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怒责耕柱子文言文(《墨子怒责耕柱子》翻译)
1.《墨子怒责耕柱子》 翻译
一、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是要鞭策马还是要鞭策牛呢?”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
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我鞭策,所以才对你感到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二、原文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驱冀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故怒之。耕柱子悟。”
三、出处
选自《墨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如今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二、作品赏析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
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三、作者简介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国人,一说宋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子怒责耕柱子
2.墨子责耕柱子的文言文解释
墨子bai怒耕柱子
墨子怒耕柱子。du耕柱子曰:zhi“我无愈于人乎?”dao墨子曰:“我将版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权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是要鞭策马还是要鞭策牛呢?”耕柱子说:“我当然将鞭策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策好马而不鞭策牛呢?”耕柱子说:“好马才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鞭策,所以才对(你)感到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3.墨子怒耕柱子的译文
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选自《墨子》
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si=1
4.墨子怒责耕柱子 译文 注释 问题
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巫马子问墨子道:“鬼神和圣人相比,谁更明智?”墨子答道:“以鬼神的明智和圣人相比,就好比一个耳目聪明的人与聋瞎人相比一样。从前夏帝启命蜚廉去山上采金,在昆吾地方铸了鼎,于是叫他的臣引白蕴杀了一只鸡,把血涂在那‘白若’的龟上,那L辞写道:‘鼎的形状四足而方。
不用生火它自己会烹,不用移动它自己会藏,不用迁徙它自己会行,用它祭神在昆吾之乡。尚缩飨。
’跟着又念那封上的占辞道:‘神灵已经享用了。你看那莲蓬的白云,一会儿西东,一会儿南北。
九只鼎铸成功了,将来还要迁于三国。’后来夏后氏失掉了,殷人接受了它,殷人失掉了,周人又接受了它。
夏后殷周互相接受这鼎,已经有几百年了。假定有一位圣君召集他的良臣和杰出的宰相共同策划,又哪能知道数百年以后的事呢?然而鬼神却能知道,因此我说:如果将鬼神的明智与圣人相比,就好像一个耳目聪明的人和聋瞎的人相比一样。”
治徒娱和县子硕二人问墨子道:“如果我们要行‘义’,什么是最重要的部分?”墨子说:“譬如筑墙一样,能够建筑的建筑,能够运土的运土,能够测量的测量,这样墙才可以筑成。我们要行‘义’,也是如此,能够谈辩的谈辩,能够说书的说书,能工作的工作,这样行‘义’就成了。”
巫马子问墨子道:“你兼爱天下,没有什么利,我不爱天下,也没有什么害。功效都没有得到,你为何自以为是而说我不对呢?”墨子道:“现在假使有人在此地放火。
有一个人奉着水将要去浇灭它,另一个人拿着火将要去助燃,而都还未曾去实际做,你觉得这两人谁对呢?”巫马子说:“我觉得那奉水的人的用意是对的。那个加火的用意是不对的。”
墨子说:“因此,我觉得我的用意是对的,而以为你的用意是错的。” 墨子推荐门弟耕柱子出任楚国、有几位同门弟子经过那儿,耕柱子只给三升米作饭,款待不厚。
门弟子回来说:“耕柱子在楚国没有益处,弟子们去到那儿,也只给三升米作饭,款待不厚。”墨子说:“这不能预料哩!”没有多久,耕柱子赠送黄金十锐给墨子,说:“弟子死罪,这里有黄金十镒,请夫子留着用。”
墨子说:“果然不能预料。” 巫马子对墨子说:“你行义,别人不见得会佩服你,鬼神不见得会降福于你,你大概是犯了一种狂妄病!”墨子说:“现在假定你有两个家臣,一个见你的时候就做事,不见你的时候不做事,另一个见你的时候做事,不见你的时候也做事,你看中哪一个?”巫马子说:“我看中见我做事,不见我也做事的人。”
墨子问:“那么你也看得起有狂妄病的了?” 子夏的弟子们问墨子道:“君子有打斗吗?”墨子答道:“君子没有打斗”子夏之徒说:“猪狗尚且还要打斗,哪有士人没有打斗呢?”墨子说:“伤心啊!讲话动辄提到汤和文王,而行为就将猪狗来作比喻,伤心啊!” 巫马子对墨子说:“丢掉现实的人,而去赞美先王,那就是赞美枯骨了。好像木匠一样,只知道枯木,而不知道活生生的树木。”
墨子说:“天下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先王的道德教训。
现在赞美先王,就是赞美能够生存的原因哪!可以赞美而不去赞美,那就不仁了。” 墨子说:“和氏的壁,隋侯的珠,和三棘六翼的鼎,这就是诸侯所说的宝物了。
而这些东西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吗?”答道:“不可以的。我们想到那些被贵为宝物的,是因为它有利呀!而和氏的壁,隋侯的珠,和三棘六翼的鼎,并不可以利人,所以就不是天下的宝物了。
如今倘若用‘义’去治理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我们所以看中那所谓宝物的,是因为有利于民,而‘义’却宝在有利于民,所以说:‘义’就是天下的宝物啊!” 叶公子高问为政之道于仲尼,说;“善于为政的,应该怎么样?”仲尼答道:“善于为政的,远者使他亲近,旧者待他如新。”墨子听了后说:“叶公子高没有得到他的所问,仲尼也没有答出个所以然来。
叶公子高怎么会不知道善于为政的,要使远者近而旧者亲呢?他是要问所以为政之道如何而已。不将他人所不知道的去告诉他,而将他人已知道的告诉他,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得到他所要问的,而仲尼也没有把所以然的道理告诉他。”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大国攻打小国,就象将童子作为马一样。童子作为马使,用足则劳累;召集大围攻打小国,被攻汀的一方,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都以防守为事。
攻打的这一方,农夫也不得耕,;妇人不得织,都以攻汀为事。因此,大国攻打小国,就好比将童子作为马一样使用。”
墨子说:“言足以做到的,就不妨常说;做不到的,就不必多说。要是做不到的,而要常常去说,那就徒费口舌了。”
墨子让管黔敖推荐高石子到卫国去,卫国君主给他的俸禄很厚,列他为卿。高石子三次朝见必尽量进言,但是所说的话都不被采用,于是离卫去齐国,。
5.墨子怒耕柱子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
耕柱子恍然大悟。1子墨子:即,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
4.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5.怒:对。
发怒。
6.策:鞭策。 7.足:值得。
8悟:明白。 9将:准备。
10.骥:好马。 11.谁驱:即“驱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12.责:鞭责,鞭策。 13何故:为什么。
6.墨子怒耕柱子翻译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原文
《耕柱第四十六 》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墨子曰:“何故驱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故怒之。” 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鞭策,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注释
1子墨子:即墨翟,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 4.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5.怒:对。。发怒。 6.策:鞭策。 7.足:值得。 8悟:明白。 9将:准备。 10.骥:好马。 11.谁驱:即“驱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12.责:鞭责,鞭策。
要点导引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作者-墨子简介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生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 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 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7.墨子怒责耕柱子的翻译哪位仁兄知道
给我加20分啊!!原文:耕柱第四十六 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四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乡!'卜人言兆之由曰:‘飨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二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使圣人聚其良臣,与其桀相而谋,岂能智数百岁之后哉?而鬼神智之。
是故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睎者睎,然后墙成也。
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巫马子谓于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
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子墨子游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曰:“未可智也。”
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口:“果未可智也。”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于此,其一人者见子从事,不见子则不从事。
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于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子墨子曰:“然则是子亦贵有狂疾者。”
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狶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狶,伤矣哉!"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舍今之人而誉大王,是誉搞骨也。
譬若匠人然,智槁木也,而不智生木。”子墨子曰:“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大王之道教也。
今誉大王,是誉天下之所以生也。可誉而不誉,非仁也。”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
所为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民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
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
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
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今大国之攻小国也,守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
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故大国之攻小国也,譬犹童子之为马也。”
子墨子曰:“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
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 子墨子使管黔游高石子于卫,卫君致禄甚厚,设之于卿。
高石子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者。去而之齐,见子墨子曰:“卫君以夫子之故,致禄甚厚,设我于卿,石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是以去之也。
卫君无乃以石为狂乎?”子墨子曰:“去之苟道,受狂何伤!古者周公旦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奄,人皆谓之狂,后世称其德,扬其名,至今不息。且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誊。
’去之苟道,受狂何伤!"高石子曰:“石去之,焉敢不道也!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无道,仁士不处厚焉。'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长也。”
子墨子说,而召子禽子曰:“姑听此乎!人倍义而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乡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岂不悖战!" 公孟子曰:“先人有则,三而已矣。”
子墨子曰:“孰先人而曰有则三而已矣?子未智人之先有后生。” 有反子墨子而反者,曰:“我岂有罪战?吾反后”子墨子曰:“是犹三军北,失后之人求赏也。”
公孟子曰:“君子不作,术而已。”子墨子曰:“不然。
人之甚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訹,今之善者不作。其次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遂,己有善则作之,欲善之自己出也。
今訹而不作,是无所异于不好遂而作者。
8.墨子怒耕柱子的译文
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选自《墨子》 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9.墨子怒耕柱子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1子墨子:即,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
4.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5.怒:对。。发怒。
6.策:鞭策。
7.足:值得。
8悟:明白。
9将:准备。
10.骥:好马。
11.谁驱:即“驱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12.责:鞭责,鞭策。
13何故: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