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瑕伐绞文言文翻译(屈瑕伐绞,文言文答案)
1.屈瑕伐绞,文言文答案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撖采僬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楚伐绞,军其南门。(军:驻扎)从之,绞人获三十人。(从:听从)
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诸:乎,在)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文。
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撖采僬者以诱之。——绞国地小而人轻浮,轻浮就缺少主意。请对砍柴的人不设保卫,用这引诱他们。
3,楚军为什么会胜利?——利用绞国地小并且人轻浮的弱点,设伏引诱绞人而胜利。
2.屈瑕伐绞文言文翻译
绞国暗中勾结郧国,与楚国作对,熊通哪里肯容忍,决定非灭了绞国不可。
主帅还是屈瑕,楚军浩浩荡荡涉过彭水,直逼绞国城下。绞国预料到熊通不会善罢甘休,早有预防,于是坚壁清野,牢牢地关起城门。
远涉劳顿的楚军,因异地作战,远后方,则力图速决。而绞军则依据城池坚固,准备长期防守。
屈瑕兵临城下。再度出征,他显得成熟多了。
首先他察看了山川地形,分析了敌我态势,苦思破敌良策。原来绞国地处山中,都城却是一马平川,四周山岗绵绵,树林茂密,城池坚固。
护城河引山中流水,绕城一周,又宽又深,总之易守难攻。看后不由得焦虑起来。
次日卯时攻城,楚军三万余众攻取一个小国,依理说并非难事,但从早到晚,激战一天,就是难以破城!绞人知道破城后的严重后果,谁也不愿国破家亡,故而拼死守御,楚军死伤甚重,却无尺寸之功,当晚只得收兵。夜间,绞人为防楚军偷袭,整个城头火光通明,一是为了守军取暖,二是为了照明,所以屈瑕连乘夜偷袭的机会都没有。
如此多日,战况毫无进展。 时值隆冬,不时有大雪飘落,天气越来越寒冷。
绞国的护城河本来就深,此时又结上了薄冰,攻城难度更大,每日伤亡也更增加了。屈瑕暗暗发起急来!早知今日,何必要争这枚帅印?原来独挡一面,指挥三军,破敌、建功,竟是如此之难!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绞国君主虽不失有战略眼光,却人算不如天算。当他把一切战争因素都考虑进去后,就是没有料到这年的冬天来的特别早,特别冷!偌大一个都城,数万百姓,仅烧饭、烧水、取暖每日需消耗多少木柴?而且数万守城士兵,夜夜守城,取暖照明,又需多少柴禾?还要吃、喝、洗、潄,每日又需消耗多少?由于储备不足,数日后,燃料紧缺,立即出现了能源危机!依照常规,城外的山林就是能源基地,随手可得,但如今楚军围了城,只能望梅止渴! 守城将士无了柴草,夜间挨冻不说,还要担心楚军夜袭,于是每天战事结朿,就要考虑过夜的事,双眼直楞楞地盯着城外的山林,看着楚军砍下大量的柴禾运回营地,心里急得痒痒的。
绞国君更是一筹莫展,不断地有人报告士兵拆民房门窗,或抢夺百姓柴禾,搞得百姓怨恨,还有多人冻伤。心想长此下去,既便守了外则必乱于内!正无计可施,将士报告:有些士兵昨晚悄悄出城,抢了楚军不少柴禾! 他一惊!忙传来抢柴的士兵,经询问,原来楚军要天天作战,只有老弱残兵砍柴、烧饭,作后勤,实在有机可乘!于是他也不再追究,反而放任士兵出城抢柴。
屈瑕听说,砍柴的士兵经常被守军抢掠,心中十分恼火,但为战事所迫,无暇顾及。不料数日后天气越发寒冷,每日彤云密布,北风呼号,雪花飘飘,滳水成冰,出城抢柴的绞军越多。
反倒使他灵机一动,竟然想出一个破敌之策。 连续多日,楚军都安排老弱残兵上山砍柴,而城内柴草越来越少,需求量却越来越大,绞军只得每晚派出更多的人出城抢柴禾。
有一天,楚人早早停止了攻城,看样子已是疲惫之师了。绞军将士乘机组织了百余人,悄然开了两道城门,进入山林,向楚人砍柴的士兵扑去,果然仍都是老弱病残,很容易就被抢夺到手,正欲返回,突然从林中冲出无数楚军,抢柴的绞军一个个都被抓获。
天色刚黑,守城将士们见抢柴的士兵返回,急忙大开城门,谁料一百多名士兵蜂涌而上,杀了门前守兵守将,一声呼哨,大批楚军如潮水般而来,一举拿下城头,直攻城内,绞君战败被俘。这一仗可谓出奇制胜,屈瑕得到其父熊通赏识。
自己也认为自已确有军事天才之分,慢慢滋长了骄傲情绪。 伐绞一战,致使楚国更加强大,但周围的邻国却不得不更加提心吊胆,于是卢戎、罗国和鄢国秘密结盟,寻找时机,准备攻击楚人的后方。
罗国还有人开始进行搜集情报,极积谋划,派出间谍守侯在彭水,长期捜集、记录楚军渡彭水的兵力、武器等大量信息,这个人就是罗国大夫伯嘉。他在彭水一而再、再而三清点楚军人数,并向他国兜售情报。
楚国又面临着一场新的战争。
3.楚伐绞,军其南门
楚国进攻绞国,军队驻扎在南门。
莫敖屈瑕说:“绞国地小而人轻浮,轻浮就缺少主意。请对砍柴的人不设保卫,用这引诱他们。”
楚王听从了屈瑕的意见。绞军俘获了三十个砍柴人。
第二天,绞军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楚军坐等在北门,同时在山下设伏兵,大败绞军,强迫绞国订立城下之盟而回国。
原文: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
従之。绞人获三十人。
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4.屈瑕伐绞这个故事可以得到什么启事
原文: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niǔ)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左传》
【注释】
1. 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六九九年。
2. 屈瑕,楚武王之子,名瑕,封于屈。屈原是其后也。
3. 斗伯比,楚莫敖熊仪之子,楚武王之叔。
4. 楚子,楚武王熊通,熊仪之孙。
5. 必济师,增加后援。
6. 楚子辞焉,楚武王不悟,故推辞。
7. 莫敖,楚早期封号。此时,地位降至大司马。
8. 狃,音扭,习惯。
9. 小罗,轻视罗国。
10. 天之不假易也,上天之意,不借贷慢易之人,不使慢易之人得胜,言其必须敬惧也。
11. 楚师之尽行,全军出动。
12. 徇,巡行示众。
13. 缢,自经也。
14. 羣帅囚于冶父,自囚。
15. 孤,谦辞。自称,皆用谦辞,寡、不谷之类。称呼他人,使用敬辞;对外人称呼自己,皆用谦辞,诸如"鄙人"等;对外人称呼自己家人,皆用谦辞,诸如"犬子"(自己的儿子);糟糠、拙荆、贱内(自己的老婆);狂夫(称呼自己丈夫)等。
5.《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第十七计的原文及解析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注释】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
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击。
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
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
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
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解析】 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以假乱真。比如,用旋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疑似”法,往往难以奏效。
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法,这样做,容易迷惑敌人,可以收到效果,因为类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判断失误。当然,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军事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
正如《百诫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
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探源】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
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
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
“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绣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
“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
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
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
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
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
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
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
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
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
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
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故事】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虽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
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已不利。
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饥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
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
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
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 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
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
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
6.求一篇《屈原列传》的文言文翻译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7.文言文的翻译(涑水记闻卷十五)
①富公:即富弼,北宋名臣。字彦国,洛阳人。至和二年拜相。②及其临大节:庆历二年,富弼曾出使契丹,拒绝其割地要求。大节,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③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④致仕:辞去官职。⑥恻怛(cèdá):同情,怜悯。
富弼性格温和,为人宽厚,经常与他人交谈,好像没有不一样的。但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的时候,他就义正言辞,什么也不能让他屈服。智谋与见识深远,比其他人强多了,但是大事小事,都反复考虑,必须万无一失之后才去做。
自唐朝以来,官员向宰相行礼,宰相可不用还礼,来拜见的人,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站立的时后,都有年轻侍从垂首扶着他;送客时,不用下台阶;如果客人坐得久了,旁边的侍从就喊“相公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的起身退出。但到了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百姓来见他,都能一平等的礼节来对待,请他坐下,心平气和地与来见人说话,客人走时送到门口,看到客人上马,才回来。
自从卸任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几乎不出门。晚年的时候,有宾客来拜见的时候,常常称病谢绝。亲人问他为何不见客,富弼说: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我家几代人居住洛阳,亲戚好友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不是同等对待了。如果人人都见,我病情会加重,受不了。士大夫们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怨言。曾经想去老子祠,乘坐小轿路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看到富弼出行而高兴,伴随着观看,都到了安门,市面因为这件事儿而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等到富弼去世时,士大夫不论远近,认识不认识,见面了就相互转告,见不到面的,就写信,相互吊唁,常常落泪,富弼如此受士大夫爱戴。哎呀!如果不是尽忠职守为皇帝办事,尽仁尽义关爱民众,他的恳切至诚充满内心,表现在外,能这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