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字进伯文言文答案(文言文吕大忠传翻译)
1.文言文吕大忠传 翻译
大忠字进伯。登第,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以大忠提举永兴路义勇。改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兵房文字。令条义勇利害。大忠言:“养兵猥众,国用日屈,汉之屯田,唐之府兵,善法也。弓箭手近于屯田,义勇近于府兵,择用一焉,兵屯可省矣。”为签书定国军判官。
译:吕大忠字进伯。科举中进士,被任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时,以吕大忠为提举领导永兴路义勇军。后改任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后房文字。让吕大忠分析义勇军的利弊。吕大忠说:“国家养着的兵太多,国家财政越来越艰难;汉代的屯田制度、唐朝的府兵制度,都是好办法啊。如今弓箭手部队的制度接近屯田制,义勇部队的制度接近于府兵制,选择一种好办法来用,兵屯就可以省出巨大的耗费。”吕大忠被任为签书定国军判官。
熙宁中,王安石议遣使诸道,立缘边封沟,大忠与范育被命,俱辞行。大忠陈五不可,以为怀抚外国,恩信不洽,必致生患。罢不遣。令与刘忱使契丹,议代北地,会遭父丧。起复,知代州。契丹使萧素、梁颍至代,设次,据主席,大忠与之争,乃移次于长城北。换西上阁门使、知石州。大忠数与素、颍会,凡议,屡以理折之,素、颍稍屈。已而复使萧禧来求代北地,神宗召执政与大忠、忱议,将从其请
2.《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 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 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取材于《韩非子•十过》)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适君之故 适:迎合B。
少欲则能临其众 临:面对 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与:任用 D。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 馁:饥饿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其用之 B。刚则犯民以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
夫易牙为君主味 为人笑之始也。 D。
多信则能亲邻国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 B。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鲍叔牙的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对上级很凶悍C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 内心坚强,就足以为群臣做表率,行为廉洁,就可以担任大的职务 D。
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最终被他的臣子害死,丧失了威名,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齐国离卫国并不太远,卫公子开方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如此无情无义,管仲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B。
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并作为菜肴献给齐桓公。管仲提醒齐桓公,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又怎会爱别人呢?C。
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认为他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诚实守信,是个贤臣。但齐桓公没有采用这个建议。
D。管仲死后仅三年,竖刁、易牙、卫公子开方三人就联合作乱,派人严守,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三个月都没人去收尸。
[参考答案]6。 B [临:治理,管理。
] 7。 A [A项两个“其”都是语气词,“还是”。
B项前句“以”作介词,“用”;后句“以”作连词,译为“而”或省去。C项前句“为”作介词,“给、替”;后句“为”作介词,“被”。
D项两个“则”均为连词,前句“则”表承接,“就”;后句“则”表转折,“却”。 ] 8。
B [B项“上”通“尚”,崇尚。] 9。
D [D项 “派人严守”的意思原文中没有。][文言文参考译文]什么叫有过错而不听忠臣劝告?从前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管仲在辅佐他。
管仲老了,不能理事,在家闲居养病。桓公到他家去问候说:“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政事不可以问我了,虽然如此,我听说过,了解臣子没有谁比得上君主,了解儿子没有谁比得上父亲。
你还是试着按你的想法来决定吧。 ”齐桓公说:“鲍叔牙这个人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鲍叔牙的为人,强硬固执而且凶悍。刚硬就会粗暴的侵犯民众,固执就会不得民心,凶悍就会使下级不听他指挥。
他的心里什么都不害怕,不是辅佐霸王的人。”齐桓公说:“那么竖刁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所谓的人情就是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您爱忌妒而且喜好女色,竖刁就阉割自己来为您治理内宫。
自己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真心)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齐国与卫国之间不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您,想要迎合您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家看他的父母,这不是人之常情。
他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忠爱,又怎么能忠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易牙为您管理伙食,您说您所没有品尝过的唯有人肉了,易牙把自己儿子的头蒸熟了进献给您品尝,这您是知道的。
人之常情是没有。
3.吕大忠传 文言文 翻译
《宋史·吕大忠传》原文及译文----Greysky逐段翻译供参考大忠字进伯。
登第,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以大忠提举永兴路义勇。
改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兵房文字。令条义勇利害。
大忠言:“养兵猥众,国用日屈,汉之屯田,唐之府兵,善法也。弓箭手近于屯田,义勇近于府兵,择用一焉,兵屯可省矣。”
为签书定国军判官。译:吕大忠字进伯。
科举中进士,被任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时,以吕大忠为提举领导永兴路义勇军。
后改任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后房文字。让吕大忠分析义勇军的利弊。
吕大忠说:“国家养着的兵太多,国家财政越来越艰难;汉代的屯田制度、唐朝的府兵制度,都是好办法啊。如今弓箭手部队的制度接近屯田制,义勇部队的制度接近于府兵制,选择一种好办法来用,兵屯就可以省出巨大的耗费。”
吕大忠被任为签书定国军判官。 熙宁中,王安石议遣使诸道,立缘边封沟,大忠与范育被命,俱辞行。
大忠陈五不可,以为怀抚外国,恩信不洽,必致生患。罢不遣。
令与刘忱使契丹,议代北地,会遭父丧。起复,知代州。
契丹使萧素、梁颍至代,设次,据主席,大忠与之争,乃移次于长城北。换西上阁门使、知石州。
大忠数与素、颍会,凡议,屡以理折之,素、颍稍屈。已而复使萧禧来求代北地,神宗召执政与大忠、忱议,将从其请。
大忠曰:“彼遣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求关南,则何如?”神宗曰:“卿是何言也。”对曰:“陛下既以臣言为不然,恐不可启其渐。”
忱曰:“大忠之言,社稷大计,愿陛下熟思之。”执政知不可夺,议卒不决,罢忱还三司,大忠亦终丧制。
其后竟以分水岭为界焉。 译:熙宁年间,王安石提议派使者到各道州,重立封疆边界线,吕大忠和范育都被任命为使臣,两人都拒绝出行。
吕大忠上书陈述五条反对的理由,认为怀抚他国,恩德信义施用不当,必定会招致祸患。朝廷就免了对他的任命不派他去了。
又被命令和刘忱一起出使契丹,商议代北地区事宜,恰逢父亲去世(没有出使)。后被重新起用,任代州知州。
契丹使臣萧素、梁颍到了代州,设置帐篷,却要占据主位,吕大忠和他们据理力急,他们于是转移驻地到长城以北。吕大忠后又改任西上阁门使、石州知州。
吕大忠多次与萧素、梁颍相会,每次谈判,常以道理折服他们,使萧素、梁颍稍稍让步。后来契丹又派萧禧来要求割让代北地区(给他们),神宗皇帝召集执政大臣与吕大忠、刘忱商议此事,打算答应他们的要求。
吕大忠说:“他们派一个使臣过来,就给他们五百里土地,如果派魏王英弼来要求割让关南地带,那怎么办?”神宗说:“你这是说什么话。”吕大忠回答说:“陛下虽然对我的话不以为然,但我还是担心不能开这个口子。”
刘忱道:“吕大忠的话,符合稳固社稷的大计,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他的话。”执政大臣知道他们的看法不可改变,商议也最终没有结果,就罢免了刘忱,让他回三司任职,吕大忠也结束了守丧。
最终两国以分水岭为边界。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言:“古者理财,视天下犹一家。
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
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乃上生财、养民十二事。
徙提点淮西刑狱。时河决,飞蝗为灾,大忠入对,极论之,诏归故官。
译:元丰年间,吕大忠任河北转运判官,说:“古时候管理财政,对待天下如同一家。朝廷如家,在外管理的各地如同兄弟,所处位置虽然不同财政上却没有不同。
如今主管部门只知道支出和收入的空名,哪里有余、哪里不足,却没有把实情告诉皇上。所以哪里有余就从哪里收取,不足的地方却不给他补充,这真是极大的隐患啊。”
于是上疏陈述生财、养民十二件事。被改任为提点淮西刑狱。
那时黄河堤,又发生了蝗灾,吕大忠入朝回答君王的咨询,极为祥细的论述了灾情,皇上下诏让他官复原任。 元佑初,历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知陕州,以直龙图阁知秦州,进宝文阁待制。
夏人自犯麟府、环庆后,遂绝岁赐,欲遣使谢罪,神宗将许之。大忠言:“夏人强则纵,困则服,今阳为恭顺,实惧讨伐。
宜且命边臣诘其所以来之辞,若惟请是从,彼将有以窥我矣。”译:元佑初年,吕大忠历任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陕州知州,以直龙图阁身份任秦州知州,又升任宝文阁侍制。
西夏人自从进犯麟府、环庆之后,宋就停止了给西夏岁币,西夏打算派遗使来谢罪(请求恢复岁币),神宗皇帝准备答应他。吕大忠说:“西夏人强大了就放纵、疲弱了就顺服,如今他们表面恭顺,实际上是害怕讨伐。
应该命令边境官员责备他们为何而来,如果他们一请求我们就答应,西夏人就凭此看破我们的虚实了。” 时郡籴民粟,豪家因之制操纵之柄。
大忠选僚寀自旦入仓,虽斗升亦受,不使有所壅阏。民喜,争运粟于仓,负钱而去,得百余万斛。
译:当时郡府收购白姓的粮食,豪富之家趁机把持操纵(谋求自私)。吕大忠挑选同僚和他一起大清早就进入官仓(收购粮食),即使只有一斗一升也接受,不让收粮之事有一点阻碍。
百姓们大喜,急相运粮食到官仓(售卖),拿钱离去。最终。
4.文言文吕大忠传 翻译
原文及翻译(按段落)大忠字进伯.登第,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以大忠提举永兴路义勇.改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兵房文字.令条义勇利害.大忠言:“养兵猥众,国用日屈,汉之屯田,唐之府兵,善法也.弓箭手近于屯田,义勇近于府兵,择用一焉,兵屯可省矣.”为签书定国军判官.译:吕大忠字进伯.科举中进士,被任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时,以吕大忠为提举领导永兴路义勇军.后改任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后房文字.让吕大忠分析义勇军的利弊.吕大忠说:“国家养着的兵太多,国家财政越来越艰难;汉代的屯田制度、唐朝的府兵制度,都是好办法啊.如今弓箭手部队的制度接近屯田制,义勇部队的制度接近于府兵制,选择一种好办法来用,兵屯就可以省出巨大的耗费.”吕大忠被任为签书定国军判官.熙宁中,王安石议遣使诸道,立缘边封沟,大忠与范育被命,俱辞行.大忠陈五不可,以为怀抚外国,恩信不洽,必致生患.罢不遣.令与刘忱使契丹,议代北地,会遭父丧.起复,知代州.契丹使萧素、梁颍至代,设次,据主席,大忠与之争,乃移次于长城北.换西上阁门使、知石州.大忠数与素、颍会,凡议,屡以理折之,素、颍稍屈.已而复使萧禧来求代北地,神宗召执政与大忠、忱议,将从其请.大忠曰:“彼遣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求关南,则何如?”神宗曰:“卿是何言也.”对曰:“陛下既以臣言为不然,恐不可启其渐.”忱曰:“大忠之言,社稷大计,愿陛下熟思之.”执政知不可夺,议卒不决,罢忱还三司,大忠亦终丧制.其后竟以分水岭为界焉.译:熙宁年间,王安石提议派使者到各道州,重立封疆边界线,吕大忠和范育都被任命为使臣,两人都拒绝出行.吕大忠上书陈述五条反对的理由,认为怀抚他国,恩德信义施用不当,必定会招致祸患.朝廷就免了对他的任命不派他去了.又被命令和刘忱一起出使契丹,商议代北地区事宜,恰逢父亲去世(没有出使).后被重新起用,任代州知州.契丹使臣萧素、梁颍到了代州,设置帐篷,却要占据主位,吕大忠和他们据理力急,他们于是转移驻地到长城以北.吕大忠后又改任西上阁门使、石州知州.吕大忠多次与萧素、梁颍相会,每次谈判,常以道理折服他们,使萧素、梁颍稍稍让步.后来契丹又派萧禧来要求割让代北地区(给他们),神宗皇帝召集执政大臣与吕大忠、刘忱商议此事,打算答应他们的要求.吕大忠说:“他们派一个使臣过来,就给他们五百里土地,如果派魏王英弼来要求割让关南地带,那怎么办?”神宗说:“你这是说什么话.”吕大忠回答说:“陛下虽然对我的话不以为然,但我还是担心不能开这个口子.”刘忱道:“吕大忠的话,符合稳固社稷的大计,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他的话.”执政大臣知道他们的看法不可改变,商议也最终没有结果,就罢免了刘忱,让他回三司任职,吕大忠也结束了守丧.最终两国以分水岭为边界.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言:“古者理财,视天下犹一家.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乃上生财、养民十二事.徙提点淮西刑狱.时河决,飞蝗为灾,大忠入对,极论之,诏归故官.译:元丰年间,吕大忠任河北转运判官,说:“古时候管理财政,对待天下如同一家.朝廷如家,在外管理的各地如同兄弟,所处位置虽然不同财政上却没有不同.如今主管部门只知道支出和收入的空名,哪里有余、哪里不足,却没有把实情告诉皇上.所以哪里有余就从哪里收取,不足的地方却不给他补充,这真是极大的隐患啊.”于是上疏陈述生财、养民十二件事.被改任为提点淮西刑狱.那时黄河堤,又发生了蝗灾,吕大忠入朝回答君王的咨询,极为祥细的论述了灾情,皇上下诏让他官复原任. 元佑初,历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知陕州,以直龙图阁知秦州,进宝文阁待制.夏人自犯麟府、环庆后,遂绝岁赐,欲遣使谢罪,神宗将许之.大忠言:“夏人强则纵,困则服,今阳为恭顺,实惧讨伐.宜且命边臣诘其所以来之辞,若惟请是从,彼将有以窥我矣.”译:元佑初年,吕大忠历任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陕州知州,以直龙图阁身份任秦州知州,又升任宝文阁侍制.西夏人自从进犯麟府、环庆之后,宋就停止了给西夏岁币,西夏打算派遗使来谢罪(请求恢复岁币),神宗皇帝准备答应他.吕大忠说:“西夏人强大了就放纵、疲弱了就顺服,如今他们表面恭顺,实际上是害怕讨伐.应该命令边境官员责备他们为何而来,如果他们一请求我们就答应,西夏人就凭此看破我们的虚实了.”时郡籴民粟,豪家因之制操纵之柄.大忠选僚寀自旦入仓,虽斗升亦受,不使有所壅阏.民喜,争运粟于仓,负钱而去,得百余万斛.译:当时郡府收购白姓的粮食,豪富之家趁机把持操纵(谋求自私).吕大忠挑选同僚和他一起大清早就进入官仓(收购粮食),即使只有一斗一升也接受,不让收粮之事有一点阻碍.百姓们大喜,急相运粮食到官仓(售卖),拿钱离去.最终收到粮食有一百多万斛.马涓以进士举首入幕府,自称状元.大忠谓曰:“状元云者,及第未除官之称也,既为判官则不可.今科举之习既无用,修身为己之学,不可。
5.明史.毛忠传,文言文的翻译
毛忠(1394-1468年),字允诚,原名哈喇,西部人,曾祖父归附明朝,世代承袭,毛忠手臂力量过人,擅长骑马射箭,屡立战功,可以用赐姓毛。
毛忠的曾祖父哈喇歹在洪武初年归附明朝,从一名士兵升到千户,后来战死。祖父拜都跟从征讨哈密时,的战死。
父亲因骁勇而充宝任总旗,任到永昌百户。[ 1 ] 毛忠继承官职时,已经经过了二十年,手臂力量过人,善于骑马射箭。
他曾跟随明太宗朱棣北征。宣德五年(1430年),毛忠出征讨伐曲先叛敌时有功。
宣德八年(1433年),毛忠出征也不刺山,擒获敌伪少师知院。 宣德九年(1434年),毛忠出征脱欢山,宣德十年(1435年)征讨黑山敌寇,擒获了他们的首领。
毛忠先后分别得到升一级,官至指挥同知。[ 2 ] 正统三年(1438年),毛忠随从都督蒋贵征讨朵儿只伯,为头冲锋陷阵,俘获很多,升为都指挥愈事。
正统十年(1445年),毛忠以守卫边疆的功劳,进升为同知,并得到皇上赐姓。 正统十一年(1446年),毛忠跟随总兵官任礼收捕沙洲卫都督喃哥的部落,他要迁到边境内。
毛忠进升为都指挥使。 正统十三年(1448年),毛忠率领军队到罕东,生擒喃哥的弟弟伪祁王锁南奔和其他的部众,他被升为都督愈事,这个时候才赐名为忠。
不久他充任右参将任,协助守卫甘肃。[ 3 ] 景泰初年(1450年一?),侍郎李实出使大漠以北,回来后说毛忠多次派使者勾结瓦剌。
下诏命令把他抓去京城。毛忠到达后,兵部审判了它的罪行,请求处以死刑的刑罚。
第二景皇帝朱朱祁钰不允许。兵部请求将他贬官,发往福建戴罪立功。
皇上于是派遣他到福建,但他们的官阶照旧,让甘肃守臣将他们的家属迁到京城。当最初毛忠出征沙漠时,曾抓获番僧加失领真贡献给朝廷,第二英宗赦免了他而不诛杀,后来加失领逃到瓦刺,为了先前所用,恨毛忠,想陷害他,就宣传说毛忠和也先交通,而朝廷不了解,之所以把他派到福建。
第二英宗在塞外却知道这件事,因此他复辟后,立即把毛忠召回。而毛忠在福建也屡有斩首之功,于是升他为都督同知,担任任左副总兵,镇守甘肃。
接见他时,相对其他安慰周到,赐给玉带、织金蟒衣。[ 4 ] 天顺二年(1458年),贼寇大部队入侵甘肃,巡抚芮钊上奏弹劾众将领误事的罪。
部落里的意见认为毛忠功劳足以赎罪,对他置之不理。 天顺三年(1459年),毛忠以在镇番攻破寇贼的功劳,进升为左都督。
天顺五年(1461年),孛来用几万骑兵分别抢西宁、庄浪、甘肃等方法,进入凉州。毛忠鏖战一昼夜,箭射完了,力气用尽,而敌人来得到更多,军中将士都大惊失色。
毛忠意志更坚,他安抚将士,又殊死搏斗。敌人见最终不完,而我军援军也到了,就撤军而去,毛忠终于得以保全军队而返回。
[五] 天顺七年(1463年),永昌、凉州、庄浪塞外各番人很多次制造边患,毛忠与总兵官卫颖分别头讨伐。毛忠首先击败了巴哇等大家族。
昝咂、马吉思等族,另外的将领攻打不下。,毛忠又将其击败。
论功时,毛忠只会增加俸禄一百石,而卫颖却得到世袭诰券,毛忠向朝廷提出意见,于是得以封为伏羌伯。[ 6 ] 成化四年(1468年),固原寇贼人满四占据石城造反。
韶令毛忠调兵讨伐,与总督项忠等个人夹攻敌人老巢。毛忠由木头沟直抵炮架山下,多有斩杀和俘获。
敌人稍稍退却,毛忠亲自冒着箭石接连夺取山北、山西两座山峰。而项忠等人的军队也攻克了山的东峰,进到石城的东、西两个门。
贼人处境非常窘迫,相对痛哭。突然起了浓雾,另外的哨点起烟火报警,牵制了毛忠的部队,贼人于是合力攻击毛忠。
毛忠奋力作战不停,被流箭射中而死,终年七十五岁。侄子毛海、孙子毛铠甲前来相救,的战死。
6.宋史徐元杰传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宋史徐元杰传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
幼颖悟,诵书日数千言,每冥思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熹门人,往师之。
后师事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
签书镇东军节判官厅公事。嘉熙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
奏否泰、剥复之理,因及右辖久虚,非骨鲠耆艾,身足负荷斯世者,不可轻畀。又言皇子竑当置后及蚤立太子,乞蚤定大计。
时谏官蒋岘方力排竑置后之说,遂力请外,不许,即谒告归,丐祠,章十二上。三年,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疾辞。
差知安吉州,辞。召赴行在奏事,辞益坚。
淳祐元年,差知南剑州。会峡阳寇作,擒渠魁八人斩之。
余释不问。父老或相语曰:「侯不来,我辈鱼肉矣。
」郡有延平书院,率郡博士会诸生亲为讲说。民讼,率呼至以理化诲,多感悦而去。
输苗听其自概,阖郡德之。丁母忧去官,众遮道跪留。
既免丧,授侍左郎官。言敌国外患,乞以宗社为心。
言钱塘驻跸,骄奢莫尚,宜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每入讲,必先期斋戒。
尝进仁宗诏内降指挥许执奏及台谏察举故事为戒,语多切宫壶。拜将作监,进杨雄《大匠箴》,陈古节俭。
时天久不雨,转对,极论《洪范》天人感应之理及古今遇灾修省之实,辞益忠恳。丞相史嵩之丁父忧,有诏起复,中外莫敢言,惟学校叩阍力争。
元杰时适轮对,言:「臣前日晋侍经筵,亲承圣问以大臣史嵩之起复,臣奏陛下出命太轻,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尽陛下之礼,大臣自尽大臣之礼,玉音赐俞,臣又何所容喙。
今观学校之书,使人感叹。且大臣读圣贤之书,畏天命,畏人言。
家庭之变,哀戚终事,礼制有常。臣窃料其何至于忽送死之大事,轻出以犯清议哉!前日昕庭出命之易,士论所以凛凛者,实以陛下为四海纲常之主,大臣身任道揆,扶翊纲常者也。
自闻大臣有起复之命,虽未知其避就若何,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声涕零,是果何为而然?人心天理,谁实无之,兴言及此,非可使闻于邻国也。陛下乌得而不悔悟,大臣乌得而不坚忍?臣恳恳纳忠,何敢诋讦,特为陛下爱惜民彝,为大臣爱惜名节而已。
」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以筵益申前议。未几,夜降御笔黜四不才台谏,起复之命遂寝。
元老旧德次第收召,元杰亦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
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每裁书至宗社隐忧处,辄阁笔挥涕,书就随削稿,虽子弟无有知者。
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特拜工部侍郎,随乞纳,诏转一官致仕。
夜四鼓。遂卒。
先,元杰未死之一日,方谒左丞相范钟归,又折简察院刘应起,将以冀日奏事。是夕,俄热大作,诘朝不能造朝,夜烦愈甚,指爪忽裂,以死。
朝绅及三学诸生往吊,相顾骇泣。讣闻,帝震悼曰:「徐元杰前日方侍立,不闻有疾,何死之遽耶?」亟遣中使问状,赙赠银绢二百计。
已而太学诸生伏阙诉其为中毒,且曰:「昔小人有倾君子者,不过使之自死于蛮烟瘴雨之乡,今蛮烟瘴雨不在领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奋发睿断,大明典刑。
」于是三学诸生相继叩阍讼冤,台谏交疏论奏,监学官亦合辞闻于朝。二子直谅、直方乞以恤典充赏格。
有旨付临安府逮医者孙志宁及常所给使鞫治。既又改理寺,诏殿中侍御史郑采董之,且募告者赏缗钱十万、官初品。
大理寺正黄涛谓伏暑证,二子乞斩涛谢先臣。然狱迄无成,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
赐谥忠愍。 (简译)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
自幼聪颖,读书日数千言,每次冥思精搜索。听说陈江文蔚讲书铅山,实际上是朱熹门人,过去的老师。
后师从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
签书镇柬军节度使判官厅公事。嘉熙二年,征召为秘书省正字,迁任校书郎。
奏好坏、剥复的理,通过和右辖久虚,不是刚直高龄,我可以承担这个世界的,不可轻易给。又说皇子赵应当设置后以及早立太子,请早定大计。
当时谏官蒋岘方力排站在后面的说法,于是极力请求到外,不允许,就请假回家,丐祠,章十二上。三年,为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有病推辞。
差知道安吉州,辞。召前往行在奏事,言辞更加坚定。
淳元年,差知南剑州。在峡阳寇作,活捉首领八人杀了他。
我释放不追究。老人有时相互说:“诸侯不来,我们这些鱼和肉了。
于是郡有延平书院,率领郡博士在学生亲自为他们讲说。民众诉讼,率叫到以理化教,多感高兴而去。
输苗听他的自我概,全郡的。母丧离职,众人拦在路上跪着留。
服丧完毕,授官侍左郎官。对敌对国家担心,请以国家为中心。
说钱塘暂住,骄奢莫还,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每次进入研究,一定要事先斋戒。
仁宗下诏曾经进内降指挥允许执奏及台谏官推举故事为戒,对很多切宫壶。任命将作监,进杨雄的《大匠箴言》,陈述古节俭。
当时,天很久不下雨,转回答,深入探讨《洪范》天人感应的道理及古今遇到灾害反省的事实,言辞更加忠诚。丞相史篙之父丧,有诏令起用,朝廷内外没有敢说,只有学校叩宫门力争。
元杰时正好轮对,说:“我以前晋侍经筵,亲承圣问以大臣重新起用史篙之,我上奏陛下出命太轻,别人说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