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重庆高考文言文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傅介子?爱问)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傅介子? 爱问
【答案】 【小题1】C【小题2】D【小题3】D【小题4】⑴匈奴使者刚走,将要到乌孙,路过龟兹。
⑵随即拿出黄金财物让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使者。 (“即”“示”“译”“报”各1分,句意1分)(3)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去晋见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都赞许他的功劳。
(“遂”“诣阙”“嘉”“公卿将军议者”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白:禀告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A、凭借,依靠;B、趁机;C、顺着;D、于是,就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 ②为楼兰王说的话 ③是龟兹王说的话 ④是将军霍光说的话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过:经过;道过:路过 (2) “即”: 随即;“示”:出示;“译”: 译官;“报”: 报告(3)“遂”: 于是;“诣阙”: 晋见朝廷;“嘉”: 赞许;“公卿将军议者”定语后置,译为“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
【参考译文】傅介子是北地人,因参军当了官。从前,龟兹、楼兰都曾杀害过汉朝的使者,记载在《西域传》。
元凤年间,傅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要求出使大宛,于是王下诏命令他去指责楼兰、龟兹国。介子到了楼兰,指责楼兰王教唆匈奴堵截杀害汉朝使者:“大军就要到来,王如果没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经过楼兰到其他各国去,为什么不说?”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说:“匈奴使者刚走,将要到乌孙,路过龟兹。
”介子来到龟兹,又指责龟兹王,龟兹王也服罪。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王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现在在这里。”
于是介子率领他的部下杀了匈奴使者。介子回到汉朝后,把这件事奏给皇上,皇上下诏书授介子中郎的官职,又升为平乐监。
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反复无常而不去讨伐,就没有惩罚的办法了。 介子路过龟兹时,发现龟兹王很好接近,容易得手,希望能前往刺杀他,借以在西域国展示我大汉的威力。”
大将军说:“龟兹路远,暂且到楼兰试一下。”于是,大将军禀告皇上后,就派介子出发了。
介子与士兵一起携带黄金财物,扬言要用来送给外国人。 到了楼兰,楼兰王流露出不喜欢介子的神情,介子假装带领士兵离去,在西面的边界停了下来,派译官回去,并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带着黄金和五彩丝绸,前去赏赐各个国家,楼兰王不来接受,我们要离开到西边的国家去了。”
随即拿出黄金财物让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的使者。
介子与他坐着饮酒,陈列那些财物给他看。等到楼兰王和他的手下都喝醉了,介子对楼兰王说:“汉朝派我秘密地和你谈一些事情。”
楼兰王起身随介子进到帐篷里,让其他人退避,二人单独讲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两把剑刺穿了胸,楼兰王立即死去,那些贵人和楼兰王身边的侍从都逃散了。 介子宣布:“楼兰王背弃汉朝,皇帝派我来诛杀他,应当改立以前在汉朝做人质的太子为王。
汉朝大军将到,不得反动,反动就灭亡楼兰!”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去觐见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都赞许他的功劳。皇帝于是下诏说:“楼兰王安归曾经被匈奴反间,窥伺(侦察)拦截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出兵杀害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人,以及安息、大宛派来的使者,抢去汉朝使者带去的节印和安息大宛所献文物,很是违背天理。
平乐监傅介子持节出使诛斩了楼兰王的头,挂在北阙,用正直来报答仇恨,不烦劳军队。现在封介子为义阳侯,赏七百户人口的封地。
刺杀楼兰王的两个壮士都补为侍郎。”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015重庆高考语文作文立意为理解可以吗?
1、2015年重庆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今年,重庆高考作文为材料作文,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文给出的材料是: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
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考生要针对作文题目里面给出的材料 ,分析一下材料里面隐藏的丰富内涵,从材料中比较筛选出自己所需的材料,从材料中读出不同的感受,提炼出独特的意义,并在作文时从自己的角度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其文章的思想内涵得以提升,达到了较好的论证效果。作文题目及作文立意考生可以自行根据作文内容拟定。
3、高考作文给出的材料如果对于考生来讲不是很熟悉,考生写起来就会觉得很难,所以高考作文的难度对于不同考生来讲是有不同理解的。只要考生能够按照作文要求去写,具体写什么内容都是没有限制的。如果没有按照要求格式或体裁去写,可能会扣掉1-5分的分数。
3.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题目(9分)张
【答案】【小题1】①。
用竹板打 ②。怎么,哪能 ③。
丢失【小题1】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快要盗取你的都城了!【小题1】张仪的意思是说,只要舌头还在,他的本事就还在,就继续游说诸侯,就能昭雪耻辱,成就大业。 【小题1】表现了他落魄不落志,志向坚定,胸怀豁达,光明磊落的性格特征。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笞”在课内文中有所出现,如《陈涉世家》中,意思相同。“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一般是“怎么,哪能,怎么能”的意思。
“亡”是古今异义的字,古义为逃走;丢失。此处应译为丢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
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 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若”“ 顾”‘ 且’等。
“若”是“你”的意思,“顾”注解里面有解释,‘且’是将要,快要的意思。 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1】试题分析: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这句话表面上是说舌头在就不错了。
实际上舌头在,就能继续游说,就能有出头之日。 对于舌头而言,这小小的羞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点评:分析语句的言外之意,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从表及里,从浅入深,挖掘出它的内涵。
本题中的句子是张仪受辱之后自嘲的话,实则表明了他的志向。 【小题1】试题分析: “(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①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②且③盗尔城!”从张仪受辱后的发展来看,他是个有志向有目标的人,有毅力有信心,乐观、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4.高考古诗鉴赏题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1990年-2005年)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1)B (2)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8、C 9、C 2001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前劝憧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答:8.C9.B 200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理由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200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秋 思 张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