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者赵生传文言文(《乞者赵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乞者赵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乞者赵生传 苏辙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
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
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
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 ”予许之。
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
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
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
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
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
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1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C.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D.居兴国,畜骏骡 畜:蓄养15。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 寡人之于国也 B.寝食与之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C.吾将与君游于他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以药毒其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1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疾:疾病 B.彼人行知相敬耶 相:他C.予矍然异其言 矍然:吃惊的样子 D.惊或伤神,故不敢 神:心神,精神17.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予曰:“生游何至?” B.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C.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 D.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18.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A.③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①③⑥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如同世人所说的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不想做官,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B.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C.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内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乞者赵生传br?
【答案】【小题1】C【小题1】B【小题1】A【小题1】(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迹。
(3分。“虽”、“道”、语句通顺各1分) (2)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3分。“然”、“不吾见”是宾语前置句、语句通顺各1分) (3)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4分)【答案解析】【小题1】特:只是【小题1】③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④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⑤是表现赵生的狂妄而非率性【小题1】因而”后的推导不对,不构成因果关系【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准关键字,尽量直译,如(1)“虽”、“道”、语句通顺各1分(2)“然”、“不吾见”是宾语前置句、语句通顺各1分(3)“恶”、“以”、“自晦”宾语前置、语句通顺各1分。 然后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整理成句。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里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时常召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他的过错和恶行。
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
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有道之人吗?”元丰三年,我被贬谪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途上见到他,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
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
”我答应了他。不久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将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
我回答说:“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泰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 ”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
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才到那儿)。”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 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 你能够自我修养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
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听从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 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
”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仅持有方术,也是知道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看到瞳孔,是碧绿色的。
他曾经自己说生于甲寅年,至今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
侍奉五台山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他,游走四方。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蒋君一同学习。
蒋讨厌他,用药毒伤他的眼睛,于是就长了白膜。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
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
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但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3.给我答案,谢谢,翻译
《班超告老归国》
原文:
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曰:“蛮夷之性, 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 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 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 诚,自陈苦 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妾窃闻古者十五 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故妾敢触死为超求哀,丐超馀年 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 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八月,超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卒。
超之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为都护。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 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 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 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 去,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后 竟失边和,如超所言。
译文:
班超长期在极远的西域,年纪大了,思念故土。上书(向皇帝)乞求归国说:“我不敢(指望能)看见酒泉郡,只希望能够活着进入玉门关。”(我)很恭敬地派遣我的儿子班勇随安息国进献的贡品进入塞内。在我活着的时候,使班勇可眼见得中原的土地。朝廷很久也没有回报消息。班超的妹妹曹大家上书说:“蛮夷地方的人,生性狂悖忤逆,欺侮老人;而班超早晚要死去,长久不被替代,恐怕造成坏人犯法作乱的机会,滋生忤逆作乱逆的意图。”而卿大夫都怀藏一时应付(的想法),没有一个人愿意做长远的考虑,如果发生暴乱,班超力不从心,就对上有损国家多年来经营西域的功业,对下丢弃了忠臣竭尽全力的作为,(这)的确是值得痛惜的。所以班超远在万里外诚挚地(请求)归国,自己陈述苦恼和危急。伸长脖子遥望,三年直到现在,没有受到察看采纳。我私下听说古时候十五岁接受兵器(参军),六十岁(可以)回家,也有休息的时候,不担任职务。所以我敢于冒死为班超请求,乞求(允许)班超剩下一点时间,乃得以活着回来,再一次在朝廷上可以看见他,使国家没有担心西域突发暴乱的顾虑,班超能够长久地受到您如文王葬骨、子方哀老一样体恤老人的恩惠,皇帝被她的话感动了,于是召还班超回来。八月,班超到了洛阳,官拜射声校尉。九月,班超死了。
班超被召还,(于是)用戊己校尉任尚代替他做都护。任尚对班超说:“您在外国三十多年,而我接任您的职务,(我的)责任重大而谋划肤浅,您应当有教诲我的话”班超说:“我年纪大了,没有什么智慧。您多次担当重要职务,我班超哪里能敢得上呢?一定不得已(要说),我愿意向你进(我的)话:塞外的士兵原本就不是顺从的人,都是因为犯罪迁徙以补足边塞,而西域地方的人反复无常,难教养,易败坏。现在您的性情严厉急躁,水太清澈了,就没有大鱼,在政事上苛求,就不能使部下和谐、团结。应洒脱而不严厉,平易近人。宽容小过错,只掌握关键性的大事就可以了。”班超离开后,任尚私下对其亲信说:“我(原来)认为班超应当有出奇的计策,现在(看来)他说的平平无奇罢了。”任尚后来终于使边境失去和平,像班超所说的那样。
4.在线文言文翻译
比:等到……时候。
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
全文译文:汉朝的时候有个老头,没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钱,但是他非常俭朴吝啬,吃的穿的都很简单节省。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积攒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往外走,边走边减少准备送人的钱的数目,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
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以至乞丐们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
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了国库。
5.〈钱货入瓶〉的译文
钱货入瓶
扬州有个乞丐,叫胡媚儿,他有一个瓶子,同别人说:“如果施舍的钱放满这个瓶子,就会永远幸福!”旁观的人看到瓶子只装满了一半,有施舍十文钱,百文钱的,然而瓶子扔就没有满。人们对此感到奇怪,一个有钱人经过此地,施舍了千文钱,还是没有满。有一个好事的人牵着一头驴,说:“施舍一头驴。”乞讨者点了点头,驴子随后便成像绳子似的进入到瓶子里,整个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这个时候,有辆货车经过,货车的主人听后便开玩笑说:“能不能让我的货车进入到瓶子里?”回答说:“可以。”乞丐将瓶口微微一侧,货车一个个进入到瓶中,货主非常惊讶,想要揪住乞丐,然而乞丐已经躲进瓶子中。货主将瓶子打碎,却一无所有。
6.古文翻译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7.汉世老人(译文)
汉世老人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①。侵晨而起②,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③,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④,自堂而出,随步辄减⑤。比至于外,才馀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⑥,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⑦,货财充于内帑矣⑧。
――据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本《笑林》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②侵晨:天快亮时。侵:接近。③或人:有人。④钱十:十枚铜钱。⑤随步辄减:边走边往下扣减。⑥赡:资助。⑦没官:被官府没收。⑧内帑(tǎng躺):旧时指国库。帑:国库所藏金帛。
【赏析】这篇志人体笑话以幽默传神的笔法,深刻讽刺了生活中那些家财万贯而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这篇故事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以强烈的对比来揭露这位吝啬鬼的悭吝。一面是他的万贯家财,对此文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交代,但从他从早到晚的忙于“营理产业,聚敛无厌”的投入精神和“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的声势上,足可以推想他的富有程度;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包括对自己在内的吝啬。对自己他是“恶衣蔬食”,虽然“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对人则更为严格,十钱已经是少得可怜了,可是这还是他“不得已”所做的痛苦决定,以致于几步之内,他又往下减了一半,而且唯恐他人再步其后尘,一再叮嘱不要外传。最精彩的妙笔是“倾家赡君”四字,把一个富有而吝啬的伪君子写到了极处。第二个长处是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尤其是后半部分对丐者乞讨老人表现的描写,“随步辄减”,字字千钧,把每一步中吝啬鬼的心理活动都囊括在内。其点睛之笔是“闭目以授丐者”一句,“闭目”二字把老人痛苦难舍的真实心理写得活灵活现。而且这一笔又与前面“随步辄减”遥相呼应,一气呵成,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宁稼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