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但见其上未见其下(《随州李君墓表》文言文译文)

1.《随州李君墓表》文言文译文

【译文】 道光二十六年(1846)某月,随州的李先生八十四岁,在乡里的私宅里寿终正寝。

他的兄长的儿子,户部主事李树人,在京城接到讣告(报丧),将要辞去官职(回乡)服丧。我前去吊丧祭拜,对他说:“在古代(丧礼来说),五服之内需要服丧一年左右的亲族长辈去世,出仕做官的人要辞去官职(回乡守丧);五服之内服丧最轻的亲族长辈去世,士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如今您回乡服丧,这是遵守礼制的表现啊。”李树人说:“(我这样做)难道(是)用来为礼制的吗?(我这么做只不过是用来)表达我的哀思罢了。”

边说边哭泣着说:“叔父下葬已经有些日子了,已经在坟墓之中埋下石棺,只是在墓前甬道中应当另外立块石碑,来表露他的履历事迹和品行道义以便使后来者看到,恭敬地把这件事情托付给先生。”于是(他)给我一一分条陈述了(李先生的履历事迹和品行道义),非常详细。

李树人侍奉我非常尊敬,又以重礼请求,我岂能推辞?想到先生生性刚强正直,对任何事没有什么不敢做的。凡是他所承担的事,必定出自公心,有时对属于自己的私事,丝毫不放在心上。

越是别人所忌惮的事,(他)做起来越是勇敢。嘉庆初年,川楚各地教众乱徒川楚纷纷起义,汉水沔水地区,荆州襄阳地区被侵扰摧残接近全部。

随州的西部有个环潭镇,是一个大镇。贼众将要大规模侵袭那里并准备抢掠一空。

先生告诉镇上每家出一个人,各自背负一束柴薪,手执长竿点着一支火把。在水边像一字雁阵一样整齐排列,通宵(在岸边)焚烧柴火,火光连亘六七里地,贼众(因此)不敢渡水,随州因此没有陷入贼手。

靠近村子的地方有一片田,很久以来都被水淹没,官吏向临近的村子要求上缴田赋,百姓因此所受之苦非常严重。先生向全部官署一一哀求,乞求免除无田百姓的田赋,最后官府答应了他的请求。

其他对乡民有恩惠的事也都差不多是这样子。所以县里有要兴办的事,除非他来倡导就不能办好;乡里有了纷争,除非他来调解就不会了结。

他地位高贵显赫了,人人都说希望这样!他生病了,大家都竞相前去探视!他死了,人人(都)为他哭得非常伤心。李氏一族,世代居住在随州,家族出身微贱。

先生少年时与他的兄长某某发愤努力学习,估计自己最终没有办法光大自己的家族了,于是就离开学业去经商,逐渐积累了千金之资,全部用来资助兄长谋求学习出仕做官的学问,不过问其他的事。过了很久,就为(他的)兄长向朝廷捐纳金钱,得以被授予丞官。

(后来)不断升迁,官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先生本人也凭武学生的身份,取得资格做了都司之职。从此以后李氏诸子侄辈在才能仕途上连绵不断,文学才能入仕做官进取,逐渐光大了李氏家族。

先生名某,字某。曾祖李某,祖父李某,都未出仕做官。

父亲李某,因为嵩明君身份尊贵,接受朝廷封赏做了奉直大夫。先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某,因为嵩明君生子比较晚,就过继给他做了嗣子,后来(嵩明君生了儿子)也未再归籍;次子李某。

孙子李某某。自从嵩明君去世二十年间,先生(独立)抚养他的几位孤儿,非常辛劳,特别周到。

李树人到京城做官,先生全力资助他,就像(当年)资助他的兄长一样。他对待兄长的儿子,不知道他们不是自己的儿子;他对待自己的儿子,不知道他们不是兄长的儿子。

唉!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评价他,他对乡人们的恩惠太多了;从通晓天地之道人事之理的得道者的角度来评价他,(会觉得)他对自己家族的贡献更是难以做到的事啊!(正是因为)更难做到,才更是可以永垂不朽的啊! 【注释】 1、随州:地名。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

随州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随州古称“汉东之国”,以“古、奇、美、新”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据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随州烈山(厉山镇),随州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编钟(打击乐器),被海内外誉为世界奇迹。

2、墓表:犹墓碑。因其竖于墓前或墓道内,表彰死者,故称。

后转为指一种特定的文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墓表》:“按墓表自东汉始,安帝元初元年立《谒者景君墓表》,厥后因之。

其文体与碑碣同,有官无官皆可用,非若碑碣之有等级限制也。”清恽敬《与李爱堂》:“惟是墓表之法,止表数大事,视神道碑、庙碑体不同,视墓志铭体亦不同。

墓志铭可言情,言小事,表断不可。”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三》:“至与墓碣式同而名异者,有墓表,如吕宪;有墓专,如房宣。

表则树于墓外,专或藏于墓中。” 3、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70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

2.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完成以下问题(6分) 余家贫,耕?

【答案】【小题1】B【小题2】B【小题3】D【小题4】(1)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2)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④“足以”为固定结构,其意义为“足够用来”,以,介词,用来;②“以……为”为固定结构,其意义为“把……当作”,以,介词,把;③以,连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例句属于宾语前置。

B项属于介词结构后置,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故应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D项“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理解错误,应为“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考点: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乃”、“ 过”、“ 如是”、“ 故”、“以”等字词的解释。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做家臣地都不想呢.”孔子说:“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求!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狂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德政(仁义之政)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鲁国内部)里面.”。

文言文,但见,其上,见其

3.阅读文言文甲

1。

岁:收成,年成 苟:倘若,如果 乐:以……为了 以:因为 2。A3。

(1)得不到(不能够)就非议(指责)他们的统治者(君王),这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统治者(君王)却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要快,猛烈的浪涛像奔马。

(3)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4。民本(以民为本) 与民同乐【解析】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比较本题中“岁”意义有变化,“乐”做动词,要注意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再判断例句句式,与各项一一比较。

例句中“未之有也”是倒装句,A“吾谁与归”也是倒装句,故选A。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非”“上”“湍”“奔”“乐”“生”“毒”“甚”“是”,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欧阳修《醉翁亭记》”提示内容,根据“民”“乐”两字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文言文《小盘谷记》的翻译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

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

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象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

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象井灶那样高低相接。

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

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象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5.文言文 急

方正第五 一元方答客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寔)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还没来,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刚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 你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 等你不来,他已经走了。

" 朋友大怒道:" 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出去,现在却丢下我自己走了。" 元方说:" 你和我父亲约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却没来,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不懂礼貌。

" 朋友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想表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不再理他。 二松柏之志犹存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

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 可以交未?" 答曰:" 松柏之志犹存。" 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

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南阳宗世林(承)和魏武帝(曹操)是同时代的人,宗世林很鄙夷曹操的为人,不和他交往。等魏武帝作了司空,总揽朝廷大权的时候,他傲慢地对宗世林说:"现在我们可以交往了吗?" 宗回答:" 我的松柏之志还在。

" 宗因为违背曹操的旨意遭疏远,职位与其威望不相符。文帝(曹丕)兄弟每次到他这里拜访,都行弟子礼,在榻下跪拜。

他受到如此的礼遇。 三义形于色 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

帝问曰:" 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 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魏文帝(曹丕)登基,陈群面带愁容。

文帝问他:" 朕应天受命,你为什么不高兴?" 陈群说:" 我和华歆都曾服务于前朝,今天虽然也为圣朝的建立高兴,可不忘前朝的义节,还是会在脸上显露出来的。" 四郭淮遣妻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

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戎装,克日当发。

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

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 五子哀恋,思念其母。

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 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郭淮任关中都督,很得民心,也屡立战功。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因为王凌密谋废立一事受株连,应当斩首。

使者缉拿得很紧迫,郭淮让妻子准备行装,按规定期限上路。此时州府的文武官员和当地百姓都劝郭淮起兵,郭淮没有答应。

到日期妻子上路,数万百姓哭号着追随在后面。走出几十里,郭淮下令手下把夫人追回来,于是文武官员迅速追赶,如追命一般急迫。

追回以后,郭淮给宣帝(司马懿)写信说:" 我的五个孩子眷恋他们的母亲,母亲如果没了,这五个孩子也活不了了;五个孩子若是死了,也就没有我郭淮了。" 宣帝于是上表,请皇上特赦了郭淮妻子。

五辛毗当军门立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 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

" 亮曰:" 此必辛佐治也。"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边上,关中震动。

魏明帝(曹睿)深怕晋宣王(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就派辛毗作军司马。宣王和诸葛亮在渭水对阵,诸葛亮想方设法诱骗宣王,宣王果然大怒,准备派大军和诸葛亮交战。

诸葛亮派间谍侦察,谍报回来说:" 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站在军营门口,军队没法出来。" 诸葛亮说:" 这个人一定是辛毗(佐治)。

" 六颜色不异 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 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

"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

夏侯玄说:" 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 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七同杂之辩 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 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 夏侯泰初(夏侯玄)和广陵的陈本关系很好,陈本与夏侯玄在陈本妈妈那里喝酒,陈本的弟弟陈骞外出回来,直接走进厅堂。夏侯玄就站起来说:" 要和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不能和乱七八糟的人杂处。

" 八但见其上 高贵乡公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 何以静之?" 泰云:" 唯杀贾充以谢天下。

" 文王曰:" 可复下此不?" 对曰:" 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高贵乡公(曹髦)被杀后,朝廷内外一片喧哗。

司马文王(司马懿)问侍中陈泰说:" 怎么能平息这件事呢?" 陈泰说:" 只有杀掉贾充,以谢天下。" 文王说:" 再有没有别的办法。

" 陈泰回答:" 只能用这个办法,没有别的办法了。" 九圣质如初 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

6.谁能翻译这段文言文

原文:里仁: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里仁: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不跟有仁德的人处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2 原文: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里仁: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不但忍受不了贫穷,更享受不了快乐。

仁者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3 原文: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里仁: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爱人和‘恨人'。” 4 原文:里仁: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里仁: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5 原文: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译文:里仁: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逃避。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麽算君子?君子时 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如此。” 6 原文:里仁: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 未之见也。” 译文:里仁: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仁道的人,厌恶不仁道的人。

喜欢仁道的人,认为仁道至高无上;厌恶不仁道的人,目的是避免受不仁道的人的影响。有能一天把自己的 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7 原文: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里仁: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群体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8 原文: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9 原文: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里仁: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0 原文: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里仁: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 11 原文:里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里仁: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2 原文: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里仁:孔子说:“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都厌恶他。” 13 原文: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里仁: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14 原文: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里仁: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场;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15 原文: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里仁: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麽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耍” 16 原文: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里仁: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7 原文: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里仁: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18 原文: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里仁: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 们操劳而不怨恨。” 19 原文: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译文:里仁: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让父母放心。”

20 原文:里仁: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里仁:孔子说:“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21 原文: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里仁:孔子说:“父母年龄,不能不知道。一因长寿而喜,一因年高而惧。”

22 原文:里仁: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里仁:孔子说:“古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23 原文:里仁: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里仁: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

7.刘熙载寤崖子文言文的寓意

寤崖子之《海鸥与巷燕》

刘熙载

原文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①,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②,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③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④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⑤我者,忮⑥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译文

海鸥在小洲遇到巷燕。 巷燕对海鸥说:“我常常到你的家,你却不到我家,这是为什么?”海鸥回答:“因为我不喜欢依靠人啊,因而才这样”巷燕说:“我依靠人,所以狂风来时有屏障,寒冷大雨有遮蔽,烈日之下能庇护,由此看来,你的生活多么困苦啊。”海鸥回答:“我看似困苦,其实也有不困苦的一面,不像你,身在困苦之中却不知道。”巷燕说:“我之所以依靠人,是因为人喜欢我,你说我困苦,是不是嫉妒我啊?”海鸥反问:“你说说,人对我是爱还是厌?”巷燕回答:“人们对你不存在爱和厌。”海鸥说:“我自由自在不依人,所以人的爱憎无从说起。站在人类的角度看,因为没有爱,所以也没有憎。反过来说,被人爱也会被人厌啊。”巷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飞走了。后来,巷子的人吃饭时,燕子造窝衔的泥落在饭汤里,此人大怒,把巷燕驱走了。这时,巷燕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思考海鸥的意思。

直译:海鸥与住在巷子里的家燕在海岛相遇。

家燕对海鸥说:“我到你的住所(来看你),你却不到我那地方去,为什么呢?”海鸥答道“我性情孤傲而且不愿受拘束,不喜欢依靠着人(生活),所以才这样的。”

家燕说:“我因为依靠人居住,所以狂风中能有阻挡,冷雨中有遮盖,烈日下有庇护。由此看来,你的生活是多么困苦啊。”海鸥答道:“我生活困苦却能像没有困苦一样的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隐藏着的困苦之中自己却不能看到。”

家燕又说:“我得以依靠人,是因为人不讨厌我而且还怜爱我,你认为我有困苦,(恐怕是)嫉妒我被人怜爱吧。”海鸥说:“你说人对我,怜爱吗,厌恶吗?”家燕说:“都没有。”海鸥说:“我因为孤傲无束自由闲适,人的好恶也就谈不上了。就拿人对我的态度,我因为不被人怜爱,所以也不被人厌恶。然而这样看来,被人怜爱多么危险啊!”

家燕不明白(海鸥的话)离开了。这以后,(一次)巷子里的人正在吃饭,燕衔泥掉下来污染了他们喝的汤。巷子里的人因此发怒赶走了燕子,家燕在这个时候想起了海鸥的话。

注释

1 野:不受拘束。

2 处:居住。

3 病:困苦。

4 昧:掩盖、隐藏。

5 病:以……病,认为……困苦。

6 忮(zhì):嫉妒。

7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8 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第一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