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卷九十三文言文(魏书卷九十三王睿翻译)

1.魏书卷九十三王睿翻译

【王睿传】 王睿,字洛城,自称是太原晋阳人。

六世祖王横,系张轨的参军。东晋动乱之时,其子孙就居住在武威的姑臧。

父亲王桥,字法生,懂得天文卜筮。凉州平定后,移居京城,家中贫穷,靠天文历法之术维持生活。

历任官职,终为侍御中散。天安初年(466)去世,被追赠为平远将军、凉州刺史、显美侯,谥号为敬。

王睿年少时继承父业,但身姿像貌伟丽。恭宗在东宫时,见到他而感到十分奇异。

兴安初年(452),王睿升为太卜中散,不久又升为令,领太史之职。承明元年(476),文明太后临朝听政,王睿因善于攀缘而受到宠幸,越级升为给事中。

不久又任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等职,赐爵太原公。于是他在内参与机密,在外参加政事,受到的宠爱日益深厚,朝中官员都惧怕他。

太和二年(478),高祖和文明太后率百官与诸宾客到虎圈观虎,有一只老虎逃出虎圈,登上楼阁之间的通道,几乎跑到御座之上。当时左右侍御都惊恐无策,王睿独自一人执戟抵御,老虎才退去,因此受到皇上亲近信任而升迁要职。

太和三年(479)春,皇帝诏令王睿与东阳王元丕一同获得犯罪能减免刑罚的特权,并永远免除徭役。太和四年(480),升尚书令,封爵中山王,加封镇东大将军。

设置王官二十二人,中书侍郎郑义为辅佐,郎中令以下官员都是当时的名士。皇帝又授王睿之妻丁氏为王妃。

后来,沙门法秀图谋叛逆朝廷,事发之后,受到牵连的人很多。王睿向皇帝进言说:“与其杀无辜之人,宁可赦免有罪之人。

应当只斩首恶者,其余随从者和嫌疑者都予赦免,不是很好吗?”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得到免罪的人有一千多。 王睿经常出入内宫,文明太后暗地里赐给他许多珍宝玩好、绫罗绸缎,没有人能知道,通常都是在夜晚用有帷幕的车载着,由宦官护送到家,前后上万,不可胜数,而且又广有田园、奴婢、牛马、杂畜,全都是最好的。

朝中大臣和左右都由此而受到他的赏赉,他就是以此显示自己的不偏私,所费钱财又以万计。及至王睿患病,高祖和太后常亲往探视,侍官们也前来看望,络绎不绝。

王睿病重之时,向皇帝上疏说: “臣闻对皇帝尽忠的人,在临终时往往更显出自己的节义;对双亲尽孝的人,在临死之前表现出纯真的孝心。所以孔明死于军中,不忘辅助刘蜀的计划;曾参病重的时候,留下情感深挚的良言。

我虽平庸愚昧,不敢忘却高尚的德行。我承受着天地覆载之恩,蒙受造物生成之德,少年之时逐渐受到教化,成年以后又受大道沐浴。

我朝清明高洁,流传延续了三纪,我受到先帝过分的眷爱,又得到陛下特殊的宠幸,于是得以齐迹功归,在内廷侍奉陛下,爵位与诸王相等,职位居于上等,从容闻道,参与主持国政。实在想竭尽全力来报答所受到的恩宠,不想事与愿违,忽然染上重病,常让陛下屈驾亲临探问,这种殊荣浸润我的一生,所得恩惠流传我的后世,我只有效犬马之诚,衔佩以报无穷之恩。

现在我的病已经非常沉重,考虑到必定不能治好,只得翘首以望朝廷宫阙,终日哽咽依恋不已。依恃着皇上旧日眷爱的深重,大胆陈述自己愚昧的管窥之见。

“我听说治理朝政的关键,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慎用刑罚,二是任用贤能,三是亲近忠信,四是疏远谗佞,五是实行黜陟。刑罚分明,奸邪盗贼就会止息;贤能者得到任用,功勋业绩就能昭著;亲近忠信,就会耳聪目明;疏远谗佞,惑乱离间的事就能绝迹;对官员有升有降,就能使贪婪之心得到改正。

这是因为,慎重地使用刑罚在唐典中早有记载;知人善任就显得聪明有才能,这是帝王所不容易做到的。周书传下好德的文章,汉史陈列防奸的议论,考察昏暗与明白,见之于先王大典。

八方之外地域广阔,远近的事各不相同,安抚边远的地方应该以宽厚有信对待它,安抚京师地区则应当明显地给它以好处。应该怜恤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任用有功的人,赦免犯了小罪的人,减轻徭役,薄取赋敛,广修福利事业,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

愿陛下在听政的余暇,能亲自审阅我所奏之事。使春秋时楚国子囊的一片忠诚之心,得以重申于当世;让微臣将要失去的志向,得以用于清明之时。”

王睿不久去世,时年四十八岁。高祖与文明太后亲临致哀,赐给棺木葬器,令岩昌公王遇监理丧事。

封赠王睿为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规定谥号为宣王。内侍长董丑奴负责营造坟墓,准备葬于京城之东,高祖登上城楼远望凭吊。

京都有一百多名文士给他作哀诗写诔文。皇帝又诏令在京都南边二十里大道旁替王睿建立祭祀之所,修造宗庙以便按时祭奠,并且树立碑铭,设置守护宗庙管理祭事的人五家。

又诏令褒扬王睿,把他当年驱赶老虎保卫皇帝的情形在各官殿里绘成图画,命高允为画像写赞。京都的男女奉承称赞王睿的美貌,作新曲用来演唱,曲名叫《中山王乐》。

皇帝还下诏颁布乐府,令其用各种乐器合奏这支曲子。 当初,王睿的女儿嫁给李冲的侄儿李延宾,次女又嫁赵国李恢之子李华。

女儿出嫁的时候,先到宫中,行礼大致像公主、王女的礼仪。文明太后亲临太华殿,让其女在另一张床上寝卧,王睿与张..在旁侍坐,他的亲眷和两个李家的男子、妇人都排列于东西廊下。

到了彩车出发时,太后亲自。

2.北史崔赜传的全文翻译

《魏书卷卅二•列传第二十》:“颐,字泰冲。初为太子洗马,后稍迁散骑常侍,赐爵清河侯。后世祖闻刘义隆以諲为冀州刺史,乃曰:“义隆知用其兄,我岂无冀州也。”乃以颐为平东将军,冀州刺史。又为大鸿胪,持节策拜杨难当为南秦王。奉使数返,光扬朝命,世祖善之。及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等督诸军取上邽,使颐齑诏于丕前喻难当奉诏。后与方士韦文秀诣王屋山造金丹,不就。真君初卒。颐五子。

长子秉,字公礼。早终,无子。

秉弟广,字公渊,袭爵。拜平东将军。子法度,早终。

广弟轨,字公则。太子中舍人、镇南司马。

轨弟穆,字公和。早终。

穆弟叡,字哲,小字男季。高祖初,以交通境外伏诛。从兄景真以子思叔继叡。”

(崔赜(《北史卷廿四•列传第十二》),字泰冲。初为太子洗马,后稍迁散骑常侍,赐爵清河侯。后世祖闻南宋刘义隆以崔諲为冀州刺史(太武帝延和元年己卯初六,432年7月19日),乃曰:“义隆知用其兄,我岂无冀州也。”乃以崔颐为平东将军,冀州刺史(北魏冀州辖长乐郡、武邑郡、勃海郡、安德郡4郡21县,治信都县)。

又为大鸿胪,持节策拜杨难当为南秦王(太武帝延和二年九月戊午廿二,433年10月21日)。奉使数返,光扬朝命,世祖善之。及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等督诸军取上邽(太武帝太延二年七月庚戌初一,436年7月29日),使颐齑诏于丕前喻难当奉诏。后与方士韦文秀诣王屋山造金丹,不就。

真君初卒。颐五子。

长子崔秉,字公礼。早终,无子。

崔秉弟崔广,字崔公渊,袭爵。拜平东将军。子崔法度,早终。

崔广弟崔轨,字公则。太子中舍人、镇南司马。

崔轨弟崔穆,字公和。早终。

崔穆弟崔叡,字哲,小字男季。高祖初,以交通境外伏诛。从兄崔景真以子崔思叔继崔叡。)

文言文,魏书,卷九十三

3.求《宋书·卷九十三列传之隐逸传》的翻译

Bainian Zhu comes from Kuaiji Shanyin. Su Wang, so called Xiuye, comes from Langya Linxi. His great-great-grandfather Qiaozhi, is Guanglu Dafu of Jin dynasty. Su is ambitious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was poor and supported his old mother. He was the Shilang of Luling country, he quited when his mother was dead。

翻不下去了。

4.《三国志魏书十九》全文翻译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

十几岁的时候,就诵读《诗经》、《论语》,以及各种长篇的辞赋,很会作文章。传说曹操曾经读了他的一篇文章,问道:“你请别人写的吗?”曹植心中很难过,马上下跪说:“我确实能够出口成章,下笔为文,愿意当面接受您的试验,我又何必请人捉刀呢?”这时,刚逢邺城的铜爵台落成,曹操带了儿子们到台上去庆贺,便叫他们各人写一篇赋。

曹植提起笔来,不一会儿就写好了,洋洋洒洒甚为可观,曹操看了既惊讶又喜欢。曹植性情简淡可亲,看上去没有威严的派头。

他所用的车马服饰,都不讲究华丽。每回去进见曹操,提出难题问他时,他总是敏捷应对,充分表现出机智灵慧,因此特别受曹操的宠爱。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为平原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迁封为临菑侯。

曹操出兵征讨孙权,叫曹植留守邺城,临行前告诫他说:“我以前做顿邱令的时候,才二十三岁。自己想想现在所做的一切,一些儿也不后悔。

你今年也二十三了,能不好好勉励自己吗?”曹植以他过人的才智受到曹操的另眼相待,丁仪、丁廙、杨修这些人都拥护他,帮助他。曹操心里拿不定主意,好几次都想立他为太子。

曹植本色待人,纵情任性,一点不掩饰造作,但也不自我惕励,喝起酒来毫无节制。文帝刚好相反,很富心机、矫情伪装、自我修饰,在宫廷内人缘很好,大家一有机会都在曹操面前夸赞他,所以他能够被立为继位的人。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增置五千户的食邑,加上以前封的,总共有一万户。曹植曾经驾着车子,风驰于宫廷走道,并私开司马门外出。

曹操知道这件事后,大为震怒,怪罪掌司马门的公车令,下令赐死。由于这事件,更加紧控制各诸侯,曹植也一天天失去宠信。

曹操深谋远虑,提防有不测事变;因为杨修有才智又善于策划,加上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找了个机会便把杨修处决了。这一来,曹植失去了好朋友兼帮手,内心愈发不安起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年,曹仁被关羽所围困。曹操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打算派他去营救曹仁,召唤他在出发前来面授机宜,没想到曹植正沉醉在酒乡中,无法接受任命,曹操深感懊丧,从此再也不重用他了。

魏文帝一登上王位,就诛杀丁仪、丁廙和丁家的男子。曹植和其他诸侯都分别回到自己的封地。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监国谒者灌均迎合文帝的心意,上书指陈:“曹植醉酒时态度傲慢,不把王法放在眼里,并劫持胁迫使者。”有关部门便请文帝治曹植的罪,文帝看在太后的份上,将他贬为安乡侯。

这年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立为鄄城王,食邑共两千五百户。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文帝领兵东征,路过雍丘(今河南杞县),临幸曹植的住所,下令增加他五百户的食邑。 萧怀王曹熊,很早就去世了。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追封谥号为萧怀公。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又追封爵位为王号。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儿子哀王炳继位,有食邑二千五百户。在位六年,没有子嗣,被除去了封国。

5.明史*列传第九十三(文言翻译)

1、你已经在内心归附了朝廷,吴淞江一带恰好有贼寇作乱,为什么不攻打他们来立下战功呢? 2、胡宗宪解开捆绑麻叶的绳索,让麻叶写信给陈东谋取徐海,并且暗中把这封书信泄露给徐海。

3、徐海磕头服罪。胡宗宪摸着徐海的头顶,安慰他。

附:选段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胡宗宪,字汝贞,是安徽绩溪人.他是嘉靖十七年的进士。

嘉靖三十三年的时候,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当时徽州府歙县人汪直占据五座岛屿煽动日本倭寇攻打明朝,并且徐海、陈东,麻叶等人以拓林、乍浦、川沙洼为巢穴,每天扰乱海边的郡邑。

皇帝任命张经为总督,任命李天宠为浙江巡抚,又命令侍郎赵文华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依仗着宰相严嵩在朝廷内部的援助,非常骄横。

张经和李天宠不依附、听从他,只有胡宗宪听从他。赵文华非常高兴,因此两人一起大力排挤张经和李天宠两人。

日本倭寇侵犯嘉兴,胡宗宪用毒酒的计策杀伤敌人,杀死数百人。等到张经在江泾打败倭寇的头目。

胡宗宪援助很有力。 当初,徐海入海做海盗,焚烧掉自己的舟船,向士卒表示自己没有反悔之心。

到了沿海,胡宗宪派人对徐海说:“你已经在内心归附了朝廷,吴淞江一带恰好有贼寇作乱,为什么不攻打他们来立下战功呢?况且可以抢夺他们的船只,来为将来发生危急事情做打算。”徐海认为很有道理,回头在朱泾一带攻打贼寇,杀掉三十多人。

胡宗宪命令属下俞大猷偷偷烧掉徐海的船只。徐海心中害怕,把自己的弟弟送来作为人质,献上自己佩戴的飞鱼冠、坚甲、名剑和其他的玩赏之物.胡宗宪于是(趁机)优厚地对待他,让徐海捉拿陈东、麻叶等人,答应封他永世的爵位。

徐海果然捆绑着麻叶来进献。胡宗宪解开麻叶的蝇索,让麻叶写信给陈东谋取徐海,并且暗中把这封书信泄露给徐海。

徐海大怒。 徐海的小妾接受了胡宗宪的贿赂财物,也说服徐海。

于是徐海又用计谋捉着了陈东来进献,率领自己的部下五百人离开了乍浦,驻扎在梁庄。官军焚毁了乍浦的老巢,斩首三百多人,烧死淹死的到处都是。

徐海于是约定日期请求投降,约定之期前突然来到,留下士兵在平湖城外,率领手下一百多首领,穿戴着盔甲入城。赵文华等人害怕,打算不答应徐海,胡宗宪强行答应了他。

徐海磕头服罪。胡宗宪摸着徐海的头顶,安慰他。

徐海自己选择平湖之外的沈庄驻扎自己的部队。沈庄分东西各一处,以黄河作为护城河。

胡宗宪令徐海居住东庄,在西庄安置陈东的党羽。胡宗宪命令陈东写信给他的党羽说:“督府给徐海下达文书,晚上的时候将来捉拿你们了。”

陈东的党羽恐惧,趁着夜晚将要攻打徐海.徐海携带着两个小妾逃跑。在小路上被槊射中。

第二天,官军围住了他,徐海跳海自杀。两浙的倭患渐次平息了。

胡宗宪喜好功名、权术,通过赵文华结交严嵩父子,每一年都给严嵩送大量的金帛、佣人、美女,珍奇罕见、非常精巧的东西.赵文华死后,胡宗宪与严嵩结交得更加密切,威名权利震动东南。然后他创立了“编提均瑶”的方法,在百姓的正常缴纳的税收之外,加收赋税。

百姓因此困顿不堪,并且他侵吞的府库的钱财、聚敛的富人的财物也无法计算。 第二年,江西农民起义,胡宗宪又同时掌管了江西。

还没有到达,总兵官戚继光已经平定了作乱。九月胡宗宪上奏说:“贼寇进犯宁、台、温等地,我们的军队前后俘虏斩首一千四百多人,贼寇全都荡平了.”皇帝非常高兴,加任胡宗宪为少保。

在两广平定大盗张琏,也判定为胡宗宪的功劳。

6.三国志诸葛诞传原文翻译

诸葛诞,字公休,琅笽阳都人,是诸葛丰的后代。

起初以尚书郎为荥阳县令,后进洛阳任吏郎。凡是别人所嘱托,向他推荐人才,他都把嘱托的话公开出来,然后才任用被推荐之人。

至于用人的得失,则依照众人的意见,给予褒奖或贬损。正因为如此,群僚向他推荐人才都很谨慎。

累迁至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人关系很好,在朝廷很有名气,京都尽人皆知。有人告发说,诸葛诞、邓飏等人崇尚浮华,喜欢虚名,此风不可助长。

魏明帝便不喜欢诸葛诞,罢免了他的官。魏明帝死,正始初年,夏侯玄等仍在官掌权,又推举诸葛诞重任御史中丞尚书,并任扬州刺史,加封昭武将军。

王凌企图阴谋废除帝王,太傅司马懿暗中派兵向东讨伐王凌,任诸葛诞为镇东将军,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为山阳亭侯。东吴诸葛恪在东关起兵进犯,朝廷派诸葛诞统率大军征讨,失利,退还。

改任镇南将军。后来,毋丘俭、文钦反叛,派人来找诸葛诞,让他召收豫州士民参与反叛。

诸葛诞将毋丘俭、文钦派来的人杀死,并将毋丘俭、文钦的阴谋公布天下,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叛逆行为。大将军司马师东征,派诸葛诞都督豫州诸军,渡安风津逼向寿春。

毋丘俭、文钦被打败后诸葛诞最先抵达寿春,寿春城中十几万人得知毋丘俭、文钦失败,都害怕被杀,于是纷纷弃城而逃,流亡到山间河泽,或逃窜到东吴,朝廷认为诸葛诞在淮南任职长久,于是又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 东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听说淮南已经叛乱,正逢文钦前往,于是派文钦率领众将直奔寿春。

当时诸葛诞已率军抵达寿春,无法攻城,于是退走。诸葛诞派手下大将蒋班追击,将留赞杀死,将其脑袋传送京都,又没收其印节。

诸葛诞被封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又转为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与夏侯玄、邓飏等关系不同寻常,又见王凌、毋丘俭等先后被灭族,感到恐惧不安,于是普施财物以拢络人心,厚养心腹以及扬州侠义之士几千人,为自己效命。

甘露元年(256)冬天,东吴打算进攻徐土曷。朝廷知道诸葛诞所统领的兵力足以抵御外侵之兵,但他还是请求朝廷派十万人守寿春。

又求沿淮河修筑城池以备迎敌,其实是想积极保住淮南之地。朝廷也约略知道诸葛诞对朝廷已起疑心,但考虑诸葛诞是老臣,想把他召回来再说。

甘露二年(257)五月,征召诸葛诞为司空。诸葛诞接到诏书,更加恐惧,于是举兵反叛,召集各路军队,攻打扬州刺史乐纟林,并杀死他。

又聚集淮南淮北十几万官兵,扬州新归属的四五万人,储足了有一年的粮食,闭城死守。又派长史吴纲领着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请求援助。

吴人得信大喜,派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率兵三万,秘密与文钦一起来接应诸葛诞。并又任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刺史、寿春侯。

这时,镇南将军王基刚到,率领诸军包围寿春。还没形成包围之势时,唐咨、文钦从城东北凭借山势,率众冲进城中。

六月,大军东征,抵达项地。大将军司马昭率领二十六万大军,临近淮河征讨。

司马昭屯兵于丘头,派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将城包围了两重,开挖堑壕、修筑堡垒。又派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人,率精锐部队为机动部队,以便防备东吴部队进攻。

文钦等几次想冲出包围,都被击退。吴将朱异又派重兵接应诸葛诞,渡过黎浆水。

州泰等人在此迎战,多次打退东吴军队的进攻。孙纟林因为朱异出师不利,一怒之下杀了朱异。

城中粮食渐渐减缺,外援又不到,无依无靠。将军蒋班、焦彝,都是诸葛诞的亲信部下,这时也舍弃诸葛诞,出城向司马昭投降,司马昭又使反间计,竟说服全怿等人率众数千人打开城门投降。

城中士兵无不震惊恐惧,不知所措。 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制造出许多进攻的武器,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强行从南面突围。

包围的军队从高处用发石车发射石块,用火箭烧毁攻城器具,箭石如雨,尸首遍野,血流满堑壕。诸葛诞等人只能又退进城去。

城内粮食日益短缺,出城投降的人又达几万,文钦想把北方人全都驱赶出去,以便节省粮食,与东吴一起坚守。诸葛诞不接受这个意见,因此两人产生隔阂。

文钦本来与诸葛诞就有矛盾。只是因为特殊事宜而聚合,事情越是紧急就越不相信对方。

文钦见诸葛诞什么事都要策划一番而不满,于是诸葛诞杀掉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在小城中领兵,听说父亲被杀,率众赶赴现场,而他们的部下不听使唤。

于是文鸯、文虎只好独自逃出城去,投奔司马昭。军中官兵要求杀死这兄弟二人,司马昭下令说:“文钦之罪不容,他的儿子当然应杀死。

但是文鸯、文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的,目前城池还未攻下,如果杀了他们俩,那无异于坚定了城中官兵死守的决心。”于是赦免了文鸯、文虎,又让他们率领几百名骑兵到城外巡回呼喊:“文钦的儿子都没有被杀,其他人还怕什么呢?”又表奏任文鸯、文虎为将军,赐关内侯的爵号。

城内官兵既喜且忧。又因为城中的兵士日益饥饿劳顿,诸葛诞、唐咨等人又无计可施,所以司马昭亲自督阵,四面出击,同时击鼓登城,而城内竟无人敢抵抗。

诸葛诞穷途末路,骑马率部下。

魏书卷九十三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