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文言文翻译(林泉高致什么意思)

1.林泉高致什么意思

《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

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

’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山水训》一节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前人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又讲述了山水画家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汲取素材、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表现。

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画意》一节主要是强调画家要注意艺术气质的锻炼和文学修养的提高,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可以帮助画家扩大思路,丰富想象。

《画诀》一节讲的是画面布局、形象塑造、笔墨技巧以及表现四季天气变化等不同景色的基本规律。《画格拾遗》是郭思记述其父的一些山水画的情况。

《画题》一节就古代绘画的作用发表议论,认为画家应当有所作为。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

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而论,它强调了如下几点: (一)画家要深入观察生活,抓取主要特征。

“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对于山水的四季朝暮、阴晴雨雪等环境下的变化,郭熙都经过认真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不少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对山水“三远”的提出及山水在“三远”状态下的特征,对山水画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明亮)、夏苍(淡青色或草色)、秋净、冬暗(深黑色)。”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等等,不一而足。

(二)抓住富有诗意的情节,酝酿构思。“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带着诗人的心怀去观察自然,去发现自然中富有诗意的情节,再给予诗化的表现,画面必然充满诗意的内涵。

(三)创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反复修改。郭思追述郭熙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

“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笔精墨妙,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不敢以轻心佻之者乎。

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此。

岂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至今仍值得提倡。

(四)师承要广取博采,不局限于一家。“专门之学,自古为病。”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唯事营丘(李成),关陕之士,唯摹范宽。

一己之学,尤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

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所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殆由陈迹。

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五)技法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笔墨要为人使,不可反为笔墨使。”

“或曰:‘墨之何如?’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砚用石、用瓦、用盆、用瓮,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东川与西山。

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取粉黛杂墨水而用之。

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棱石角不了然故尔。

了然之后,用青墨水重叠过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雾露中出也。’” 对于笔墨色如何具体运用,郭熙也作了论述:“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斡淡;以锐笔横卧惹惹(轻轻之意)而取之,谓之皴擦;以水墨再三淋之,谓之渲;用水墨滚同而泽之(布施或铺开)谓之刷;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拃(手持笔顺势轻拖之意);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抽拔或耸起之意);以笔端而注之谓之点。

点施于人物,亦施于木叶。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画施于楼屋,亦施于松针。

雪色用。

林泉高致原文及翻译,林泉高致原文及翻译注释,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及翻译

2.急!求《林泉高致》译文?

林泉高致 翰林待诏直长赠正议大夫郭熙淳夫撰 ◎山水训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氵晃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皆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非特谓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至於大人达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辐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迨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於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於文。万事有诀,尽当如是,况于画乎!何以言之?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

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

故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汨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以轻心挑之者,其形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疏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

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爽则失潇洒法,不圆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出,然可与明者道: 思平昔见先子作一二图,有一时委下不顾,动经一二十日不向,再三体之,是意不欲。意不欲者,岂非所谓惰气者乎!又每乘兴得意而作,则万事俱忘,及事汨志挠,外物有一则亦委而不顾。

委而不顾者,岂非所谓昏气者乎!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先子向思每丁宁委曲,论及于此,岂非教思终身奉之以为进修之道耶! 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

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

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水之津渡桥梁以足人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

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

无凭陵愁挫之态也。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

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睛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

文言文,翻译,林泉

3.文言文 林泉高致

君子之所以喜爱山水美景,他的用意在哪里呢?山丘园林,是人为修养并保持其本性所常处的地方;泉水山石,是人长啸寄傲时常喜欢的;捕鱼打柴,是隐士所感到适意的;猿鹤,是显身扬名所常接近的。

尘世中喧嚣如缰绳和枷锁一样束缚人,这是人的常情所厌恶的。云霞仙圣,这是人的常情所常希望见到却不能见到的。

如今恰逢太平盛世,皇上和父母的恩德都很深厚,如果只为了保证个人在做官和隐退问题上的高洁,认为是人的品节所系,难道仁德之人都要隐居远游,做出超脱人世的行为,一定要与当年作隐士的许由同样质朴,与夏黄公、绮里季同留芳名吗?《诗经》和《淮南子》中所咏叹的那些白驹紫芝一般的贤士,都是因为不得已才去隐居的啊。既然如此,那么隐居林泉与云霞为伴的心志,虽梦寐不忘,但是听不到,看不到,现在通过高妙的手法生动地画出来,使人不用出厅堂,就能够坐着看尽林泉山壑的美景,仿佛猿和鸟的啼叫声就在耳旁,山光水色荡漾夺目,这难道不使人心情畅快,并且确实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吗?这就是世人之所以看重画山的本意呀?如果不注重这一点,而随便地看这些画,岂不是使自己精神杂乱,并且污染自己高洁的品格吗?。

4.文言文 林泉高致

君子之所以喜爱山水美景,他的用意在哪里呢?山丘园林,是人为修养并保持其本性所常处的地方;泉水山石,是人长啸寄傲时常喜欢的;捕鱼打柴,是隐士所感到适意的;猿鹤,是显身扬名所常接近的。

尘世中喧嚣如缰绳和枷锁一样束缚人,这是人的常情所厌恶的。云霞仙圣,这是人的常情所常希望见到却不能见到的。

如今恰逢太平盛世,皇上和父母的恩德都很深厚,如果只为了保证个人在做官和隐退问题上的高洁,认为是人的品节所系,难道仁德之人都要隐居远游,做出超脱人世的行为,一定要与当年作隐士的许由同样质朴,与夏黄公、绮里季同留芳名吗?《诗经》和《淮南子》中所咏叹的那些白驹紫芝一般的贤士,都是因为不得已才去隐居的啊。既然如此,那么隐居林泉与云霞为伴的心志,虽梦寐不忘,但是听不到,看不到,现在通过高妙的手法生动地画出来,使人不用出厅堂,就能够坐着看尽林泉山壑的美景,仿佛猿和鸟的啼叫声就在耳旁,山光水色荡漾夺目,这难道不使人心情畅快,并且确实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吗?这就是世人之所以看重画山的本意呀?如果不注重这一点,而随便地看这些画,岂不是使自己精神杂乱,并且污染自己高洁的品格吗?。

5.《林泉高致》中山以水为血脉一段的翻译

原文: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译文:山把水作为自己身体内的血脉,把草木作为体毛和头发,把雾气和云霞作为神韵风采,所以,山得到水就会鲜活,得到草木就会美丽而有光彩,得到雾气和云霞就会秀丽妩媚。水把山作为脸面,把亭榭作为眉毛和眼睛,把渔夫垂钓作为风采神韵,所以水得到山就会妩媚,得到亭榭就会明朗畅快,得到渔夫垂钓就会开阔豁达,这就是山和水的构思布局。

林泉高致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