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文言文及翻译(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1.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是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2.初中课本所有文言文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窀ゴ右病!惫Ô唬骸拔癫ジ壹右玻匾孕拧!倍栽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病!惫Ô唬骸靶〈笾洳荒懿欤匾郧椤!倍栽唬骸爸抑粢病?梢砸徽健U皆蚯氪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初中语文版课文所有文言文、字词解释、翻译
自己去买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较方便.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4、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5、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
4.中考必备文言文翻译(人教版)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5.给我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及其翻译
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了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 1. 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
(1)示: (2)故: (3)尔: (4)为: 2.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1)A以示玉人 B我以不贪为宝 (2)A宋人或得宝 B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3)A若以与我,皆丧宝也B不若人有其宝 (4)A献诸子罕 B投诸渤海之尾 3.翻译划横线句子。
4.从上文可看出子罕具有怎样的品质? 蝙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
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之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笑府》 1.文中划有横线的“责”字的意思为( ) A责难 B责骂 C责问 D斥责 2.文中划有横线的“何以”意思为( ) A什么 B为什么 C哪里 D怎样 3.“汝”是人称代词,可以指:A单数,译为“你”“你的”;B复数,译为“你们”“你们的”。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用法。 (1)贺汝何用?(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4.蝙蝠不给凤凰祝寿的理由是什么?不给麒麟祝寿的原因又是什么? 5.生活中也有这类蝙蝠式的人物,他们变幻脸谱,跳来跳去,其目的就是为了( )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 解释文中划有横线的字的意思。 (1)暮: (2)戏: (3)闻: (4)善: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1. 解释下列句中划有横线的字的意思。
(1)去而顾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2)伯乐乃还而视之。 见渔人,乃大惊。
2.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都有“看”的意思,请辨别它们意义间的细微区别。 (1)往见伯乐。
(2)子墨子见王。 (3)于是见公输盘。
(4)去而顾之。 (5)还而视之。
3.选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视之。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4.翻译句中划有横线的句子。
人莫之知。 5.找出下列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解释。
(1) 愿子还而视之。 (2) 臣有骏马欲卖之。
(3) 落花时节又逢君。 (4) 尔安敢轻吾射。
(5) 汝亦知射乎! (6) 尝贻余核舟一。 (7) 予谓菊,花中隐逸者也。
(8) 彼与彼年相若也。 6.文中“马价十倍”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磨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一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 解释文中划有横线的字的意思。
(1)去: (2)方: (3)还: (4)卒: 2. 解释下列句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 问之,曰:“欲作针。”
(2) 学而时习之。 (3) 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4) 子墨子闻之。 3. 翻译文中划有横线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 4. 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 《人有其宝》: 1(1)给……看(2)所以(3)你(4)当作 2C 3如果你把它给了我,我们就都失去宝贝了。
4廉洁不贪 《蝙蝠》 1C 2为什么 3(1)A(2)B(3)A 4有足,属于兽;有翼,属于禽。 5投机取巧(或:想钻空子,占便宜。)
《师旷论学》 1(1)晚(2)戏弄(3)听说(4)好 2B 3哪里有做别人的臣子却敢戏弄他的国君的呢? 4活到老,学到老。(意思同即可) 《马价十倍》 1(1)离开;距离(2)于是,就;竟然 2(1)拜会(2)拜见(3)召见(4)回头看(5)观察 3D 4别人不知道这匹马。
5(1)子:您(2)之:它(3)君:您(4)尔:你;吾:我的 (5)汝:你(6)余:我(7)予:我(8)彼:他 6原因是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说明人们往往盲目迷信权 威。
《磨杵成针》 1(1)离开(2)正(3)回去(4)完成 2(1)她,代老妇人(2)学过的知识 (3)它,代书画(4)这件事 3太白被她的诚意感动。 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或:要有恒心、毅力) 携手同心,竭诚解答,沈师外院,问问团队。
6.初中文言文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
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回答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退出后,桓公说:“这些做医生的,总是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就会加深。”蔡桓公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扁鹊又退了出去。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要是不治,就更加严重了。”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掉了。
蔡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药热敷治疗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肌肉皮肤之间,用针灸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肠胃中,用清火汤剂就可以医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去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恒公病死了。
本文描写了古代神医为诸侯王诊断疾病,被君王粗暴地回绝,而最终逃亡而去的故事,主要截取二人三次对话的片断,最后以神医对病理的论述,和君王终于病死作为结局,故事情节起伏,线索明晰,结构完整。作者注意在层层对比、步步深入中,显示扁鹊的精明诊断,深通病理,对病人苦苦衷告、高度负责的精神,也体现了扁鹊的医德高尚,对如此固执的病人还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忠告;同时揭露诸侯王不纳忠告,刚愎(bì)自信、讳疾忌医、顽劣不化,最终自食其果、病发身亡。
本文的描写隐含着作者的暗讽,如写蔡桓公对神医的猜忌和偏见,写他“不应”、“不悦”的专横,以及写神医扁鹊未能治病,却不得不逃亡,都对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给予了揭露。 仅就写作的手法和目的而言,韩非的写作水平是很高的,而且文章的寓言作用也发挥得很好.但是因为古人的知识水平有限,编出来的东西就有问题,比如这种先在表皮,然后转移进肌肉,最后进入骨头的疾病其实根本是不存在的。
而蔡桓公所说的“医者好治不病以为功”倒是挺客观,因为许多疾病本来就是自愈的!现在看这篇文章应该注意的是如何扬弃,扬:不能太独断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弃:神医都是杜撰出来的,自称神医的大部分是骗子。
如果韩非活到现代是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的,现代人比古代的人至少在知识上水平要高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