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介词的标志(文言文里什么叫做介词)

1.文言文里什么叫做介词

文言文中以下词的意思!之、乎、者、也、焉、为、若、其、乃、以、所、与、而、于、因、既、何、及 。

等1、之(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蔺列传》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6�1诸葛亮传》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5>调整音节 不译 例释:①填然鼓之。《孟子�6�1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6�1马蹄》2、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6�1显学》17、者(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2>用在数词后 今译为:个、样 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6�1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

《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 不译 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2>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蔺列传》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10、焉(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 今译为:它 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6�1先进》(2)兼词 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时) 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6�1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3)助词 1>表语气 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2>形容词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

《东京赋》 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9、为(1)介词 1>表对象 今译为:替、给、对 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6�1鸿门宴》"2>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 今译为:为了 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6�1高祖本纪》(2)助词 语助、提宾 无实义不译 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 表假设 今译为:如、如果 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6�1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战国策�6�1楚策四》(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做、作 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 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4>变为、变作 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6�1公输》6>算作、算是 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公孙丑下》7>叫做、称为 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8>是 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老子�6�1二章》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

《孟子》10>参与 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11>认为 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 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 例释:①王曰:。

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的标志,文言文介词后置标志,文言文中的介词

2.文言文中什么是介词?

1,介词的语法特征: (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如: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 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 2,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处所:从 自 自从 于 打 到 往 在 当 朝 向 顺着 沿着 随着 (2)表示方式:按 照 按照 依 依照 本着 经过 通过 根据 以 凭 (3)表示目的:为 为了 为着 (4)表示原因:因 由于 (5)表示对象,范围:对 对于 把 向 跟 与 同 给 关于 (6)表示排除:除 除了 除去 除非 (7)表示被动:被 叫 让 给 (8)表示比较:比 和 同 上述介词中的"着,了,过"是语素,不是动态助词. 3,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 他为谁 为大家.(动词) 我们为人民服务.(介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动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介词) 今天我们比技巧.(动词) 你比他强.(介词) 计划通过了.(动词) 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介词) 二者的区别在于: (1)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他在不在宿舍 (动词) 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在"为介词,不能改为"在不在") (2)"x+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如: 火车到站了.(动词) 火车到十一点钟才进站.(介词) 他在宿舍.(动词) 他在宿舍住.(介词) 他住在宿舍.(介词) (3)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汽车经过了八一桥.(动词) 经过认真的考虑,他决定到新疆去.(介词) 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介词,文言文,标志

3.在文言文句子中如何区分介词和连词?举几个例子

1.译成白话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比较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连词:有表并列,表修饰,表转折,表承接等等.常用的有"而"

介词:多表状态,常用的有"于,以,"等等

4.文言文的介词副词怎么判断

很简单,朋友。

1 后面没有宾语的是副词,如:come in(进来), give in(让步)

2 宾语在前面的是副词,如:get them in(选举他们), get the candidates in==get in the candidates(选举候选人)

3 宾语必须放在后面的是介词,如:get in the crops(收割庄稼), get in them(把它们收割起来)

追问

是宾语必须在后面的才是介词,还还说只要在后面就是介词?

比如:get the candidates in==get in the candidates。前面in 是副词,后面是in 是介词?

回答

nihao

get sb in:是: 动词+人称代词宾格+in(副词)

give sb up, take sth out , send sth away ------这里都是副词,可以把名词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但如果是人称代词宾格,就必须放在in ,out , up, down等的前面。

如果是人称代词宾格,就必须放在in ,out , up, down等的前面,这就是副词,如:get them in(选举他们), get the candidates in==get in the candidates(选举候选人)

5.文言文里什么叫做介词

文言文中以下词的意思!之、乎、者、也、焉、为、若、其、乃、以、所、与、而、于、因、既、何、及 。。。等1、之

(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

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

6.文言文介词之的用法

解答:

一、用作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例如:

吾得兄事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②这,这些。例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

①相当于“的”。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佚名《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宾语前置标志。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⑤音节助词,无实义。例如:

顷之,持一象笏至。(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用作动词: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文言文各种词是什么意思(介词

1、之 (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 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 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调整音节 不译 例释:①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 2、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 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 17、者 (1)特指代词 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2>用在数词后 今译为:个、样 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 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 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助词 1>引出判断 不译 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 2>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 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0、焉 (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 今译为:它 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2)兼词 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时) 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3)助词 1>表语气 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柳毅传》 2>形容词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 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 9、为 (1)介词 1>表对象 今译为:替、给、对 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 2>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 3>表目的 今译为:为了 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2)助词 语助、提宾 无实义不译 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3)连词 表假设 今译为:如、如果 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 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战国策•楚策四》 (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做、作 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 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3>担任、充当 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 4>变为、变作 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 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 6>算作、算是 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公孙丑下》 7>叫做、称为 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8>是 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二章》 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 10>参与 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11>认为 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7、若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 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 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2)连词 1>表选择 今译为:或。

文言文介词的标志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