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古文化常识(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__
2.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
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3.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南京:建康、金陵 5、扬州:广陵 6、苏州:姑苏 7、成都:锦官城 三、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时间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称 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韩柳:韩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苏辛:苏轼、辛弃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12、苏黄:苏轼、黄庭坚 1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4、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15、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岁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9、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1、三吏三别: 六、代称 1、学生:桃李 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 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 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 8、国家:社稷 9、史册: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战争:烽烟 12、音乐:丝竹 13、文学才华:风骚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别称 李白:诗仙 青莲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杜甫:诗圣 诗史 陶渊明:靖节先生 欧阳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陆游:放翁 辛弃疾:稼轩 孟子:亚圣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八、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计时 年号记年 天干地支纪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贯:《柳河东集》 书室:《聊斋志异》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别号:《稼轩长短句》 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职:《杜工部集》 年号:《白氏长庆集》 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专著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论语》 《孟子》 《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4.高中文言文应掌握的重点词字及解释有那些
语文课是母语教育,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
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是完整意义上的汉母语教育。文言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进入高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相信很多同学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欠缺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
结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要求,笔者在这里简略地谈谈有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一、在诵读中亲近文言文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
不断地诵读不但有助于助于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语感。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
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yì)”读成“衣(yī)”,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读成“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分别是由于没掌握“衣”的词性和误解“行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类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对所读的内容不求甚解甚至会曲解文义。
逐步养成好的诵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风格。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一些文章。
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推敲,讲究精炼,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无形中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韵味不足!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其语言的优美丰富,骈散结合,意蕴深远,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总之,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铭之于心,继而达到闭目成诵的效果,要在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中去感受文质之美。
诵读之法贵在坚持,锲而不舍,必有收获。二、在积累中体察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
中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语法体系总体说是严谨的、有规律的,词语的释义、用法和句式的划分均有一定的规范。根据字词用法的特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识记词基本义,二是识别判断词语的活用义。
基本义就是一个词的常用义,很多文言词都有一个或几个常用义,学习这类词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识记,以课内为基础,以一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关例句,比较归纳,积少成多。活用义是指一个词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用法和解释,而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释。
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词性的转换等问题,均涉及了词语的活用义。通常情况下,对词语活用义的判断主要凭借短语或句子结构分析法,这些分析法中,又以动词结构的分析法最为常用。
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张良(“善留侯张良”,动宾结构,“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鸿门宴》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天下之奇才”,动宾结构,“礼”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礼待”)《六国论》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语,动词活用作名词“来到的游客”)《游褒禅山记》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判断词类活用并不难,关键把握好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断也离不开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
适当学习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懂得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的组合规则,无疑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规则。为在阅读中减少翻检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
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编本《文言词典》,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古代文化常识作一个粗浅的分类形成系列。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苏轼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阅读背诵之外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或圈点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
一句精辟的论述,一段优美的描写,一篇深沉的抒怀,均应是触发感悟思索的发端,或撰文总结,运用多种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便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阅读并思考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归结起来,诵读、积累和思考三个方面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开。
诵读中应有积累和思考,思考中应有反复诵读。文言文学习要用口去阅读,用手去阅读,用心去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思考,如此坚持。
5.求各位大神帮忙整理一下高考文言文容易遇到的文化常识,比如皇帝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