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鸽文言文翻译(记鸽文言文管同翻译)
1.记鸽文言文管同翻译
原文
叶侯之家,获二鸽,缚其翅而畜之野。狸者知其不能飞也,攫而食其雌。雄者怒,奋其喙啄狸。狸嗥而去。
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喙故,若惮雄不敢近。雄自恃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所食。
译文
叶侯家得到两只鸽子,绑住它们的翅膀养在野外。狐狸知道它们不能飞,抓了其中母的吃了。公的愤怒,奋起用它的喙啄狐狸,狐狸嗥叫着逃开。
没过几天,又得到一只母鸽子。狐狸过来又吃了它。但是因前面被啄的原因,好象害怕公鸽子,不敢靠近它。公鸽子自恃强悍,没有防备。过了不久,最后(还是)被狐狸所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雄哥)不做防备,过了不久,终于被狸吃掉。(2)这就是兵法上说的诱惑他,是他骄傲。(3)狸的做法完全符合兵法,雄哥却陷进他的全套而不觉悟。
小题1:
试题分析:薄:迫近。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用套用成语法辨析,“日薄西山”中“薄”就是“迫近”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D均为连词,表原因;A 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哪个;B 语气助词/代词,他;C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用法主要是词性和语法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顺序为“穷寇勿追,强而避之”“诱之骄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选项顺序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要词语:(1)居无何——过了不久,竟——终于,为——被(被动句)。(2)骄——使他骄傲(判断句)。(3)悉——完全,乃——却,游——陷进。
【参考译文】
叶侯的家里得到了两只鸽子,绑着它们的翅膀,然后畜养 在郊野。狸知道它们不能反抗,于是抓住雌鸽,把它吃掉了。雄鸽非常愤怒,奋起用嘴去啄狸,狸嗥叫着离去。不几天,(叶侯)又得到一只雌鸽,狸来又把它吃 了,但是因为之前被啄的缘故,好像怕了雄鸽,不敢接近它。因此雄鸽自以为强大,不作任何防备。过了不久,最后也被狸吃掉了。
我读狸与鸽的故事,感受很深。当狸刚刚来到的时候,大概想把雌雄两鸽抓住一并吃掉。可是抓雌鸽时已精疲力竭,又猜想雄鸽一定会拼死抵抗,姑且嗥叫离去,避 开雄鸽的锋芒: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穷寇莫追”“强而避之”的道理。等到后来狸又到来,它并非不想先吃雄鸽,但是知道雄鸽必定已有所防备,而雌鸽却没有, 所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而且又以此向雄鸽表示(它)只吃雌鸽,令雄鸽不再害怕: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诱之”“骄之”的理论。到了这个时候,雄鸽已经 开始懈怠了,狸就乘着它懈怠之时而突袭,真是万无一失了: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道理。
啊!狸的行为完全合乎兵法,雄鸽上了它的圈套仍然不自知。
我想鸽并非真的不敌狸;而且雄鸽啄狸,狸最初不是没有丝毫畏惧的。假如雌雄两鸽彼此互相帮助,与狸相抗,狸虽强,又何至于都被它吃掉呢!(一些人)自恃个人的强大,而不知道援助同类;(若)同类(都)死亡了,自己也随之而灭亡,真是可叹啊!
3.找聊斋里 鸽异的翻译
山东邹平有个张公子,特别喜爱鸽子,力求把所有的鸽种都收集到。他养鸽像爱护婴儿一样:冷了就用粉草疗养,热了就用盐粒喂食。鸽子喜欢睡觉,睡得太多会得麻痹病而死。张公子曾经花十两银子在广陵买了一只小而善走的鸽子,把它放在地上,它就不停地转圈。为了不让它死掉,常常要人把它握在手上,夜晚将它放在鸽群里,使它惊扰那些鸽子,可以免除群鸽的麻痹病。这种鸽子叫“夜游”。山东养鸽子的人家没有比得上张公子的,张公子也以善养鸽子自我夸耀。
一天晚上,张公子坐在书斋里,忽然一个陌生的白衣少年敲门而入。张公子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流浪汉,姓名哪里值得一提。听说公子养的鸽子最多,希望能给我看一看。我和你一样,平生也爱好鸽子。”张公子向少年展示出他所有的鸽子,真是五色齐备,灿若云锦。少年笑着说:“人们说的果然不假,公子可以说是穷尽了养鸽子所能做的事情。我也带来了一两只鸽子,你是否愿意看一看呢?”张公子大喜,跟着少年去了。
一路上月色苍茫,空旷的原野十分荒凉,张公子心里有些疑惑。少年指着前面说:“请快走,我住的房子不远了。”又走了几步,见一座院子,仅仅两根柱子。少年握着他的手进去,里面黑暗无光。少年站在院子里,口里发出像鸽子一样的鸣叫声。忽然有两只鸽子出来,形状像普通的鸽子,毛色纯白,飞到屋檐那么高,一边鸣叫,一边争斗,每扑一下,一定要翻斤斗。少年用手臂挥了一下,两只鸽子翅膀连着翅膀飞走了。少年又撮口发出异样的声音,又有两只鸽子出来,大的像鸭子,小的只有拳头那么大,它们站在台阶上,学鹤起舞。大鸽伸长脖子站着,张开翅膀做屏风,宛转鸣跳,好像逗引小鸽。小鸽上下飞鸣,有时站在大鸽的头顶上,翅膀翻动,像燕子飘落在蒲叶上,声音轻细,像敲打着小鼓。大鸽伸长脖子不敢动,但鸣叫更加急迫,声音变得像击磬两种叫声相和,听起来挺合节拍。然后小鸽飞起来,大鸽又反复逗引它。
张公子看到这些鸽子的表演赞叹不已,于是,他向少年作了个揖,乞求他割爱分给自己一只。少年不答应,张一再乞求,少年便将这两只鸽子呵叱走了,仍然发出先前那样的鸽声,招来两只白鸽。他用手托着,说道:“如果你不嫌弃,就把它们送给你吧。”
张公子接过来欣赏,只见它们的眼睛在月光的映照下呈现为琥珀色,通体透亮,好像没有隔阂;中间的黑眼珠比胡椒粒子还圆,打开它们的翅膀,肋下的肉晶莹闪光,甚至连脏腑都可以数出来。张公子很惊奇,但心意还没满足,继续不停地哀求。少年说:“我还有两种鸽子没有拿出来,现在不敢再请你看了。”两人正在谈论,张公子的家人点着火把来找主人。张公子回头看少年时,他已经变成了白鸽,像鸡那么大,冲着云霄飞去;眼前的院子也立即消失了,原来这哪里是什么院子,而是一座小坟墓。坟前种着两棵柏树。张公子与家人抱着两只白鸽,惊叹而归。
回家后,张想让鸽子飞舞,两只白鸽像当初一样驯服。虽然它们不是少年最好的鸽子,却是人间少有的。自然,张公子对这两只鸽子备加珍爱。过了两年,这两只鸽子生育了三只母鸽、三只公鸽。张公子高兴坏了,精心照料它们,谁要也不给。张公子的父亲有个朋友是位高官,一天,他见到张公子,问道:“你养
了多少鸽子?”张公子应付了几句便借机退了下来,猜疑那位高官是喜欢鸽子,而自己又很难割爱。又一想,长辈的要求,不能够太违背。既然要送,便不能用一般鸽子应付,于是选了两只白鸽,用鸽笼装着送给他,自以为比赠送千金还要珍贵。
过了几天,他见到那位高官,本以为那位高官会说几句感谢的话,没料到那位高官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张公子忍不住问道:“前些日子送给你的鸽子好吗?”
那高官回答:“还算肥美。”
张公子吃惊地问:“烧着吃了吗?”
他说:“是的。”
张公子大惊,说:“这不是一般的鸽子,而是世人所说的‘靼鞑’啊!”
那高官回答道:“味道和一般的鸽子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张公子哀叹、怅然地回到家里。
到了晚上,他梦见白衣少年来了,责怪说:“我以为你爱鸽,所以就把子孙托付给你。为什么你竟然明珠暗投,致使我的子孙在锅里丧命了!如今,我带着儿子们走了。”说完,少年变成了鸽子,张公子所养的白鸽都跟随他,鸣叫着飞走了。
张公子天亮起来一看,白鸽真的都飞走了。他心里懊丧极了,一气之下就把所喂养的鸽子分别赠送给知心朋友,几天就送完了。
4.昔有雌雄二鸽文言文
昔有雌雄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雄嗔雌曰:“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雄鸽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嘴啄雌鸽杀。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之。”
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 译文 曾有雌雄两只鸽子,同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熟时,叨取了满满一巢。
后来,果子干缩,只成半巢了。雄鸽训责雌鸽道:“叨来果子,辛勤劳苦,你独自偷吃,只剩一半。”
雌鸽答道:“我没偷吃,果子自己减少下去的。”雄鸽不信,怒道:“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就啄杀了雌鸽。
没过几日,天降大雨,果子受了湿润,又恢复到原先的一巢。雄鸽见了,方悔恨起来:"她的确没吃,我错杀了她。
“便悲鸣着叫唤雌鸽:”你哪儿去了?“ 寓意 做事冲动盲目,不明事理就妄下结论,往往会铸成大错,日后即使悔悟,却也无法弥补。出处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四卷(或作五卷),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本书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六颂。
颂后记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痴花鬘》当是本书的原名。
宋元明藏本第一喻前有序品三百余字,说佛在王舍城鹊封竹园,为异学梵志五百人说此经,与僧伽斯那跋颂不符,显然是后人所加。本书的写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盛时,也是有名的《五卷书》(婆罗门学者所撰用来教授贵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时代,可谓应时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现在没有发现它的梵本。
本书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
僧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诵习,并深明其意义旨趣。他于南齐建元初(479)来建业,住毗离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译出此书,同时并译出《须达长者经》及《十二因缘经》各一卷,后于建业止观寺摄受徒众,甚为有名,中兴二年(502)寂于止观寺。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
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
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
但本经各篇所述的寓言,可能都是从前民间所流传,后为佛教学者采取应用。在汉文大藏经中现存的譬喻经,除本书外,还有道略集《杂譬喻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道略集《众经撰杂譬喻》二卷等。
本书的治鞭疮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蹋长者口喻、劫盗分财喻,就和《杂譬喻经》的第二十三、二十五、十四、十六四喻相当。又愚人集牛乳喻、见水底金影喻,又和《众经撰杂譬喻》的第六、四十两喻相当。
它们在源流上可能有些关系。但从结构上看,其余的譬喻经,都不如本书所述的齐整。
本书的内容,四卷本中,第一卷二十一喻,第二卷二十喻,第三卷二十四喻,第四卷三十三喻,共九十八喻。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
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一)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二)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三)对治痴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四)对治慢的,有第二十八为妇贸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五)对治疑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尝庵婆罗果喻两喻,(六)对治身见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宝箧镜喻等四喻,(七)对治边见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两喻,(八)对治邪见的,有第五十八两子分财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窦喻两喻,(九)对治见取的,有第四妇诈称死喻、第五渴见水喻等三喻,(十)对治戒禁取的,有第一愚人食盐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浆喻等八喻。二、其中对治恶行的,有四种:(一)对治悭吝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欢喜丸喻等四喻,(二)对治犯戒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杀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三)对治邪命的,有第三以梨打头破喻、第七认人为兄喻等七喻,(四)对治懈怠的,有第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第四十七贫人作鸳鸯鸣喻等五喻。
三、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一)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
5.二鸽喻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有雌雄两只鸽子,同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熟时,叨取了满满一巢。后来,果子干缩,只成半巢了。雄鸽训责雌鸽道:「叨来果子,辛勤劳苦,你独自偷吃,只剩一半。」雌鸽答道:「我没偷吃,果子自己减少下去的。」雄鸽不信,怒道:「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就啄杀了雌鸽。没过几日,天降大雨,果子受了湿润,又恢复到原先的一巢。
雄鸽见了,方悔恨起来:「她的确没吃,我错杀了她。」便悲鸣着叫唤雌鸽:「你哪儿去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心中存着是非颠倒的观念,迷执地追求五欲的快乐,不系心思观察事物的流动变迁,犯了杀、盗、淫、妄之类重大禁戒,后来悔恨了,毕竟已无可挽回,只有悲叹不已,如那只愚鸽一般。
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