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文言文古今意义通假字(高一文言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有哪些)

1.高一文言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有哪些

中学文言文通假字集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

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

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

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

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

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

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

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

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

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

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

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

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

2.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

1、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 徐公来,孰视之(孰,)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曾益其所不能(曾,) 衡与虑(衡,) 法家拂士(拂,) 指通豫南(指,)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 甚矣,汝之不惠(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一厝朔东(厝,) 无陇断焉(陇,) 裨补阙漏(阙,)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 发闾左 戍渔阳九百人(,) 为天下唱(唱,) 固以怪之矣(以,) 身被坚执锐(被,)2、古今异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狱,) 忠之属也(忠,) 可以一战(可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窥镜而自视(窥,) 暮寝而思之(寝,)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能谤讥市朝者(谤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征于色(征,) 发于声(发,) 而后喻(喻,) 河阳之北(阳,) 达于汉阴(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 荷担者三夫(荷,) 北山愚公长息(息,) 虽我之死(虽,) 惧其不已也(已,)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由是感激(感激,)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临表涕零(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臣本布衣(布衣,) 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3、词类活用 用法归纳:(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

技巧提示: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记忆。特别警示:在复习与解答此部分试题是一定不要鼓励地去死记硬背,要学会用练习的观点,将字词以及其他基础知识放到句子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放到具体的篇章中,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与记忆,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具体的轨道。

例句: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此皆良实(良实:) 优劣得所(优劣:) 攘除奸凶(攘除:)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

通假,文言文,高一,必修

3.麻烦,要高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意、词类活用、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4.人教版语文必修1,2 '3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

(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5.高中必修一通假字及解释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9、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11、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12、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 同上。15、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1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18、秦王方还柱走 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 同上。21、轲既取图奉之 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同上。23、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上。25、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鸿门宴》26、距关 距,通“拒”,把守。27、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1、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6.高一语文必修一二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必能裨补阙漏通缺,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拣,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卑微,渺小今:无耻

2、由是感激感激古:今: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痛恨,遗憾今:怨恨

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推广今:开业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时今:秋天

一词多义

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2)深追先帝遗(yí)诏(遗留)

2、效(1)恐托付不效。(奏效)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任务)(成功完成)

呵呵,当是做习题了

7.求高中语文必修1 14~16课的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静女》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

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

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古今异义: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文指“那个人;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宴会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中的“夙”和“夜”,分别指在早晨、在晚上 使动用法:“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中“贰”“二三”。

形容词用作名词:“三岁食贫”中的“贫”,贫苦生活 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子无良媒,判断句 《氓》 通假字 于嗟鸠兮(于——吁,叹息) 犹可说也(说——脱,脱身) 隰则有沣(泮——畔,边岸) 不可说也(说——脱,摆脱) 自牧归荑(归——馈,馈赠) 匪女之为美(女——汝,指荑) 说怿女美(说——悦,喜欢) 爱而不见(爱——薆,隐藏;见——现,出现) (3)词类活用 ①泣涕涟涟(动词活用为名词,泣——眼泪) ②来即我谋(副词活用为动词,即——就,接近)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否定判断与肯定判断)——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

②倒装句 士贰其行——士行其贰[主谓短语中谓语前置]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介词宾语前置]。 ③省略句 a. (尔)匪来贸丝[省主语] b.(我)送子涉淇[省主语] c.(我)乘彼垝垣[省主语] d.兄弟不知(之),咥其笑矣[省动词宾语“之”,指代“我的情况”“我的处境”].B(我)与子同袍[省主语] 《孔雀东南飞》 一词多义: 为 为诗云尔(做;动词)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时时为安慰(作为;介词) 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 相 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登既相许和(代“它”;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誓不相搁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 相间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 儿已薄缘相(xiang\ 相貌,名词) 且 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自 自可断来信(既;副词) 本自无教训(是;副词) 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 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 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 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 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何 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 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谢 谢家来贵人(辞别;动词) 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 多谢后事人(劝告;动词) 若 今若谴此妇( 如果;连词) 腰若流纨素(像;动词) 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仕宦于台阁 (名词“仕”作动词;任官) 2头上玳瑁光 (名词“光”作动词;发光) 二名词作状语 1孔雀东南飞 (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 2手巾掩口啼 (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 3卿当日胜贵 (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 4晚成单罗衫 (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 三动词作名词 1留待作遗施 ( 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四形容词作动词 1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 五使动、意动用法 1足以荣汝身 (“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 2以此下心意 (“下”名词使动;使----委屈) 3戒之慎勿忘 (“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特殊句式: 1汝是大家子 (判断句) 2何言复来还 (宾语前置) 3仕宦于台阁 (状语后置) 4今日被驱谴 (被动句) [以“被”为标记] 5为仲卿母遣 (被动句) [以“为----所”为标记] 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怜悯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感吾区区怀 古义:真挚的情义 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通假字: 吾今且报府 (“报”通“赴”)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 槌床便大怒 (“槌 ”通“捶”) 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 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 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离骚(节选)》 一)通假字 俪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亻屯 郁邑余佬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圈之能周兮:“圜”通“圆”,圆的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显著。

(二)一词多义 余虽好修女夸 以轨羁兮(惟) 虽虽九死其犹未悔(纵使) 虽体解吾犹未悔(即使) (三)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为荒唐,今义为水势大,也泛 指广阔或壮大。 2.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不得志,今义指经济状况 不好。

3.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指随流消逝,今义指因灾害 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4.自前世而固然:固然。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古今意义通假字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