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的文言文解释(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风骚;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2.《张齐贤激浊扬清》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
张文定公齐贤,以右拾遗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中,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尔。后文定晚年为宰相,门下厮役往往侍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禄。奴隶间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独遗某,何也?“因泣下不止。文定悯然语曰:“我欲不言,尔乃怨我。尔忆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事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敢以盗贼荐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钱三百千,汝其去吾门下,自择所安。盖吾既发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于吾而不可复留也。“奴震骇,泣拜而去。
译文
张齐贤,从右拾遗升为江南转运使。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官职俸禄。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跪在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比我后来的人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靠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因为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于我而无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3.言的文言文解释
言
动词义:
1、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愬。——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4、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5、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6、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7、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8、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义:
1、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3、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4、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5、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6、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7、学说;主张。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
8、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9、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10、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1、姓。
助词义:
1、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4.谢,这个字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 谢谢 xiè〈动〉(1) (形声。
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2) 同本义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自谢曰。
——《战国策·赵策》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3)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4)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decline;refuse]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
——《史记·汲黯列传》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楚而谢。
—— 唐· 李朝威《柳毅传》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5)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6) 辞去官职 [resign]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7)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8) 告辞;告别 [take leave;leave]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史记·魏公子列传》故不复谢。不报谢?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10) 告诉,告诫 [tell;warn]谢汉使。
——《汉书·李广苏建传》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1) 以言辞相问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
——《史记·赵广汉传》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12) 感谢 [thank]休谢之。——《三国演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史记·项羽本纪》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虽死必谢。
(13) 又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14) 逝去 [farewell]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15)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16) 酬谢 [thank sb. with a gift]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
——明· 海瑞《禁约》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17)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18) 衰败,衰落 [decline;wane]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 宋· 叶适《宿觉庵》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19) 逊让;不如 [modestly decline]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
——《宋书·王宏传》(20)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21) 避免,避开 [avoid]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22)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词性变化◎ 谢谢 Xiè〈名〉(1) 古邑名 [Xie town]。在今河南省唐河南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大雅》(2) 姓。如:谢女(指晋朝女诗人谢道韫);谢太博(即晋朝谢安;又被称为谢公,谢郎);谢家(指谢安家或指南朝宋的谢灵运家)。
5.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司马温公(司马光)幼时患记忆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帏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常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⒈翻译:A.独下帏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B.用力多者收功远。
⒉解释句中的字:A.患记忆不若人 [患]: B.众兄弟既成诵 [既]: C.乃终身不忘也 [乃]: D.或在马上 [或]: ⒊在下列句中加一个逗号:司 马 温 公 幼 时 患 记 忆 不 若 人 ⒋能概括本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文中"独下帏绝编"是说司马光勤奋苦读的,有一个类似的成语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