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之教者》翻译(文言文《古之教之》翻译)

1.文言文《古之教之》翻译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2),党有庠(3)。术有序(4),过有学(5)。比年入学(6),中年考校(7)。一年视离经辨志(8),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9)。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10)。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11),而远者怀之(12),此大学之道也。记曰(13):“蛾子时术之(1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3)党:五百户为党。庠(xiang):设在遂中的学校。④术(sui):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5)国:京城。学:大学。(6)比年:没年。(7)中年:没隔一年。(8)离经:给经书断句。(9)小成:小有成就。(10)大成:大有成就。(11)说:同

“悦”。(12)怀:向往。(13)记:记言记得事的书。(14)蛾(yi)子:小蚂蚁。术:学习。

【译文】

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原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街土堆成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解】

学习的确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是一个时间过程,由此设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等,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看到,这些东西在先秦时代已发展的比较完整了,也可算作是咱们这个文明古国值得炫耀的成就吧。

但是我们发现,儒家讲教育,处处不忘一个“用”字。很难笼统地说“用”是好还是不好,因为“用”(实用)有不同的层面。比如科技就很注重实用,但咱们的古代教育似乎从未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器物层面的东西,总是为古人所蔑视的。直截了当地说,儒家教育所看重的“用”,是统治国家和民众能够的统治术。在他们看来,与统治术无关的东西,都算不得知识和学问,都没有学习和传授的必要。

这样来看,儒家的教育思想就该大大折扣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设想,如果照这套思路做下去,全国的学校都该办成政治学校了,学校的目标全变成了培养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一个国家满是政府官员和政治家,是一桩匪夷所思的事,大概也是有点可怕的。

2.古文 《古之教者》

学者有四失【原文】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②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④,或失则止⑤。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⑥。

知其心,然后能救⑦其失也。教也者,长⑧善⑨而⑩救其失者⑪也。

(戴圣《礼记·学记》)【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

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注释】①失:过失。

②或:要么;或者;有的。③失则多:失在贪多。

失:错在。④易:简单。

⑤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⑥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⑦救:补救。⑧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⑨善:长处。⑩而:连词,表而且。

⑪者:……的人。【启示】 学者四失:失则多,失则寡,失则易,或失则止。

即:贪多;自足;轻视;浅尝辄止。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对症下药。

教育方法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了瓷器活。

失去了针对性,方法就成了无的之矢。就人而言,针对性的根本是抓住心理状态。

就像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才知道用什么手段进行治疗。学生的学习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状态。

所以,真正好的老师,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学家,而不是只是懂得一些条条框框的空谈家。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及时弥补,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贪多嚼不烂不求甚解,不有畏难情绪裹足不前,应有计划,讲方法,持之以恒,以求学习高效性。

文言文,翻译

3.文言文《古之交者》汉语翻译

学习的确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这是一个时间过程,由此设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等,来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看到,这些东西在先秦时代已发展的比自较完整了,也可算作是咱们这个文明古国值得炫耀的成就吧。

但是我们发现,儒家讲教育,处处不忘一个“用”字。很难笼统地说“用”是好还是不bai好,因为“用”(实用)有不同的层面。

比如科技就很注重实用,但咱们的古代教育似乎从未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器物层面的东西,总是为古人所蔑视的。

直截了当地说,儒家教育所看重的“用”,是统治国家和民众能够的统治术。在他们看来,与统du治术无关的东西,都算不得知识和学问,都没有学习和传授的必要。

这样来看,儒家的教育思想就该大大折扣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设zhi想,如果照这套思路做下去,全国的学校都该办成政治学校了,学校的目标全变成了培养政府官员和政治家。

一个国家满dao是政府官员和政治家,是一桩匪夷所思的事,大概也是有点可怕的。

4.《礼记 学记 古有之教者》译文

学记三则 《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指教育)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礼记 学记 古有之教者》,译文

学记三则 《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指教育)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5.文言文翻译 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

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

文言文《古之教者》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