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和白话文谁更好(白话文好还是文言文好)
1.白话文好还是文言文好
那按照你说的,我也讲个故事吧。
五四时期,胡适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一次,胡适在北大讲课,有位同学站起来责难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微笑着回答:“没有的。”那位同学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依旧柔声细气地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根据我不愿意从政的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咱们比较一下,看看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十分钟后,大家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表意完整的文言文电稿,其内容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不无幽默地说:“这份复电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随后,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即含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则既含有对友人费心介绍的感谢之情,又有暗示拒绝从政之意。可见,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差别。”
2.文言文好还是白话文好
各有所长。
文言文记录了我们先民的历史文明和智慧,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看不懂文言文的话岂非家里有很多财宝却不得使用?言语会改变,如果文和语合一,语言变了后面的人就看不懂了。中国的老祖宗聪明,把语跟文分开,语不管怎么变,文不变。
所以,我们今天读《论语》、读《孟子》,孔子、孟子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人,但我们现在读他们的书就如同当面谈话,意思我们完全能懂,这就是语跟文分开的好处。这是全世界找不到的。
参见 而白话文是现在所通用的,古时有条件读书的人不多,现在普及白话文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所以,既要会用白话文,又要学学文言文。
3.白话文好呢,还是文言文好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点建议,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吹响了白话文运动的号角。
五四运动爆发后,白话文成为学生、知识分子发动广大群众的利器,用人民群众的语言阐述国家大义,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1920年4月,教育部明令国民学校其他各科教科书,相应改用语体文(即白话文)。
从此,白话文占据教育这块高地,白话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
所以,“白话文好呢,还是文言文好”这个问题,在100年前已经有了答案了。
4.请问是文言文好还是白话文好呢
近日,教育部长杜正胜与诗人余光中有所谓「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近日,教育部长杜正胜与诗人余光中有所谓「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这个问题与「上国文课到底有没有用?」一样,是课堂上常常遇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与「上国文课到底有没有用?」一样,是课堂上常常遇到的问题。 有时是某个较会议论的学生偶然冲出的愤慨话,有时是下课后、考试前听到某一个角落发出的叹息声!有时是某个较会议论的学生偶然冲出的愤慨话,有时是下课后、考试前听到某一个角落发出的叹息声! 有时是自己故意发问,学生彷佛得到喧泄之口,但又听不进、听不懂正规正矩的说明。
有时是自己故意发问,学生仿佛得到喧泄之口,但又听不进、听不懂正规正矩的说明。 让国文课程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一些无奈与代沟。
让国文课程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一些无奈与代沟。 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问题,当初推行白话文运动的人,都是有文言文基础的,他们抛弃传统,寻求兑变,意欲改革,对文言文加以挞伐,最后白话文嬴得胜利,现在举目所见所有的书面语言都是白话文,文言文成为死物。
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问题,当初推行白话文运动的人,都是有文言文基础的,他们抛弃传统,寻求兑变,意欲改革,对文言文加以挞伐,最后白话文嬴得胜利,现在举目所见所有的书面语言都是白话文,文言文成为死物。 从现在眼光看来,这些五四健将都是能出入文言,而来运用白话系统。
从现在眼光看来,这些五四健将都是能出入文言,而来运用白话系统。 但对接下来受新式教育的学子而言,大家都从通用的语言---白话文出发,再来学习文言文,如此一来,与文言文的距离岂能不远?但对接下来受新式教育的学子而言,大家都从通用的语言---白话文出发,再来学习文言文,如此一来,与文言文的距离岂能不远? 当文言文距离远了,却也正好代表文言文作为古董的价值,作为通往文化内涵的重要钥匙。
当文言文距离远了,却也正好代表文言文作为古董的价值,作为通往文化内涵的重要钥匙。 没有具备的能力,不见得一定要具有,但这个能力如果牵连到龎大文化内涵时,这个能力就有其重要性了。
没有具备的能力,不见得一定要具有,但这个能力如果牵连到厐大文化内涵时,这个能力就有其重要性了。 当五四健将挞伐文言文、鼓吹白话文时,他们没有失去这个钥匙,他们只是觉得仓库里的东西不适用那个时代,他们可以随时打开来,取出他们认为有用的,也可以随时关上,把认为无用的重新关在黑暗的历史里,或放在阳光下好好晒一晒、打一打。
当五四健将挞伐文言文、鼓吹白话文时,他们没有失去这个钥匙,他们只是觉得仓库里的东西不适用那个时代,他们可以随时打开来,取出他们认为有用的,也可以随时关上,把认为无用的重新关在黑暗的历史里,或放在阳光下好好晒一晒、打一打。 因为古老语言承载著古老思想,古老思想代表著一种传统的庄重与典范,庄重与典范成了压迫与负担,正是要改革的时候。
因为古老语言承载着古老思想,古老思想代表着一种传统的庄重与典范,庄重与典范成了压迫与负担,正是要改革的时候。 另一方面,古语言不容易为一般贩夫走卒所理解,有碍知识的普及、流通,在中国文化处於烈强侵凌的情况下,藉著白话文能让国民文化素质的快速普遍提升。
另一方面,古语言不容易为一般贩夫走卒所理解,有碍知识的普及、流通,在中国文化处于烈强侵凌的情况下,借着白话文能让国民文化素质的快速普遍提升。 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尖锐的发言:吃人。
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尖锐的发言:吃人。 文言文,在当时成为某一种吃人的符码。
文言文,在当时成为某一种吃人的符码。 现在这种符码形象,还在某些人心中,即使时代已经不同了,因为五四后的人们,认为仓库内的东西无用,其实是因为已经丢了这把钥匙、无法打开仓库之故,而不是它们会「吃人」。
现在这种符码形象,还在某些人心中,即使时代已经不同了,因为五四后的人们,认为仓库内的东西无用,其实是因为已经丢了这把钥匙、无法打开仓库之故,而不是它们会「吃人」。 所以现在来讨论白话文与文言文,已经不能以五四时期的问题为问题了,而是:文言与白话确实产生断层与隔阂,以及文言这柄钥匙它能开启的仓库,是否对我们还有用?所以现在来讨论白话文与文言文,已经不能以五四时期的问题为问题了,而是:文言与白话确实产生断层与隔阂,以及文言这柄钥匙它能开启的仓库,是否对我们还有用? 前面是文化历史为我们带来的问题,后者是文化素养需求的问题。
前面是文化历史为我们带来的问题,后者是文化素养需求的问题。 但是讲「有用」与否,是最容易迷思,也是最困扰的地方,常常会陷入偏狭的成见之中,因为如今「有用」的价值普遍地与就业、赚钱连上关系,一些超越金钱价值的价值,一直被漠视与无知对待,即使大学教授内心怀著这种无知之见者,所在多是,更何论在学校里的青涩小儿!但是讲「有用」与否,是最容易迷思,也是最困扰的地方,常常会陷入偏狭的成见之中,因为如今「有用」的价值普遍地。
5.白话文好呢,还是文言文好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点建议,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吹响了白话文运动的号角。
五四运动爆发后,白话文成为学生、知识分子发动广大群众的利器,用人民群众的语言阐述国家大义,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1920年4月,教育部明令国民学校其他各科教科书,相应改用语体文(即白话文)。
从此,白话文占据教育这块高地,白话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所以,“白话文好呢,还是文言文好”这个问题,在100年前已经有了答案了。
6.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有何优劣
白话文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因为白话文就是口语,在词组上、句法上,嘴上怎么说,笔下便怎么写。于是,只要会说话,便能写能读。因此,白话文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白话文不利于知识的保存。因为口语是口口相传的,变化的速度是很快的。经过几代人后,便不再使用一些词组,不再习惯一些句法。因此文言文的好处,就是它把口语和书面语分开成两个系统,不论口语如何的变化,一旦写成书面语,便基本保持着不变的词组和语法,使得两千多年前的文献与一两百年前的文献,都可以以近乎相同的方式阅读。文言文为中华文化的经久不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墨香侠士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