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墨论德文言文翻译(《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2.急求
孟春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
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工龚遁夹墚蝗蛾伟阀连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本生 二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
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
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
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
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
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
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
是故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
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
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
此之谓全德之人。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
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重己 三曰: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
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
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
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
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
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
此论不可不熟。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
使五尺竖子引棬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故圣人必先适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
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
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
3.陈元方客答,古文翻译
世说新语 陈元方答客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
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
等他离开,他的朋友才来。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时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
客人问他:你父亲在吗?
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先离开了。
客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
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等到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这就是没有信用;对著小孩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客人觉得惭愧,忙下车前来想拉拉陈元方。陈元方走入家门不再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