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葛守礼文言文(“葛守礼,字与立,德平人”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1.“葛守礼 ,字与立 ,德平人”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文言文翻译:葛守礼的字是与立,他是德平人。

生平介绍

1、葛守礼是明中期大臣。字与立。德平(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

2、嘉靖七年举乡试第一,第二年举进士,授彰德推官。后为兵部主事,继改官礼部。嘉靖帝深知其廉洁,先后任河南提学副使、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继以户部侍郎督饷、升为南京礼部尚书。

3、隆庆元年(1567),再起为户部尚书,制定簿式,减少科派,多有建树。时内阁纷争日剧,举朝攻高拱,他独不为所动,后以奉养老母乞归。

4、后高拱再入阁为首辅,又起为刑部尚书,继改任左都御史。万历初以年老乞休,诏加太子少保。卒后赠官太子太保,谥"端肃"。

2.体乾再疏请责成有司,又条上六事,皆报可

该句出自《明史》卷二百十四 列传 第一百二,讲的是杨博(子俊民) 马森 刘体乾 王廷 (毛恺) 葛守礼 靳学颜(弟学曾)的故事,此句具体出处为《明史》卷二百十四 列传 第一百二刘体乾部分。该剧意思:”因此部议请求裁减各监司局的人员匠户。皇帝依从了。

原文:帝以财用绌,诏廷臣集议。多请追宿逋,增赋额。体乾独上奏曰:“苏轼有言:‘丰财之道,惟在去其害财者。’今之害最大者有二,冗吏、冗费是也。历代官制,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万余。今边功升授、勋贵传请、曹局添设、大臣恩荫,加以厂卫、监局、勇士、匠人之属,岁增月益,不可悉举。多一官,则多一官之费。请严敕请曹,清革冗滥,减俸将不赀。又闻光录库金,自嘉靖改元至十五年,积至八十万。自二十一年以后,供亿日增,余藏顿尽。进御果蔬,初无定额,止眎内监片纸,如数供御。乾没狼籍,辄转鬻市人。其他诸曹,侵盗尤多。宜著为令典,岁终使科道臣会计之,以清冗费。二冗既革,国计自裕。舍是而督逋、增赋,是扬汤止沸也。”于是部议请汰各监局人匠。从之。

翻译:皇帝因财政费用不足,诏令朝廷大臣汇聚意见。大多数请求追索以往的拖欠,增加赋税数额。唯独刘休乾上奏说:“苏轼说‘丰财之道,唯有清除损耗财资的人事’。现在最大的危害有两件,即是冗吏、冗费。历代官制,汉代七千五百人,唐代一万八千人,宋代最臃肿达到三万四千人。本朝从成化五年(1469),武职已经超过八万。合计文职,大概十万多人。现在边功升授、勋贵传请、曹局添设、大臣恩荫,加上厂卫、盐局、勇士、匠户,岁增月益,不胜枚举。多一官,就多一官的费用。请皇上严格敕令诸分科办事的官署,清理革除冗员,减少的俸禄将不可估量。又听说光禄的库存金,自嘉靖元年(1522)至十五年,积累达八十万两。自嘉靖二十一年以后,供应的东西天天增加,积蓄顷刻耗尽。进贡皇宫的水果蔬菜,起初没有定额,只根据太监的片纸所记,如数供给皇宫。太监将宫中没用完的东西侵吞了,并且往往转卖给市井中人。其他诸官署,侵吞盗窃更多。应当制定明确的法令,年终派科道官核算数额,以便清除冗费。两大冗耗革除,国家自然会富裕。舍弃此举,却督促还欠、增加赋税,此举是扬汤止沸啊!”因此部议请求裁减各监司局的人员匠户。皇帝依从了。

下驸简介:

刘体乾:刘体乾(?-1574),字子元,号清癯,北直隶东安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行人、兵科给事、中司礼太、户部尚书。留心国计,屡次疏请革冗员、冗费,爱惜民力,反对增赋。隆庆中,内供所费无算,数下诏征取太仓银,刘体乾以国计绌乏,亟力疏争,积怨于穆宗,竟被削职夺官。神宗即位,起刘体乾为南京兵部尚书,遂奏言:“留都根本重地,故额军九万,马五千余匹。今军止二万二千,马仅及半,单弱足虑。宜选诸卫余丁,随伍操练,发贮库草场银买马。”又上防守四事。朝廷允从。万历二年(1574)刘体乾病卒,赠太子少保,五世龙恩。其墓位于现廊坊市安次区大王务建设村北护堤埝处,墓碑尚留残迹。

明史,礼文

3.杨博 字惟约 蒲州人 登嘉靖八年进士答案

杨博(1509年6月11日-1574年9月23日),字惟约,号虞坡[1] 。

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严嵩之子严世蕃曾说:“尝谓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其文及奏疏。

明朝官吏。字惟约,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人。

嘉靖八年(1529)进士,初为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大学士翟銮巡视“九边”的守备部署时,以杨博随行。

杨博对途中所经过的山川地势,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强弱,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嘉靖二十五年 (1546),朝廷破格升任杨博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

到任后,杨博大兴屯田,请求朝廷招募民众垦田,永不征收用租。又利用农闲季节,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和平川境外的大芦泉等地的墩台,开凿龙首等地的水渠。

当初,罕东属人为了避免土鲁番人的扰乱,迁徙至肃州境内,经常与当地居民发生械斗。杨博为其修筑金 白城等7座屯堡,并召集罕东属人的首长率领部属迁至堡内居住,于是肃州境内秩序井然。

不久,杨博因指挥部下守边有功,升右副都御史。仇鸾镇守甘肃时多有劣迹,被陕西三关总督曾铣弹劾,杨博也揭露其30多件贪赃枉法之事。

朝廷以罪处决仇鸾后,杨博被升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又转为兵部左侍郎,经略蓟州和保定的军务。嘉靖三十三年(1554),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率领10多万骑兵劫掠蓟镇并猛攻边墙。

杨博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面宿,并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敌。世宗得知以徘豸衣赏赐杨博,并用重金镐劳官兵。

蒙古人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不能破关,便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杨博因功升右都御史,儿子受封锦衣千户。

三十四年,打来孙又率部劫掠益昌,被击退,杨搏因劝升兵部尚书,授太子少保。不久,大同右卫被围,长达6个月,城中缺粮,形势危急,皇帝任命杨博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杨博急速出关赴任。

至关时,围城敌军已被侍郎江东等所都明军击退,杨博便慰问守城官兵,医伤悼死,恤死难者的家属,并上奏朝廷,提出十条处理善后的事宜。事后,朝廷留杨博镇抚边城。

杨博根据边驻守军不习车战,无法阻挡敌骑驰突的状况,奏请建造偏箱100辆,分左、右卫车,御敌时可互相声援。大同边墙年久失修,罅漏甚多,杨博即组织军民,急速修缮,改善守备设施。

为保障紫荆关和明朝历代皇帝陵寝的安全,杨博一面派兵严守银钗、马驿各山岭,一面加强居庸关南山的守备。为了堵绝蒙古人进入山西的通路,又修缮阳神等地的边墙和壕堑。

经过杨博50天的整修,总计在大同牛心山等地,筑成城堡 9座、墩台92座,连接大同左卫的高山站,直抵大同镇城。同时疏浚了两条各长18里的大壕、64条小壕。

此后,杨博又在边防各地,构筑城墙墩台,兴修水利,招民屯垦,减少租额,“九边”从此宴然,皇帝倚其为左右手,进杨博为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元年(1573年),杨博致仕归里。

次年,病故。皇帝又赠授太傅,谥号“襄毅”。

2 历史评价严世蕃“尝谓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王琼:君善自爱,将来功名不在老夫下。

[1] 郑晓: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在本兵则九边俱安。[2] 《杨博墓表》:嗟夫!天祐皇家,则必遗以硕德之臣,遭险而愈彰,履盛而不溢。

若杨公者,殆将其人与。结发立朝,历官四十余年,而亲戎事者十之七。

虏东则以公东,虏北则以公北。凡所责成,皆他人所巳败,则虏亦展转相避,折冲之功,骏矣伟矣,近世能有两哉。

及其据上卿,宰天官,赞两朝维新之治,则拔忠贤,抑浮竞,勋名又赫赫振于前业,益有光也。人之言曰‘权盛者摧,功高者隳’。

此以语常人可耳,若公者,宁可以此槩耶?[1] 沈德符:嘉靖初,杨邃庵以先朝勋旧故相,起行边而无战功可录。其后杨虞坡出镇入枢,功名亦如之。

[3] 张廷玉等《明史》:明之中叶,边防堕,经费乏。当时任事之臣,能留意于此者鲜矣。

若杨博、马森、刘体乾、葛守礼、靳学颜之属,庶几负经济之略者。就其设施与其所建白,究而行之,亦补苴一时而已,况言之不尽行,行之不能久乎![2] 徐阶:而其时出入将相,文经武纬,天下倚以安者,则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杨公实第一。

4.《明史•杨博传》翻译

【译文】 杨博,字惟约,蒲州人。

其父杨瞻,曾任御史,死于四川佥事职任上。杨博名载嘉靖八年(1529)进士榜,授职为..扁知县,调迁到长安。

被征召为兵部武库主事,担任过职方郎中。 大学士翟銮巡视九边,让杨博跟随自己。

所有经过的山川形势,当地习俗好坏,士卒多寡强弱,都分门别类做了记载。抵达肃州,臣属的少数民族民众几百人阻塞道路请求封赏。

翟銮顾虑前来求赏的人会更多,自己不能进行遍赏。杨博请求翟銮盛大仪卫,将少数民族民众召集到辕门外,训斥道,天子宰相驾到,不全体远迎,拟将他们绑缚送给负责官吏。

少数民族民众环列跪拜请罪,于是翟銮对先来的人稍示赏赐,其余的人都畏惧而不敢再来。翟銮返回后,举荐杨博可以担当大任。

吉囊、俺答在年关时骚扰边关,尚书张瓒一概倚仗杨博经办。有时皇帝半夜传下手谕,杨博依事条分缕析,都合乎皇帝心意。

毛伯温取代张瓒后,杨博本该调走,毛伯温却特意上奏挽留他。不久,调任山东提学副使,转任督粮参政。

嘉靖二十五年(1546)越级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大兴屯垦之利,奏请皇帝招募百姓垦荒造田,永远不征租税。

并利用闲暇修筑肃州榆树泉和甘州平川境外大芦泉等处的墩台,开凿龙首等渠道。开始,罕东臣服的少数民族躲避吐鲁番的骚扰,迁徙到肃州境内,时常与当地居民搏杀。

监生李时..因此发表言论,事情下派到守臣处理。杨博为此修筑了白城等七堡,召集他们的头人,命令他们率领部属迁徙到那里居住。

少数民族民众迁徙了七百多帐,州境因此得到整肃。总兵官王继祖在永昌击退敌寇,镇羌参将蔡勋等在镇番、山丹奋战,三战三捷,杀敌一百四十余众。

杨博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因为母亲的丧事归乡。

仇鸾镇守甘肃,总督曾铣弹劾他,皇帝下诏逮捕他治罪。杨博也揭发了他三十件贪赃欺骗的事。

鸾授职大将军,屡次诋毁他,皇帝没有理睬。杨博服丧期满,仇鸾已被处死,皇帝召见并授予他兵部右侍郎。

旋即任左侍郎,为苏州、保定经略。 起初,俺答迫近都城,从潮河川入关,谏者纷纷请求做好防备。

因水流湍急,不能修筑城墙。杨博依照水势修建石墩,安排戍卒守卫,自己返京督守京城九门。

当时因为敌寇警报,当年七月分派兵士守卫城垛。杨博告诫:“敌寇来了,必须镇静,怎么能事先自扰!”罢免了县令。

不久调任蓟、辽、保定总督负责军务。杨博认为蓟州近临京都,护卫京都地区和皇族陵寝为大,分遣众将,划地设防。

嘉靖三十三年(1554)秋天,把都儿和打来孙十多万骑兵进犯蓟镇,攻攀城墙。皇帝很担忧,多次派遣快骑侦探杨博。

杨博穿戴盔甲露宿在古北口城墙上,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人奋力抵抗。皇帝大为欢慰。

派快骑赐送绯豸衣,犒赏军士万两白银。敌寇攻打了四昼夜也没能攻入,便合力攻击孤山口,登临城墙。

官军斩断了一名敌寇的手腕,敌寇退却后在虎头山驻扎。杨博招募敢死队,夜间用火器惊扰敌营。

敌寇忧虑烦乱,天刚亮就全部撤离。杨博晋升为右都御史,荫庇儿子为锦衣千户。

第二年,打来孙又攻入益昌,杨博击退了他们。朝廷提拔杨博任兵部尚书,簿录秋防的功绩,加封太子少保。

严嵩父子招揽权力,诸司职权时常受到干扰,杨博恪守职责,一切不允通融。严嵩恼恨杨博,杨博遇上父亲的丧事而辞官。

兵部尚书许论罢官,皇帝起用杨博代替他。杨博丧服日期未满,上疏推辞。

但是皇帝以大同右卫围困急迫,改派杨博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杨博穿戴黑..孝服奔驰出关。杨博还未抵达,侍郎江东等大军进击,敌寇已经离开。

当时,右卫被围困六个月,守将王德阵亡,城中粮草耗尽,士卒誓死守卫而无反叛之心。杨博大加抚恤,奏请办理十件善后事宜。

因为给事中张学颜的谏言,皇帝留下杨博任镇抚。杨博奏请免除被敌寇占领的地方的租税,于是招募其中的壮丁做义勇,分别隶属各将官。

杨博认为边地的人不熟谙车战,敌寇入侵就力不能支,奏请修造一百辆偏箱车;有警报则右卫车在东,左卫车在西,相互声援。又认为大同城墙毁坏,修缮的事急迫;其次是堵塞银钗、驿马诸岭,以便断绝敌寇窥探紫荆的道路;在居庸关南山设防,以便断绝敌寇窥探皇室陵寝京畿的道路;修筑阳神地诸城墙阻堑,以便断绝敌寇入侵山西的通道。

于是在大同牛心山等处修筑了九座堡垒,九十二个墩台,连接左卫高山站,以便联络镇城。开掘了两条大沟,各长十八里,开掘小沟六十四条。

耗费五十天时间完工,受到嘉奖赏赐。 皇帝几度想将杨博召回,又顾虑边疆,便询问严嵩。

严嵩一向不喜欢杨博,奏请任命他为江东署理部事,等待秋防完毕后再慢慢计议,于是不召杨博。秋防完毕,加封为太子太保,依然留任镇守。

口孛索把伶和反叛了的都记等几度拥轻骑袭扰边关,杨博先后设计擒获了他们。并几次派出骑兵袭击敌寇,敌寇稍稍迁移了营帐。

于是杨博倡议修筑前总督翁万达所创设的边墙,招回被敌寇劫掠过的内地民众一千六百多人。又奏请疏通宣府、大同荒田的水利设施,少征租税。

朝廷准奏。改任蓟辽总督。

秋防完毕,廷议打算召回杨博,吏部尚书吴鹏不赞成。郑晓署兵部,争辩道:“杨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定,在兵部则九边都。

5.高拱,字肃卿,新郑人

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或中元。

河南新郑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阁、参机务,隆庆元年(1567)辞官。

三年再起,以内阁大学士掌吏部,五年任首辅。六年六月去职。

高拱是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之一。 入阁及首次下野 高拱祖籍山西洪洞,先祖为避元末乱迁徙新郑。

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高魁,成化年间举人,官工部虞衡司郎中。

父亲高尚贤,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司提学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至光禄寺少卿。高拱受到严格的家教,“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

稍长,即攻读经义,苦钻学问。十七岁以“礼经”魁于乡,以后却在科举道路上蹉跎了十三个年头,才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嘉靖二十一年(1542)授任翰林编修,九年考满,升翰林侍读。三十一年(1552)裕王(后来的穆宗)开邸受经,高拱首被当选,进府入讲。

此时皇太子已殁二年而新储未建,裕王与其异母兄弟景王都居京城,论序当立裕王,而世宗似瞩目景王。裕王前途未卜,朝廷上下,猜测种种、议论纷纷。

高拱出入王府,多方调护,给裕王很大宽慰。 当时,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正互相倾轧,抵牾日著,高拱泰然往返于二人之间,未见有所厚薄。

两人因高拱为裕王讲官,以后腾达有日,故也颇器重于他,有时甚至避让几分。时严嵩权势熏灼,丝毫得罪不得,高拱却不十分顾忌。

一次他以韩愈“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诗句,调侃严嵩在见其乡衮、下僚时的傲态,严嵩听了不仅不怪罪,反而为之破颜。在严嵩、徐阶相与推荐下,嘉靖三十七年(1558)高拱迁为翰林侍讲学士。

高拱在裕王府邸度过九个春秋,于嘉靖三十九年升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九年里,高拱讲授经筵,敷陈剀切,谨慎用事。

裕王深受教益。二人建立了深厚的王臣、师生关系。

高拱离王府后,“府中事无大小,(裕王)必令中使往问”,裕王还先后手书“启发弘多”、“怀贤”、“忠贞”等字赠赐。翌年景王入藩之国,裕王为嗣的地位开始明朗,因而高拱与裕王的这层关系,不仅使高拱的上司、同僚对他刮目相看、趋之若鹜,而且也奠定了以后他在政治上大大发挥作用的基础。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高拱升礼部左侍郎兼学士。次年改吏部左侍郎仍兼学士,掌詹事府事。

他数次主或副主会试,所撰科举示范文章颇见称道。但一次在进题中“以字嫌忤上意”,几乎有所行遣。

徐阶出面辩解,才使事懈。四十四年,景王在藩薨,裕王地位确立。

高拱升礼部尚书,召入直庐,并以青词见宠,得赐飞鱼服。四十五年(1566)三月,由徐阶荐举,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高拱相貌瑰奇,为人豪爽有才略,又颇自许。甫入阁,即欲展抱负示才。

当时世宗久居西苑,大臣率以召入直庐为荣,阁事有所不周。世宗因谕曰:“阁中政本可轮一人往”。

首辅徐阶及“青词宰相”袁炜以不能离开世宗须臾为由,不去阁中办公。高拱对徐阶说:“公元老,常直可矣。

不才与李(春芳)、郭(朴)两公愿日轮一人,诣阁中习故事。”李春芳虽早入阁,但对徐阶向来十分恭谨,“侧行伛偻若属吏”。

郭朴与高拱同时新入阁,且都由徐阶荐举,似应对阶更为谦卑。拱却言直如此,徐阶“拂然不乐”。

高拱与郭朴又同为河南乡曲,“两人相与欢甚”,徐阶知后也不悦,因此芥蒂渐结。未几,吏科给事中胡应嘉奏劾高拱。

先是高拱因年过半百膝下无子焦虑万分,遂将家移至西华门附近,直庐时常偷偷回家与妻妾团圆。一次听说世宗病情危急,高拱急忙把自己直庐内的书籍、器物等尽行取出。

胡应嘉因此奏劾:“拱辅政初,即以直庐为隘,移家西安门外,夤夜潜归”,“皇上违和,正臣子吁天请代之时,而拱乃为归计,此何心也”。高拱大惧,幸世宗病笃,未加深责。

但高拱以胡应嘉为徐阶乡人,其奏劾又是徐阶拟旨报世宗的,故疑胡应嘉受徐阶指使,增添了对徐阶的不满和怨恨。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世宗死,徐阶与自己的门生、刚充当裕王府讲官的张居正密草遗诏,却不与同列谋议。

诏下,高拱、郭朴惘然若失。高拱以自己是新帝肺腑之臣,却对遗诏浑然不知,因而与徐阶构怨更深。

穆宗即位后,徐阶以硕德元老仍居首辅位,旋又引张居正入阁,高拱心不能平,在论登极、赏军事、去留大臣是否请上裁决等问题上,数与徐阶抗争,矛盾日趋表面化。隆庆元年正月,胡应嘉谪外,言路认为出于高拱指,于是群起交章攻之。

给事中欧阳一敬奏劾尤力,将高拱比作蔡京。高拱怒甚,请徐阶拟旨责杖奏劾者,徐阶不应。

高拱被迫求退,穆宗不允。徐阶屈于皇帝的意思,也拟旨慰留,但绝无谴责言官,高拱越发生气,一次公开在阁中与徐阶舌战。

高拱攻击说:“公在先帝时导之为斋词以求媚。宫车甫晏驾而一旦即扳之。

今又结言路而逐其藩国腹心之臣,何也?”诘问之势汹汹。徐阶徐徐辩答曰:“夫言路口故多,我安能一一而结之,又安能使之攻公。

且我能结之,公独不能结之耶?”他又说,我并非是背叛先帝,以遗诏让先帝自责是为先帝收人心……。至于斋词一事,徐阶坦认“因我罪”。

但他反问高拱:“独不记在礼部时,先帝以密札问我:‘拱有疏,愿得效力于斋事,可许。

6.吉深衔之

明史列传第五十六::孝宗即位,庶吉士邹智、御史姜洪力诋万安、尹直及吉皆小人,当斥。吉深衔之。安、直皆去,吉独留,委寄愈专

译文:

i明孝宗即位,庶吉士(官名)邹智(人名),御史(官名)姜洪(人名)极力诋毁万安(人名),尹直(人名)和刘吉(人名)都是小人,遭到孝宗的痛斥,刘吉.(衔:记恨、不满)很不满意,安 直都不做官时,刘吉留了下来,最后得到重用

刘吉,字祐之。河北省博野县大程委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成化十一年(1475)成为内阁成员。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至弘治五年八月(1487年-1492年)任当朝首辅一职。

明代弹劾成风,言官也喜欢管闲事,刘吉这种人自然成为了言官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可这位仁兄心理承受力好,言官说了什么权当没有听见,所以江湖朋友送他一个雅号“刘棉花”。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

这位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的仁兄,他尸位素餐,精于营私,因此屡遭谏官弹劾。但他靠逢迎皇帝、勾结宦官,排挤打击弹劾他的人,得以在内阁任职18年。其时曹御史及欧阳旦等一批人,不断弹劾他,但刘吉的官却越做越大,人们奈他不得,这说明了明朝的吏治已经糟透了。当时由于明宪宗经常不理朝政,所以内阁中另一位叫刘翊的老兄,基本上也是每天混日子。至于下面的六部尚书,每日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干,所以当时人们说内阁三成员(万安、刘吉、刘翊)是“纸糊三阁老”,说六部尚书是“泥塑六尚书”。

明史葛守礼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