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文言文翻译(兔死狗烹是什么意思)
1.兔死狗烹是什么意思
兔死狗烹 ( tù sǐ gǒu pēng )
解 释 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统治者杀掉功臣。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讽刺用语
示 例 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所谓~,统治阶级是惯用这个毒计来巩固自己的权位的。”
示 例 大凡古来有识见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袖而去,免使后来有“鸟尽弓藏,~”之祸。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九回
近义词 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反义词 感恩戴德、始终不渝
典 故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2.'兔死狗烹'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而当俘虏时,劝勾践忍辱投降,伺机报仇雪恨。勾践依照他的话去做,最后终于大败吴国。
越王勾践复国后决定重赏大功臣范蠡。但范蠡看到历代宫廷的残酷倾轧,觉得勾践是一个只能同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人,就拒绝官职过隐居生活去了。
范蠡临走时还给另一大臣文种留下一封信,信中警告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射尽了,弓箭就会藏起来,再也不用了;兔子打死了,猎狗也会被主人杀掉烧熟吃掉的。
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最后果然被勾践杀掉了。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立过功的人抛弃或杀掉。
有时,“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连用,意思相同。
3.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什么意思
出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是一个词,经常分开说,不过已经习惯只说其中一句了,谁让它们意思一样呢。
意思是: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死。 还有,最早不是出自韩信那里,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他为勾践策划一切,指挥军事,灭了吴国,称霸中原。
他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他功成身退,弃官经商,到了陶地改名换姓,叫做陶朱公,得以善终。
4.攻高震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一是功高震主,很得人心,不好管束。
比如朝上决定一件事情,这个功臣提出了意见,结果一群大臣附议,偏偏皇帝还不想同意却不得不同意,你说他能不恨这个臣子吗,这样在他眼里就是结党营私了。二是往往这样的臣子对君主的了解非常深,可以说是看透了君主的性格,觉得可以控制君主,不管这个臣子有没有这种想法,但是他已经给君主留下了这样感觉。
皇帝要的就是自己是这个天下的主人,天子嘛,不容许任何人冒犯他的威严,圣心难测,任何人都不可以妄自揣测君心,替皇帝作出决定,所以这种人已经发挥了他重要的作用,国家已经安定,接下来不用他也没什么影响了,所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