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再游乌龙潭记意思(寻再游乌龙潭记的翻译)
1.寻再游乌龙潭记的翻译
我第一次游览乌龙潭,从旱西门(南京城门)向左走到城北边,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我在七夕节再来,又看到城的尽头柳树完了是竹林,竹林尽头是芦苇,芦苇青青直到园林。又过了五天,我的朋友宋献孺邀请我。茅元仪(字止生)住在森阁没有回去,潘之恒(字景升)、钟惺(字伯敬)从芦苇荡上来,我和林家兄弟从华林园、谢公墩走小路从南边来,都相逢在乌龙潭上。潭上有灵气,我们共同观赏。
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凉山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的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水一样深。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不管哪儿都能到达,倒像去水上楼阁。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又喜欢隔岸的树林,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
这时候夕阳和月亮同时在天上,晚霞在四放升起,红光照下来,底下是水上面是霞。开始只照红了芦苇荡的边上,不一会潭水的左边也红了,又不一会红光照到了莲叶底下,再不一会全潭都红了。明亮的霞光作底色,五种颜色忽然又掺杂进来。下山找竹筏,月光已经布满半个潭面等着我们了。于是撑着竹篙停在新亭的柳树下面,观赏月光在水波中沉浮,金色的水光好几十道,就像七夕节雷电的光影,柳条下垂碰触水中的月亮。不管今天晴朗的夜晚,各位能否想到上次有乌龙潭的那番风雨吗?我们一起登上楼阁,向四周眺望不愿离去。正好有灯光在茂密的草丛树林里亮起,非常可爱。有人说:“这是渔灯。”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
1。
因为 说出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甲文,清澈透明,间接(侧面)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直接(正面)描写4。
例如甲文,借助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凄寒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试题分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2。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如:“斗”和“蛇”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3。
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采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水的清澈透明。 乙文“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一句采用正面描写,表现了水流湍急。
4。甲文: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考点:解释词语 翻译句子 理解课文 借景抒情写作手法考查点评: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借景抒情指作者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甲
【答案】【小题1】① 忽然 ②那,它的 ③ 以……为乐,喜欢 ④ 长或修长或整齐的【小题2】C【小题3】(1)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小题4】(1)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2)示例:甲段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有“寂寞”“悲凉”“凄怆”之意即可)。 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俶尔”:副词,忽然。(2)“其”:代词,他的。
(3)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修”:一词多义,修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含义是“潭水中的鱼大概有一百多头”,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头”,即“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即“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四面竹树环合”的意思是“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四面、有竹子和树木环绕”,即“四面/竹树环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
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时,要注意把“凄神寒骨”(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寂静)、“幽邃”(幽深)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翻译“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时,要注意把“次日”(第二天)、“访”(拜访)、“久”(很久)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1)“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
(2)《小石潭记》段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营造了一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游江》“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即作者悟出的道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
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
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4.寻再游乌龙潭记的翻译
潭水应该以清澈为好,树木映在潭中应该以静谧为好,筏子应该以平稳为好,亭台楼阁应该以敞亮朗然为好,七夕之夜应该以有银河为好,七夕之夜的客人应该以幽雅闲适,清新脱俗为好.然而造物主难道会认为我是这样拘泥的人吗
茅元仪先生是越地之人,家童善于撑篙使桨.筏子到了潭的中流,风嫉妒它,使它不能到河荡之中,随即靠向钓鱼的石台前系住筏子.雨点垂垂而下,霏霏细雨打湿了筏顶的盖幔,但大家仍无上岸的意思.不一会儿大雨如注而下,七个客人,六个歌女,各自打着雨具立在盖幔之下,外衣都湿透了.狂风暴雨顷刻之间一齐袭来,潭水涌动,不能自主.歌女们惊慌地请求上岸,顾不上爱惜她们漂亮的罗袜.
客人们就把宴席移到新轩中,还没坐定,大雨从树木之颠飞下,盘旋不离,雨落在潭水上,不是都没入潭里,而是像击打在潭面上.忽然雷声大作,歌女们都掩住了耳朵,想躲到潭的深幽之处.闪电和雷声先后而来,那闪电尤其奇幻,耀眼的电光尽入水中,深入一丈数尺,而好像吸收了潭上的波光,又反射到了雨中,现出黄金白银,珍珠贝壳的光影,过了好久才消失.这一切搅得乌龙潭的龙宫不得安宁,龙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时,景物顷刻万变,耳朵听不见笑语喧哗,眼睛看不清昏暗阴森,咫尺之间,一片迷乱.而客人中有兴致高的,反而十分畅快,于是高挂灯笼喝酒,才稍稍驱散这风雨雷电的气息.忽然一个歌女从黑暗之中赶来赴会,这才知道这雷电风雨所造成的苍茫昏暗,只有乌龙潭才有,可能就是为乌龙潭而生发的.而问那女郎来的路上的情况,女郎回答说:"来的路上的情况不全是这样."这不也很奇异吗 请客的是洞庭吴凝甫先生.而冒伯麟,许无念,宋献儒,洪仲韦以及我和茅元仪是六个客人,加上吴凝甫共七人
5.《再游乌龙潭记》谭元春写的
我第一次游览乌龙潭,从旱西门(南京城门)向左走到城北边,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
我在七夕节再来,又看到城的尽头柳树完了是竹林,竹林尽头是芦苇,芦苇青青直到园林。又过了五天,我的朋友宋献孺邀请我。
茅元仪(字止生)住在森阁没有回去,潘之恒(字景升)、钟惺(字伯敬)从芦苇荡上来,我和林家兄弟从华林园、谢公墩走小路从南边来,都相逢在乌龙潭上。潭上有灵气,我们共同观赏。
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凉山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的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水一样深。
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不管哪儿都能到达,倒像去水上楼阁。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
又喜欢隔岸的树林,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
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
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 这时候夕阳和月亮同时在天上,晚霞在四放升起,红光照下来,底下是水上面是霞。
开始只照红了芦苇荡的边上,不一会潭水的左边也红了,又不一会红光照到了莲叶底下,再不一会全潭都红了。明亮的霞光作底色,五种颜色忽然又掺杂进来。
下山找竹筏,月光已经布满半个潭面等着我们了。于是撑着竹篙停在新亭的柳树下面,观赏月光在水波中沉浮,金色的水光好几十道,就像七夕节雷电的光影,柳条下垂碰触水中的月亮。
不管今天晴朗的夜晚,各位能否想到上次有乌龙潭的那番风雨吗?我们一起登上楼阁,向四周眺望不愿离去。正好有灯光在茂密的草丛树林里亮起,非常可爱。
有人说:“这是渔灯。”。
6.谭元春游乌龙潭记的文言文翻译
再游乌龙潭记 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客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宾客宜幽适无累.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中人⑴,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荷荡,旋近钓矶系筏.垂垂下雨,霏霏湿幔⑵,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⑶立幔中,湿透衣表.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⑷.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而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 招客者为洞庭吴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许子无念、宋子献孺、洪子仲伟,及予与止生为六客,合凝甫而七
⑴茅子:茅元仪,字止生,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茅坤的孙子.越中人:明代绍兴府,古称越州.而归安属湖州府.此处“越中”当是指浙江而言.春秋时浙江一带属越国. ⑵垂垂下雨,霏霏湿幔:垂垂,形容下垂,下降.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康与之重九词”;“重阳日,四面雨垂垂.”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诗:“秋来只怕雨垂垂.”霏霏,形容雨雪之密.《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⑶盖:古代指车盖,掩覆在车上的帷幔,与伞相类.亦指伞,今尚有伞为雨盖者. ⑷潭不能主:“主”,于文义不通,疑是“往”字之误省边旁.
翻译:潭水应该以清澈为好,树木映在潭中应该以静谧为好,筏子应该以平稳为好,亭台楼阁应该以敞亮朗然为好,七夕之夜应该以有银河为好,七夕之夜的客人应该以幽雅闲适,清新脱俗为好.然而造物主难道会认为我是这样拘泥的人吗
茅元仪先生是越地之人,家童善于撑篙使桨.筏子到了潭的中流,风嫉妒它,使它不能到河荡之中,随即靠向钓鱼的石台前系住筏子.雨点垂垂而下,霏霏细雨打湿了筏顶的盖幔,但大家仍无上岸的意思.不一会儿大雨如注而下,七个客人,六个歌女,各自打着雨具立在盖幔之下,外衣都湿透了.狂风暴雨顷刻之间一齐袭来,潭水涌动,不能自主.歌女们惊慌地请求上岸,顾不上爱惜她们漂亮的罗袜.
客人们就把宴席移到新轩中,还没坐定,大雨从树木之颠飞下,盘旋不离,雨落在潭水上,不是都没入潭里,而是像击打在潭面上.忽然雷声大作,歌女们都掩住了耳朵,想躲到潭的深幽之处.闪电和雷声先后而来,那闪电尤其奇幻,耀眼的电光尽入水中,深入一丈数尺,而好像吸收了潭上的波光,又反射到了雨中,现出黄金白银,珍珠贝壳的光影,过了好久才消失.这一切搅得乌龙潭的龙宫不得安宁,龙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时,景物顷刻万变,耳朵听不见笑语喧哗,眼睛看不清昏暗阴森,咫尺之间,一片迷乱.而客人中有兴致高的,反而十分畅快,于是高挂灯笼喝酒,才稍稍驱散这风雨雷电的气息.忽然一个歌女从黑暗之中赶来赴会,这才知道这雷电风雨所造成的苍茫昏暗,只有乌龙潭才有,可能就是为乌龙潭而生发的.而问那女郎来的路上的情况,女郎回答说:"来的路上的情况不全是这样."这不也很奇异吗 请客的是洞庭吴凝甫先生.而冒伯麟,许无念,宋献儒,洪仲韦以及我和茅元仪是六个客人,加上吴凝甫共七人
7.求再游乌龙潭记译文
潭水应当清澈见底,倒影在潭中的树木应当幽静,在潭里划行的竹筏应当稳当,潭边的亭台楼阁应当明朗舒爽,七月七日这天应当星河灿烂,七夕之夜宾客应当恬静无所牵累。然而造物者又岂会以此美景赐予我这个执着于红尘俗世的人!
茅生,是越中人氏,他家的书童善于划船。我们划到了潭的中心,也许是风在妒忌我们的闲情雅兴吧,吹得我们到不了河荡,不久靠近钓鱼台了,将竹筏系在垂杨下面,细雨迷离沾湿了帷幔,我们还没有上岸的意思。不一会大雨如注,七个男士,六位女士,各个拿着雨伞站在帷幔里,衣服被雨打湿了。忽然风雨交加,竹筏在潭中摇摇欲坠了,那些女士惊恐万分想赶快上岸,也顾不上他们精致的鞋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