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将录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9分)登岳阳楼br/)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9分)登岳阳楼br/
【答案】【小题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小题2】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以上为登岳阳楼)【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尾联“戎马关山北。”
“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
“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
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
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
C、D2。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三是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
3。①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②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③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
④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4。
认同。(1分)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
(1分)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 (或:尽管都市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但并不妨碍一个人追求内心的从容,也即做事时要有定力、有定见,也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2分)联系生活能谈出对从容心态的理解,或对快乐与成功的关系的理解,或对传统与内心的关系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2分) 如果不认同,言之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比如:我不认同林清玄的观点,我觉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所需,比如买书、旅游等。
而物质缺乏的人,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高。 1。
试题分析: C项,原文是说“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D项,概括不全面。
林清玄之所以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原因里还有周的文字没有伸缩性;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访谈的话题是采访者提出的,所以要概括本题就要注意采访者谈到了几个方面的话题。
本文的几个话题是:“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信息筛选题,所以先要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本题的答题信息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 本题的难点在于正确理解“茶”和“心情”的象征义。从全文来看,林清玄认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快乐。
如“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一句。 由此可见,“茶”象征着物质生活,“心情”指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答题时要辩证地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3.《清•梅曾亮钵山余霞阁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
作者:钵山余霞阁记 清·梅曾亮江宁城,山得其半。
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
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
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
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⑴,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 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⑵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
遂之为书记。 《柏枧山房文集·卷十》【注】:⑴缗缗:连绵不断的样子。
⑵决版:决堤。版,版筑,用两板相夹,装满泥土,用来筑土墙、河堤。
22.下列有关本文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A.“江宁”,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石头城。 B.按干支纪年法,“甲戌”之后的一年是“乙亥”年。
C.“江自西而东”,这句中的“江”专指的是“长江”。D.“陶子”是对“陶子静”的昵称,是略缩语的用法。
23.文中实写了阁上“俯视”所见的景致,而虚写阁上仰观的一句是“”。 (2分)24.本文由写景而论文,陶子静、梅曾亮就“善为文”分别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其异同在于:⑴不同:;⑵相同:(4分)25.管君认为梅曾亮的说法与“余霞阁”的阁名“当”(相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参考答案: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22.(2分)D 23.(2分)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24.(4分)⑴陶强调写文章应注重积累,梅强调写文章应捕捉灵感(2分);⑵主张行文自然(2分)25.(3分)梅所说的灵感与阁上所见的“余霞”,一样美妙绚丽,但又都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 【参考译文】:江宁城,山占了一半。
那便于人们游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钵山,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读书的地方。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取名“余霞”,是按照眼中所见之景而题的名字。
从余霞阁往下看,花木随山势高低而生,团团环抱着山峰。长满草的曲折小径,一条一条,清晰可数,行路的人就像飞鸟在树的枝叶上掠过一样。
城西面的秦淮河萦回环绕着,长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天青水黄,颜色对照分明就像一条线一样划开了天地。 那平放在树木外面的一面大圆镜,便是莫愁湖。
那东南面遍地的房屋密密麻麻,屋上升起的炊烟像站立的人,各自在张望顾盼,微风吹来,好像从左右不同的方向牵引着它,连绵不断地向上飘去。微风将山下闹市喧哗之声传到山上,近处的听不到,而远处的隐隐约约可以听到。
甲戌年的春天,陶子静在余霞阁设酒宴款待各位朋友,所有的景致都呈现在眼前,大家高谈阔论,更加无拘无束。子静说:“文章这件事情,好像山上的云自然地冉冉升起,又如江河中的水汩汩地自然流着,不是凿开山石就可以引出云来,决开河堤就可以引出水来的。
所以会做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所待。”我说道:“文章在天地间,也好比云烟景物一般,一会儿的功夫已逃在万里以外。
所以善于做文章的人,一定不会失掉时机。”管君听了说:“陶君的言论高明极了。
后面梅君所讲的这番话,对余霞阁来说,两者倒是相当的。”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