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乐天守杭州文言文(西湖梦寻白乐天守杭州翻译文言文)
1.西湖梦寻白乐天守杭州 翻译文言文
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数亩。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乐天每于此地,载妓看山,寻花问柳复。居民设像祀之。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游人至此买舫入湖者,喧阗如市。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舟楫罕到。
寓西湖者,欲避嚣杂制,莫于此地为宜。园中有楼,倚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
(翻译)
白居易在杭州,政治清平讼案简。贫民有犯法的人,在西湖种植几棵;富人有赎罪的人,他在西湖开辟阊田数亩。历任多年,湖薪尽拓,树木成荫。乐天经常在这里,载知妓看山,寻花问柳。居民设肖像祭祀他。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您的洁白。右转向北,当缆绳船亭,楼船云集,高柳长堤。游人到这里买船入湖的,大声闻到市场。东距为玉野鸭园,湖水一角,偏僻地方城阿,船只很少到。
在西湖的,想避嚣杂,没有人在这里为宜。园中有楼,靠着窗子朝南,沙际水明,常洗浴野鸭数百出没波心,这景幽绝道。
《百度文言文翻译》
2.《西湖梦寻白乐天守杭州》文言文翻译是怎样的?
秦楼最初名为水月楼,是苏东坡所建,他常常带着王朝云到此游览。
墙壁上有三首诗,是苏东坡亲笔所书。从秦楼往前走几百步,是镜湖楼,白居易所建。
宋代在杭州做官的人,游春就聚集在柳洲亭,赛船就聚集在玉莲亭,登高则在天然图画阁,看雪则在孤山寺,平时宴请宾客在镜湖楼。战乱之后,那座楼已经荒废,变成民居了。
过去赵王孙孟坚子固常在武林作客,正赶上菖蒲节,周公谨和好事者邀请子固到西湖游玩。酒喝多了以后,子固摘下帽子来,用酒把洗湿的头发烘干,坐在地上叉开两腿吟唱《离骚》,就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傍晚的时候进入西泠桥,匆匆地看孤山,使船靠岸停在茂密的树中间,指着长满树林的最幽静的山麓处,瞪着眼大叫道:“这才是真洪谷子、董北苑的得意之笔呢。”相邻的船有几十条,船上的人都特别惊叹,以为他是上天派下来的真仙人。
能够得到山水趣味的,在苏东坡以后,只见过这个人。 出自:明朝 张岱。
3.请帮我翻译东坡慕乐天这段``
苏东坡与白乐天
东坡祭柳子玉文中有“元轻白俗”一句,后人以为东坡对乐天不甚尊重,可是从他的其他许多作品中却看到他对乐天是非常企慕的。
宋·洪迈《容斋随笔》云:东坡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其意盖专慕乐天而然。如《赠写真李道士》云:“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高山老居士。”《赠善相程杰》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送程懿叔》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入侍迩英》云:“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缘深。”《去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早年我在杭州有“西湖堤有苏兼白,最喜东坡似乐天”之句,曾引《白香山诗长庆集》卷十一《步东坡》五古一首为证。香山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之所以名东坡,即由此而来。清·赵翼(雪崧)《西湖杂诗》之二有云:“白苏都向此留题,二老才名本自齐。不作争墩互倾轧,两人各占一条堤。”不过白堤之“白”并不是指白乐天,原是“白沙堤”的省称。《白香山诗后集》卷五《钱塘湖春行》末二句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就是明证。他在《杭州春望》末二句中又说:“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自注:“孤山寺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这也是指白堤而言。如果白堤真是由于白乐天之名而来,那他怎么还会问“谁开湖寺西南路”呢?赵翼“两人各占一条堤”和我的“西湖堤有苏兼白”之句,都但沿旧传之误。至于苏堤却真正是东坡在杭州时发动民众开筑出来的。这些都是题外的话。
至于“东坡慕乐天”,历来就有很多人提过。偶翻明人杨慎《杨升庵全集》(万有文库本五十卷五七七页)有“东坡慕乐天”一则云:“洪容庵随笔言东坡慕白乐天,因以为号。慎按《南宾志》云:东坡西坡皆白文公故迹。樊汉炳诗曰:忠、黄江上两东坡,二老遗风凛不磨。人得矜夸知地胜,天教流落为才多。以此验之,信然。惜容斋未之引耳。”这些都是东坡在忠、黄两州对白乐天表示企慕的确证。
《白香山集长庆集》卷十八有《别种东坡花树两绝》,其一云:“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诗写于忠州,和写于黄州的不同。
4.文言文玉莲亭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弛一(来自豆瓣)
来源:/note/735273417/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内时,政治清平,社会安定,没有什么案件发生,上下一派和谐。贫民若犯了法,就去西湖边上种几棵树;富人犯法若要赎罪,就让他到西湖开垦几亩湿地做农田。历任多年,湖中淤泥积聚的地方都开垦成了田地,湖边树木绵延茂密,蓊郁成荫。白居易每到此地,都会驾车带着名妓来欣赏这湖光山色。当地民众为了纪念他,专门给他立了塑像来祭拜。玉莲亭靠近西湖岸边,湖里种了很多莲花,象征着白公精神品格的高洁。
从玉莲亭右转往北走,就到了缆舟亭。缆舟亭边云集了很多楼船,长长的堤岸上种着高高的柳树。游人到此,大都会租船游湖,这里往往像集市一般喧哗热闹。再往东走是玉凫园。由于只是西湖的一个角落,玉凫园地处偏僻,很少有人会划船到这里。在西湖,想避开喧嚣嘈杂,没有比这地儿更惬意的了。玉凫园里有楼,靠着楼上的窗子往南望去,沙洲交会,湖水明艳,常常能看到数百只野鸭在湖中游玩,时而沉入水下,时而露出水面,这番幽美之景,不禁让人称绝。
5.《醉白堂记》的译文 (宋)苏轼的译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感到好笑,我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人家忠献公正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老天生出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放弃。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只是将寄托情趣在与白乐天相同的爱好中。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扬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