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消厄文言文(《太上救苦经》全文)
1.《太上救苦经》全文
超度念诵《太上救苦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又名《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太上救苦经》,为道教济幽度亡类道经,在度亡道场中常用。经以五言韵文写成,赞颂太乙救苦天尊拔众生脱离迷途,超出三界;称众生若能悟得虚空,超出万象,即得解脱生死,免受轮回之苦;又谓众生“归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念诵此经不息,可致“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
尔时,救苦天尊,
遍满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诸众生,得离于迷途,
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我本太无中,拔领无边际,
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初发玄元始,以通祥感机,
救一切罪,度一切厄,
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皆承大道力,以伏诸魔精,
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紫云覆黄老,是名三宝君,
还将上天炁,以制九天魂,救苦诸妙神,善见救苦时,
天上混无分,天炁归一身,皆成自然人,自然有别体。
本在空洞中,空洞迹非迹,遍体皆虚空。
第一委炁立,第二顺炁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妙哉大洞经。
皈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辰天尊,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道言:
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
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罪人实可哀,我今说妙经,
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
火翳成清署,剑树化为骞,上登朱陵府,下入开光门,
超度三界难,迳上元始天,于是飞天神王,无鞅数众,
瞻仰尊颜而作颂曰:
天尊说经教,接引于浮生,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
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朗诵罪福句,万遍心垢清。
尔时,飞天神王,及诸天仙众,说是诵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2.翻译~~~~~~~~~ 搜狗问问
诗评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入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
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薛逄最浅俗。
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濒、李益耳。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少陵如节制之师,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楚词惟屈宋诸篇当读之外,惟贾谊怀长沙、淮南王招隐操、严夫子哀时命宜熟读,此外亦不必也。九章不如九歌,九歌哀郢尤妙。
前辈谓大招胜招魂,不然。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涕满襟,然后为识离骚。
否则如戛釜撞瓮耳。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若皮日休九讽不足为骚。韩退之琴操极高古正,是本色,非唐贤所及。
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唐诗僧有法震、法照、无可、护国灵一清江无本、齐己、贯休也。集句唯荆公最长。
胡笳十八拍混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独拟李都尉一首不似西汉耳。
虽谢康乐拟邺中诸子之诗,亦气象不类。至于刘玄休拟行行重行行等篇,鲍明远代君子有所思之作,仍是其自体耳。
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退之许之如此何耶?诗道本正大,孟郊自为之艰阻耳。
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苏子卿诗“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冷冷一何悲!丝竹属清声,慷慨有余哀。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令人观之,必以为一篇重复之甚,岂特如兰亭丝竹管弦之语耶!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
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令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
任昉哭范仆射诗一首中凡两用生字韵,三用情字韵,“夫子值狂生,千龄万恨生。”犹是两义,“犹我故人情,生死一交情,欲以遣离情”,三情字皆用一意。
天厨禁脔谓平韵可重押,若或平或仄则不可,彼但以八仙歌言之耳。何见之陋邪!诗话谓东坡两耳韵,两耳义不同,故可重押,要之亦非也。
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诗“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都,与君共翱翔。”
元后盖指曹操也,至南乡谓伐刘表之时,丰沛都喻操谯郡也。王仲宣从军诗云“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圣君亦指曹操也。又曰“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是欲效伊尹负鼎于汤以伐桀也。是时汉帝尚存,而二子之言如此:一曰元后,二曰圣君,正与荀彧比曹操为高。
3.重九登高避灾 原文
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原文为:
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一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
白话译文: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你赶快回去,告诉家人做一袋囊,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以消去灾祸。」
桓景如实地照着师父的话去做,全家登山。等到晚上回来时,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都暴死了。费长房听闻后,它们都是代替桓景的家人受了灾祸。
扩展资料:
桓景重九登高避灾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们九月九日这天过起重阳节来,并有了重九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这个故事在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的《幼学琼林》中也有记载:
【原文】孟夏乃为麦秋,端午是为蒲节。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届天中。竞渡端阳,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译文】四月麦熟所以称为麦秋;端午日饮菖蒲酒所以又称为蒲节;六月初六日是天贶节;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端午节龙舟兢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阳节登高山揷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灭的故事。
4.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是什么意思
这个出自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简而言之即为“藏风 聚气”,请人范宜宾为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 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居住或埋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以达到人们趋 吉避凶的目的,故此风水学又有阳宅和阴宅之分。
简言之,就是说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