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太宗本纪文言文题(文言文阅读(15分)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爱)
1.文言文阅读(15分)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 爱
【答案】【小题1】C【小题1】B【小题1】D【小题1】(1)散发财物来给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谁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
(2)取代隋朝的是唐,唐朝更换了十八位君主,统治将近三百年,治理清明的没有比得上太宗做君主的时候。 【答案解析】【小题1】应为“放下”。
悬门是城门外层的闸门,平时悬起,敌人攻城时放下,以加强防御。“趣”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词语,在高中阶段,“趣”的义项主要集中在通假字,“趋”“促”“取”。
同学应该做一个归类。答这道题时可采用代入法,并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和推测。
另外,还要看一看,给出的选项词性是否正确,通过词性也是可以推断的。【小题1】③从侧面表现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⑤⑥⑦⑧都是表现其军事才能【小题1】不合原意,应为“唐太宗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小题1】本题的重点翻译点集中在以下一些地方:(1)折节下士:屈尊礼贤下士;推,散发;莫,没有谁;(2)更,更换;垂,将近;治,治理得好,政治清明。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句子中的语气和其中的一些虚词的翻译。尤其第二句的状语后置句一定要注意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参考译文】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名讳世民,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她的母亲是太穆顺圣皇后窦氏。高祖守太原时,太宗十八岁。
当时隋朝的气数已尽,太宗暗中谋划起义。经常屈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养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
等到起义时,太宗就率领军队攻占了西河,攻克城池。大军又向西进发到贾胡堡,隋朝的将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来抵抗起义的军队。
恰逢雨下了很久,起义军的粮食已经用尽,高祖和裴寂商量暂且撤军回太原,再来谋划以后的起义。太宗说:“本来我们举兵起义,是要来拯救苍生的,应当先进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小的敌人就要撤退,恐怕跟从我们起义的人很快将解体。
回去守住太原区区一个城,这也只是当强盗而已,又凭什么能自我保全?”八月已卯,雨停了,高祖率领军队向霍邑进发。 太宗从南园率领两骑兵从险峻的山坡上冲下来,从中间冲击斩断隋朝的军队,率兵奋勇拼杀,敌人大败,各自丢下兵器逃跑。
随军放下悬门,老生拉着绳子想把悬门拉上去,被太宗军队斩死,于是平定了霍邑。义军到了河东,关中的豪杰争相奔来归顺义军。
太宗请求让起义军入关,攻下永丰仓,发粮食来赈济穷困贫乏的人,收服关内各路盗贼来谋求进军京师。高祖认为他的计策很好。
不久平定了京城,高祖辅佐政务,被授予唐国内史的官职,改封为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又被封为右元帅,统领十万军队,占领了东都。
等到要凯旋的时候,太宗对手下的人说:“贼军见我们回去,一定会追赶我们,我们要多处伏击来等待他们。 ”不久隋朝将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面赶来,经过三王陵的时候,伏击着的唐军出来攻打他们,段达大败。
高祖称帝,任命太宗为尚书令,进而封他为秦王。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开始他在唐朝建立以来的第一战攻打仁果……仁果请求投降。
不久各将领来贺喜太宗,趁机问他:“当初大王在郊野大战打败了敌军,可是敌军的主帅还占据着城池,大王您没有攻下城池的战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大家都怀疑您不能攻破,可是竟然攻下了那城池,是为什么呢?”太宗说:“这是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来逼迫他,使他的计策来不及展开,因此攻克它。 如果不赶快追赶敌军继续攻打,那么城池就不能攻占了。
这可以说是取得成功的谋划,各位都看不到(这一点)吗?”各大将说:“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取代隋朝的是唐,唐朝更换了十八位君主,统治将近三百年,治理最清明的没有比得上太宗做皇帝那个时候。
(他)屈折自己,听从劝谏,心地仁厚,爱惜百姓。有统治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又有将天下治理得清明的效果,但是又因为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所以还不能和古代贤能的帝王并称,不能称为统治最好的时候。
2.高祖太穆顺圣皇后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就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果,仁果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果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宋曾巩《唐论》)
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引师趣霍邑趣:开往
B.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仗:兵器
C.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发:拿出
D.及将旋,谓左右曰旋:凯旋
2.下列各项都表明李世民“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
①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 ②折节下士,推财养客
③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④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⑤冲断其军,引兵奋击 ⑥为元师以击仁果,仁果请降
⑦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⑧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A.①⑤⑦
B.①②④
C.②⑥⑧
D.③⑦⑧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十八岁时就领导了李氏集团推翻隋朝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显示了卓越的才能。
B.在战争中,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抓住了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凭借突出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钦佩。
C.选文赞美了李世民青年时期的英雄事迹;曾巩的评论强调了唐太宗是唐朝所有的皇帝中最突出的,其治国状况也是最隆盛清明的。
D.曾巩在评论对李世民推崇备至,认为古代的帝王是圣明的,而唐太宗的功绩与他们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3分)
(2)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3分)
1.C 2.B 3.D 4.(1)散发财物来给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谁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 (2)取代隋朝的是唐,唐朝更换了十八位君主,统治将近三百年,治理清明的没有比得上太宗做君主的时候。 【解析】 1.应为“放下”。悬门是城门外层的闸门,平时悬起,敌人攻城时放下,以加强防御。“趣”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词语,在高中阶段,“趣”的义项主要集中在通假字。
3.有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文言文吗
《新唐书》评价 李世民画像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
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
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 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
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
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
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
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
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 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
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
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
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
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名人评价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太宗卓然而为唐三宗之冠。”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浚仪国史修文志:“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吕祖谦评价唐太宗:“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 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近人曾有学案争议,最后多方核实,此段是说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后人评价唐初拨乱反正之功:“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以夫子为先圣实始于太宗,遂为万世之定制庙祀遍天下,名物度数之详,字义音释之备,毫分缕析,是后世有考。
” 宋朝诗人范成: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理学家真德秀赞:“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有评价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
4.旧唐书 太宗本纪全文翻译
唐高祖率军起事,修建了大将军府。
太宗帅军征战西河,杀其郡丞高德儒。李世民因此被任命为右领军大都督,封为敦煌郡公 。
唐军向西,快到霍邑,碰上长时间的降雨,粮草将尽,高祖打算退兵回太原。太宗进谏说,我们(义师)起兵是为了天下,应当直接进入咸阳,号令天下。
如果我们现在退回去据守一城,那和贼寇有什么区别呢?!高祖不听从他的建议,太宗在军门痛哭。 惊动了高祖,召见太宗询问,太宗答道:“如果退回去的话,我们的军心溃散士卒逃离,而敌人又会追击于后,眼看就要性命不保,所以我伤心痛哭。”
高祖醒悟,说:“当初是你主张起事的,现在成败也由你决定。” 当时左军已经先行返回,太宗与陇西公建成分别前去追赶。
到了半夜,太宗迷路误入山谷,于是放弃了坐骑徒步追赶上左军,与军队一起返回。高祖于是率领军队前进,到达了霍邑。
守将宋老生不肯出战,太宗率领数骑兵接近城池,指指点点,好像要围城。宋老生发怒,出城迎战,背城列阵。
高祖与建成列阵于东边,太宗与柴绍位于南边。宋老生的军队攻击东边的阵列,建成从马上摔下,高祖的军队退却了。
太宗从南边冲下山坡,分兵将对方的军队冲成2段,同时袭击他们的阵后,宋老生兵败逃走,于是拿下后斩首。 然后又进攻泾阳,打败了胡贼刘鹞子。
唐军进攻长安,太宗屯兵于金城坊,攻打长安的西北,又战胜攻克。 义宁元年,太宗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封为秦国公,封给他的人口达到一万户。
薛举攻打扶风,太宗击败了他,杀死敌人一万余名,于是扩大领地到了陇右。义宁二年,任命为右元帅,封为赵国公。
率领军队十万人进攻东都洛阳,没有攻克。设下了三重埋伏于三王陵,击败了隋将短达万人的军队。
5.有一篇文言文是这样的,关于唐太宗的,大家帮忙找找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现《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释文:贞观二年三月戊子这天,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阅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文辞深奥知识渊博。隋炀帝也是肯定尧、舜而否定夏桀、商纣的,可是,他所做的事情,为什麽恰恰是相反的呢?”魏征回答说:“作为一国之主,虽然明哲智慧,通达理事,还应当不自满而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有才干的人就能为你出谋划策,有勇决的人就能为你使尽力量。隋炀帝凭著他的胜人的才智,傲慢妄动,自以为是。因此,满嘴讲的是尧、舜的仁义道德,却做著桀、纣那样祸害人民的坏事,居然一点都不自觉,招致被推翻灭亡。”太宗说:“隋炀帝的事迹离现在还不远,恰好作了我们的反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