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从何来文言文答案(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
1。
(1)①对友人依依难舍的别情;(1分)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自幼失父、远役他乡、饱经困厄、绝少知音;(2分)③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1分)2。
①上句写故人沿路远去,阴云密布,天幕低垂,小路仿佛伸出寒云之外,此景阴冷、压抑,有力地烘托出离别时沉重、悲凉的心境。②下句写客去人归,时值薄暮,又逢阴雪,郊原茫茫、踽踽独行,无限空寂凄凉,写尽诗人心中的孤独苦寂之感。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其实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先写景后抒情,分析结句中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自然要结合全诗,题干明示出来,只是给诗歌鉴赏能力差的考生以警示而已。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
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末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溢于言表。 全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告诉考生颔联“情藏景中”,一是赏析范围在颔联,二是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诗歌怎样寓情于景的提炼出来。颔联“寒云”“暮雪”二景分别渲染了诗人送别友人上路和友人离别后独自回归的悲凉和孤寂之情。
送别之景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刘长卿猿啼客散
1。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
(3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 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
(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1。
试题分析: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
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
《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 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
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 “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 借景抒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追思滕子京阅读答案
文思泉涌,让洞庭愈加壮丽,努力“政治”、勤于政绩,春风不度玉门关,“凭栏大恸十数声”,将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突出藤子京“欲哭无泪”的悲剧遭遇,成就三件大事”。
②他“不以己悲”,在岳州“三年政治,这样的襟怀何等壮烈,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内容符合要求也可) 20.①他“不以物喜”、洞庭的波使地们忘却了自我! 22.表明藤子京的清廉,人生的坎坷,看到重修的岳阳楼落成,于政治是如此的投入。这一拨拨有着人生苦难经历的“弃儿”,是他如此“苦涩”却仍然忍辱负重,落魄的人生得到了抚慰!被冤枉和诬陷之后仍然能如此的“万家忧乐独关心”③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以己悲”(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体恤黎民。
他是完全有资本以物喜的,投入政治,他百感交集,但他“不以己悲”,作为一个负罪的贬官,“治为天下第一”。 21.藤子京受冤贬官,巴陵的山,强调藤子京“负罪”的冤,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他们用自己的“苦涩”铸就的心,铸成了岳阳的灵魂。
23.面对洞庭美丽的湖光山色,他不顾仕途的失意,欲哭无泪19.例“羌笛何须怨扬柳,那些仕途坎坷的贬官们触景生情;说他壮烈。说他“悲怆”.是他含冤受贬。”
(写出其他的边塞诗,让岳阳的灵魂愈加感人。
4.求古文翻译“昨日人城市,归来泪满巾”只要这一句的翻译和出处从?
蚕妇① [宋] 张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归来泪满巾。
④ 遍身⑤罗绮⑥者, 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蚕(c2n)妇——养蚕的妇女。
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②张俞(y*)——宋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字少愚。
益州郫(0)县(今天的四川省郫县)人。晚年隐居在四川的青城山,自号白云先生。
著作有《白云集》。 ③市——做买卖,买卖货物。
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罗绮(q!)——丝织品的统称。
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
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解说】 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欣赏】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
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
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文言文《米从何来》问题和答案
原文(选自《艾子·杂说》):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物,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物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而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
齐国有个财主,家里很有钱。但是,他的儿子因缺少管教而显得很愚钝,做父亲的也从不过问。有一天,艾子对这个财主说:“你的儿子相貌很好,但是他不学无术,又不晓事理人情。这样下去,他怎么能够继承和发展你的家业呢?”这个财主听了艾子说的话,很生气,辩解道:“我的儿子聪明能干,哪能不通晓事理呢?”艾子说:“咱们不用问他别的事,就问他:咱们每天吃的米是怎么来的?如果他能回答对,就算我胡说八道。”财主立即叫来他自己的儿子当面考问。他儿子嬉皮笑脸的说:“这个我哪能不知道呢,米是从米袋子里舀出来的呀。”
财主面带愠色,气呼呼地说:“你这个混蛋,米是从田地里长出来的。”艾子听了他们父子的对话,慨叹不已:“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你有这样的儿子就不奇怪了。”
注释:①克:胜任。 ②敏:灵敏,聪明。 ③多能:多种本领。 ④妄言:乱说,造谣。 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积累) ②其二子甚愚( 很)
③吾当妄言之罪(承担,担当 ) ④每以布囊取来( 从)
2、参照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您的孩子虽然很好,却不了解社会上的事务,以后怎么能胜任家务呢?
②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只问您的孩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我愿意承担造谣的罪责。
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
答案: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两条错误:一是不教育他们,使他们不通世务;二是护短,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4、艾子说:“非其父不生其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从字面上看,艾子是在讽刺富人本人世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实际上.这句话还揭示了父子一脉相传的剥削阶级本质。
6.曾为一代高僧和画圣的雪川
日本17世纪赫赫有名的高僧和画圣雪川活到百岁后无疾而终。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在弥留之际为自己写下了八个字的墓志铭:“将泪水和汗水化作------”
这一代宗师留下的八个字让他的弟子们回味无穷,他们无法推究宗师留下的最后文字中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回首宗师的一生。他幼时家贫,迫不得已进山当了和尚。由于酷爱绘画,常因为专心学画而误了念经,而且屡教屡犯,以致于一再触怒长老。
一个酷热的三伏天,雪川因为专心学画而又一次误了念经。勃然大怒的长老将其双手反绑着捆在院子里的柱子上。雪川很伤心,不由得泪如雨下。当汗水和着泪水滴在脚下的石板上的时候,雪川来了灵感,他用大脚趾蘸着泪水和汗水在石板上画出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
一直默默站在雪川身后的长老看了之后不禁大惊,认定这孩子日后定能成大器。于是对他精心培养。后来,雪川果然成为赫赫有名的高僧和画圣。
长老的赏识和培养成就了一代高僧和画圣,高僧一生的努力也成就了自己完美的一生。但高僧留下最后的八个字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高僧的徒弟们形成共识:雪川师傅教导弟子——要用泪水和汗水实现美好的一切。
我却觉得高僧的弟子们理解的过于俗套,反而使这八个字缺少了玄机。
诚然,从教师的角度讲,我们育出的每一棵幼苗都是泪水汗水浇灌的结果,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点成就都是由泪水和汗水凝聚而成。但人生的真谛一定在于结果吗?
咱中国的一位古代高僧在离世前留言不是“悲喜交集”吗?悲从何来,喜往何去?
在泪水和汗水中,雪川得到了机遇;在泪水和汗水中,长老造就雪川;在泪水汗水中雪川修得造化;在泪水和汗水中,老僧开始另一个征程-----
将泪水和汗水化作什么呢?
遥望我们一生的征程,也许泪水和汗水化作的,只是一个过程------
7.曾为一代高僧和画圣的雪川
日本17世纪赫赫有名的高僧和画圣雪川活到百岁后无疾而终。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在弥留之际为自己写下了八个字的墓志铭:“将泪水和汗水化作------”
这一代宗师留下的八个字让他的弟子们回味无穷,他们无法推究宗师留下的最后文字中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回首宗师的一生。他幼时家贫,迫不得已进山当了和尚。由于酷爱绘画,常因为专心学画而误了念经,而且屡教屡犯,以致于一再触怒长老。
一个酷热的三伏天,雪川因为专心学画而又一次误了念经。勃然大怒的长老将其双手反绑着捆在院子里的柱子上。雪川很伤心,不由得泪如雨下。当汗水和着泪水滴在脚下的石板上的时候,雪川来了灵感,他用大脚趾蘸着泪水和汗水在石板上画出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
一直默默站在雪川身后的长老看了之后不禁大惊,认定这孩子日后定能成大器。于是对他精心培养。后来,雪川果然成为赫赫有名的高僧和画圣。
长老的赏识和培养成就了一代高僧和画圣,高僧一生的努力也成就了自己完美的一生。但高僧留下最后的八个字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高僧的徒弟们形成共识:雪川师傅教导弟子——要用泪水和汗水实现美好的一切。
我却觉得高僧的弟子们理解的过于俗套,反而使这八个字缺少了玄机。
诚然,从教师的角度讲,我们育出的每一棵幼苗都是泪水汗水浇灌的结果,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点成就都是由泪水和汗水凝聚而成。但人生的真谛一定在于结果吗?
咱中国的一位古代高僧在离世前留言不是“悲喜交集”吗?悲从何来,喜往何去?
在泪水和汗水中,雪川得到了机遇;在泪水和汗水中,长老造就雪川;在泪水汗水中雪川修得造化;在泪水和汗水中,老僧开始另一个征程-----
将泪水和汗水化作什么呢?
遥望我们一生的征程,也许泪水和汗水化作的,只是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