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大全加翻译(初三文言文所有翻译)
1.初三文言文所有翻译
九年级 上册 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
同伴苦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戍边的队伍里,担任了屯长(小头目)。
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照秦朝法律都应当斩首。
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失败)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继位当皇帝,应当继位当皇帝的是皇帝的长子扶苏。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秦二世)的缘故,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因为不知道是什么罪名,被秦二世杀了。
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现在如果让我们的人假装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也这样认为。于是二人去占卜(来预测吉凶)。
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能建立功业。但你们这件事向鬼神卜问过了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算卦的人要他们)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先威服众人罢了。
"于是找人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意为"陈胜要称王"), 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士兵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 本来就诧怪这事了。
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晚上用笼罩着火,像狐狸嚎叫一样叫喊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惊慌。
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用眼睛示意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使都尉发怒,让都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用竹板打了吴广。
(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
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说:“各位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十分之六七的人也得死去。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了,死了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手下的人都说:“愿意听从命令!”(他们)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顺从百姓的愿望。
大家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筑了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
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酇、苦、柘、谯,都攻打下来。
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 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里中应战。
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注:这里,有二个有争议的地方。
原文中第三段“弗胜”并未说明究竟是谁未胜,但通常理解为:起义军未胜。原文第三段中的“守丞死”也未说明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可理解为被人杀死的。
但由于不同版本,也有其他的翻译方式。因此,这里翻译的比较模糊。)
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 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二世,诛灭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应当称王。”
陈胜就自立为王(或译为陈胜被拥戴为王),定国号为“张楚”(这里也有人翻译为以张大楚国的力量)。在这个时候,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即使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这块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于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大于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
2.初三文言文翻译
一:
有一个贼大白天就钻到别人家里,偷到一口磬,从大门大摇大摆地走出去。这家的主人正好在这个时候回来了,但贼一点也不惊慌,他问主人:“老爹,买不买磬?”主人还答他:“不买,我家里头有。”这贼拿着磬从从容容地走了。另有一个人,在集上买了口锅,回去的路上想小便,于是就把锅放在一旁,找了个背人处。一个路过的小偷看见,就把那口锅顶在头上,也和那人一起小便。完事后,那人回头一看锅不见了,这贼还在一旁教训他:“你了太不不心了,如果像我一样把锅顶在头上,哪里会丢呢!”
二:
艾子到郊外出游,弟子通、执二人跟随着他。艾子感到很渴,便派执子到村舍去要喝的。田舍中有个老者迎着门坐在那里看书,执子上前行过礼,说明来意,老者指着书上一个“真”字问道:
“你若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喝的。”
执子说:“这是‘真’字。”
老者听了很生气,不给他。执子只好回去告诉艾子。艾子说:“执子没有达到要求,还是让通子去吧.”
通子见了老者,老者又照前次那样问他。通子说:
“这是‘直’、‘八’两个字。”
老者很高兴,把家里酿造的最好的水浆拿出来给了他。
艾子喝了之后觉得很可口,说:“通真是聪明!如果还像执那样‘认真’,一勺水我也喝不上!”
3.初三语文..文言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在这以后才有了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名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初三语文的古文翻译
1.掌握虚词,实词.
2.掌握通假字.这个是相对简单的.书上都有注解.
3.掌握一词多用的翻译.有很多词是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在翻译.
4.掌握文言句式,比如倒装(宾语前置,动宾短语后置等)和省略(省略主语,宾语等).
5.多看.书店里有很多文言文和翻译文的比照,就像中英文对照的那种,有些书上很具体,不但有文章对照,还有实虚词,一词多用,句式分析等.我高中时候学文言文就用的这种书.
6.做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翻译,有些似懂非懂的就要靠感觉了,这时候语感很重要,就要看你看书的多少来感觉了.当然,如果一不小心培养出兴趣来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