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课外文言文(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4.本文卫鞅变法的成)
1.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4.本文卫鞅变法的成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
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
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2.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文言文)和翻译的
一鸣惊人【原文】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这些话都记载在《田完世家》里。退避三舍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 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 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卧薪尝胆原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译文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毛遂自荐,按图索骥,班门弄斧,不可救药。大公无私,如火如荼,始作俑者,你可以上百度百科上找原文和翻译
3.求至少10篇课外文言文
不龟手之药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②,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píng pì kuàng)为事⑫。客闻之,请⑮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⑤:“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⑬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⑥。
越有难 ⑦,吴王使⑧之将⑨。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⑭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⑪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⑩也夫! 1、不龟(jūn)手之药:同“皲”,指皮肤受冻开裂。
2、善:善于,擅长。 3、瓠(hù):葫芦。
4、为:制做。 5、呺然:空虚的样子。
5、洴(píng)澼(pì):漂洗。 絖(kuàng):《说文》作纩,棉絮。
6、谋:商量。 7、说:shuì,游说(shuì),劝说,以言辞说服别人。
8、难:入侵;敌对行为,指军事行动。 9、使:派遣。
10、将:率领(军队),名作动。 11、有蓬之心:这里用于讽刺惠子思想狭隘固陋。
12、异:差异。 13、事:职业。
14、鬻:卖。 15、裂地:划一块地。
16、请:要求。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
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
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
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让他统帅军队。
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1)郢人垩(2)慢其鼻端,若蝇翼,(3)使(4)匠石斫之。
匠石(5)运(6)斤成风,听而斫之,(7)尽(8)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9)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10)尝试为寡人(11)为之。
’匠曰:‘臣则尝能(12)斫之。(13)虽然,臣之(14)质死久矣。
’自(15)夫子之死也,吾无以(16)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郢(yǐng):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北 2、慢:同“漫”,玷污。
3、使:让,要求。 4、匠石:一个名叫石的匠人。
5、运:挥动,抡(lūn) 6、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7、尽:去尽。
8、垩(è):白土。 9、容:仪容。
10、尝试:照着试一试。 11、为:给,替。
12、斫(zhuó):砍削。 13、虽然:即使这样。
14、质:借以施展技术的对象。引申为搭挡,此指"郢人"。
15、夫子:先生,这里是对惠子的尊称。 16、为:做。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玷污了他的鼻尖,让一个名叫石的匠人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石像风一般挥动斧子,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任凭他砍削。
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
’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的人了!我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1)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2)狙(3)之意(4);狙亦得(5)公之心(6)。
损(7)其家口(8),充(9)狙之欲(10)。俄而(11)匮(12)焉,将限(13)其食,恐(14)众狙之不驯(15)于己也。
先诳(16)之(17)曰:“与(18)若(19)芧(20),朝(21)三而暮四,足(22)乎?”众(23)狙皆(24)起而怒(25)。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26)。
1. 狙(jū)公:养猴子的老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明白。
3. 狙: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7. 损:减少。 8.口:家口,口粮。
9.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10.欲:想要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缺乏。 13.限:限制。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瞒哄。
17.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18.与:给。
19.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20.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21.朝:早上。 22.足:够,足够。
23.众:所有的。 24.皆:都。
25.起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