
有人问他为什么,富翁说:“这个人 肯定擅长赌博,不是品行端正的人,他平常玩耍习惯了,不知不觉在他的手上表现了出来。”这发问的人于是跟踪少年,果然是这样的。
2.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
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
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