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与孔穿文言文翻译(公孙龙与孔穿翻译)

1.公孙龙与孔穿翻译

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 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崐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诎。

赵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养士,门下的食客常有几千人。其中有个公孙龙,善于作“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孔穿无以对答,一会儿就告辞了。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说起来虽然如此,实际上是困难的。我想再请教您: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平原君也哑口无言。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邹衍说:“不行。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从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从此,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

2.公孙龙与孔穿翻译 求具体

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 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崐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诎.译文: 赵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养士,门下的食客常有几千人.其中有个公孙龙,善于作“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孔穿无以对答,一会儿就告辞了.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说起来虽然如此,实际上是困难的.我想再请教您: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平原君也哑口无言.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邹衍说:“不行.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从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从此,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

文言文,翻译,公孙龙

3.公孙龙子(迹府第一) 的译文

迹府第一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

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

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

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公孙龙,是六国时的辩士。

因为痛恨名称和实体之间的混乱概念,借着自己的能力上的长项,得出了“守白”的结论。用比喻的方法,为“守白”做辩护,说白马不是马。

所谓白马不是马,是说白是颜色的名称,马是形体的名称;颜色不是形体,形体也不是颜色。大家说颜色时不应该和形体合并,说形体时颜色也不应该跟在后面,现在合起来称为一样东西,是错误的。

就像要在马厩中找白马,没有,然而有黑色的马,但是这样并不能说是有白马。不能说是有白马,就是说所要找的马没有了;这就是说白马竟然不是马。

现在我想对此作一番推理辩论,以便大家正确理解名称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龙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

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情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我和孔穿在赵平原君家相会。

孔穿说:“向来听说先生大名,早就希望能成为您的弟子了,但是认为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说法是错误的!希望您能放弃这一观点,然后我就将请求成为您的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

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

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 我说:“先生的话真是自相矛盾。

我之所以能成名,就是因为我的白马论!现在让我放弃,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而且希望学习,是因为自以为智力与学问不如对方。

现在您让我放弃,这是先教而后学;先教而后学,是矛盾的。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

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亡归之矢,以射蛟口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

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

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龙‘白马’于所谓‘马’,悖。”

“而且白马不是马的观点,也是你的祖先孔子的观点呢。我听说楚王在云梦之圃打猎时丢了他的弓。

他的随从想去找回来。楚王说:‘不必了。

楚人丢了弓,楚人又得到了,又何必找呢?’孔子听了后说:‘楚王的仁义不彻底。只要说人丢了弓,人又得到了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说楚呢?’这样,孔子认为‘楚人’和所谓‘人’是不一样的。

你肯定孔子说‘楚人’和所谓‘人’不一样的观点,却否定我说‘白马’和所谓‘马’不一样的观点,更是矛盾的。” “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

孔穿无以应焉。 “先生学习儒术却不是孔子的观点,想学习却让我放弃我所能教的,这样就算有一百个公孙龙,也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呀。”

孔穿没有办法应对了。 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叶也。

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

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是赵平原君之食客;孔穿,是孔子的后代。孔穿和公孙龙相会。

孔穿对公孙龙说:“我住在鲁国,经常听到消息,推崇先生的智慧,说先生的行为,我希望受教已经很久了,现在才能见到。不过不同意先生的,只有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说法。

希望放弃白马不是马的观点,那么我就请求成为您的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

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

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公孙龙曰:“先生的话真是自相矛盾。我的学问,就是白马不是马的论点。

让我放弃,那么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没有什么可以教的而仍然向我学习,是矛盾的。而且您希望想我学习,是因为智慧和学问都不如我。

现在让我放弃白马不是马的论点,是先教而后学;先教而后学,不可。” “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

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 “先生之所以教我的,就像齐王和尹文的对话一样。齐王对尹文说:‘寡人非常喜欢「士」,但是齐国没有「士」,怎么办呢?’尹文说:‘我想先听一听大王所说的「士」是什么样的。

’齐王没有办法回答。尹文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对君主很忠诚,对双亲很孝顺,对朋友很有信义,在家乡很平和,有这。

4.公孙龙 著作翻译

《白马非马》

当时赵国一逞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打枪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到:“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土自居,他娓刀道来:“‘马’是指名称而主,‘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

5.公孙龙与孔穿的中心思想

公孙龙不像惠施那样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

他由此得到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同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在西方哲学是极著名的。 他的关于名与实的关系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关于共相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之上的。

他认为共相是一种独立存在。他的“坚白论”就是企图论证一块白石头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他首先从关于“坚白石”的感觉来进行分析,企图说明,“坚”与“白”可以互相分离,然后再说明它们可以离开人们的意识而存在。他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坚白论》)又说:“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

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同上)这是说,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坚硬性,而只感觉到白色,这时候坚硬性等于没有。

触的时候感觉不到白色,而只感觉到坚硬性,这时候白色等于没有。或者感觉到白色,或者感觉到坚硬性。

感觉到的与感觉不到的是彼此分离的。彼此不联在一起,所以说是分离。

而分离就是藏在自身之中。(公孙龙自己解释说“藏”是指“自藏”有相当于“潜存”之意)公孙龙的这两段话是说坚白石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彼此分离而存在的。

他又说:“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

(同上)这里所说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识;“火”就是光。这是说,例如白色是靠着眼睛和光看见的。

但光本身没有见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只能是意识在看见,而意识本身也是没有见物作用的。所以白色是和视觉分离着的。

公孙龙在这里是在说明白色等共相是可以离开人类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公孙龙在这里犯了一些逻辑错误。

因为由眼睛离开了光不能见物和光本身没有见物作用这样的前提,不能推出,眼睛和光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由这一些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公孙龙主张像“白色”这一类共相是客观存在的,因之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孔穿博学 ,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楚、魏、赵三国交聘,均不就。他常与赵国公孙龙会于赵国公子平原君处。

公孙龙善为“坚白异同”之辨,孔穿据理相争,折服了公孙龙。平原君曾告公孙龙,不要再与孔子高辩论了,说:“其人理胜于词,公词胜于理。

词胜于理,终必受绌。”。

6.公孙龙与孔穿的中心思想

公孙龙不像惠施那样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他由此得到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同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在西方哲学是极著名的。

他的关于名与实的关系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关于共相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之上的。他认为共相是一种独立存在。他的“坚白论”就是企图论证一块白石头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他首先从关于“坚白石”的感觉来进行分析,企图说明,“坚”与“白”可以互相分离,然后再说明它们可以离开人们的意识而存在。他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坚白论》)又说:“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同上)这是说,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坚硬性,而只感觉到白色,这时候坚硬性等于没有。触的时候感觉不到白色,而只感觉到坚硬性,这时候白色等于没有。或者感觉到白色,或者感觉到坚硬性。感觉到的与感觉不到的是彼此分离的。彼此不联在一起,所以说是分离。而分离就是藏在自身之中。(公孙龙自哗禒糕溉蕹防革狮宫饯己解释说“藏”是指“自藏”有相当于“潜存”之意)公孙龙的这两段话是说坚白石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彼此分离而存在的。他又说:“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同上)这里所说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识;“火”就是光。这是说,例如白色是靠着眼睛和光看见的。但光本身没有见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只能是意识在看见,而意识本身也是没有见物作用的。所以白色是和视觉分离着的。公孙龙在这里是在说明白色等共相是可以离开人类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公孙龙在这里犯了一些逻辑错误。因为由眼睛离开了光不能见物和光本身没有见物作用这样的前提,不能推出,眼睛和光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由这一些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公孙龙主张像“白色”这一类共相是客观存在的,因之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孔穿博学

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楚、魏、赵三国交聘,均不就。他常与赵国公孙龙会于赵国公子平原君处。公孙龙善为“坚白异同”之辨,孔穿据理相争,折服了公孙龙。平原君曾告公孙龙,不要再与孔子高辩论了,说:“其人理胜于词,公词胜于理。词胜于理,终必受绌。”

7.文言文翻译初一的

小人之于君子也,必多方交之。

一与之交,则其势不能中绝。交之既深,则有事或且为小人用。

此其道在严之于先,不可稍有苟且之心,而又能持之艰难困苦之中,小人之计,乃不得间而入[2]。汉平原君朱建[3],史称其刻廉刚直[4],行不苟合,义不取容[5]。

辟阳侯欲知建[6],建不肯见。其气节亦可谓卓卓者矣。

乃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7],受之不辞。夫受人之德,必有以报;受不义之恩,其报之也,亦必将出于不义。

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朱建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8]。

既为辟阳之客,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 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失名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不惟是也。

孔子曰[9]:“丧事,称家之有无。有,毋过礼;无,则敛手足形[10],悬棺而窆[11]。”

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

受金治丧,贤者不为也。然则建即终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其亲以不义也。

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且辟阳侯不奉裞于建也,谁使之哉?建之友陆生也[12]。

君子之于友也,曲成其美[13],不陷以恶。辟阳奉裞,陆生当为辞而却之;不然,于其受也,责而归之[14]。

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15],何哉?吾意建平日所称廉不苟者[16],皆饰行欺世。贾欲有以尝之[17],故藉辟阳以验其真伪,否则知其伪而故以败之。

不然,则欲藉以成其名[18],而不意建之果受之也。夫人惟无名于世,世亦无所短长。

苟孑孑自好[19],著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 建之初不见辟阳也[20],知其为小人,不可近也。

既税百金,亦知其不可受,而特困于贫窘不得已,且以为受之有名[21],未必遽伤义也。不知天下之貌为君子,著行立节,而卒至一败涂地不可赎者,皆此“不得已”之情,与未必遽伤于义之念误之。

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注释: [1]朱建:西汉人,原本是刚直正廉洁之士,后因其母丧无钱,接受辟阳侯审食其馈赠,审本是奸党,文帝时被杀,朱建曾为审说情,受牵连自杀。

[2]间:空隙。[3]平原君:汉高祖刘邦时赐朱建为平原君。

[4]“史称”名:以下数句均出自《汉书朱建传》。[5]取容:取悦,讨人欢心。

[6]辟阳侯:审食其封号。[7]裞(shuì):赠给死者的衣被。

[8]“故遇辟阳侯之难”二句:辟阳侯审食其曾得宠于吕后,汉文帝称帝后,排除后党,杀审食其,朱建因受过审食其赠金,曾为审开脱,因而受牵连。[9]“孔子曰”:下面引语出于《礼记檀弓上》。

[10]敛手足形:家贫不能厚葬,以衣衾敛蔽死者,使不露形体就可以了。[11]悬棺:以手扶棺下葬。

窆(biǎn):将棺木放进墓坑,即落葬。[12]陆生:陆贾,楚人,汉初政治家,善辞赋,曾帮助刘邦定天下,著有《新语》。

[13]曲成其美:设法成就朋友美名。[14]责而归之:责令归还审食其的赠金。

[15]而:但是。[16]吾:此处指陆贾。

[17]尝:尝试,实际做。[18]欲藉以成其名:意思是说,陆贾想让审食其赠金,而朱建不受,借以成朱建廉洁之名。

[19]孑孑:特别地。[20]初不见辟阳:指审食其以前想投靠朱建,求见而遭朱建拒绝。

[21]以为受之有名:为母亲办丧事而接受审食赠金,以为这是以孝名受赠。 本文通过朱建“以百金之故,丧失名节”的教训,阐明“士君子取与之间”不可不慎的道理。

对于小人的拉拢贿赂,即使是自身处于困难的时候,也“不可稍有苟且之心”,必须严加拒绝。否则,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这样的历史教训是人们应该记取的。

8.初一文言文 翻译

公孙龙,是赵平原君之食客;孔穿,是孔子的后代。

孔穿和公孙龙相会。孔穿对公孙龙说:“我住在鲁国,经常听到消息,推崇先生的智慧,说先生的行为,我希望受教已经很久了,现在才能见到。

不过不同意先生的,只有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说法。希望放弃白马不是马的观点,那么我就请求成为您的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的话真是自相矛盾。我的学问,就是白马不是马的论点。

让我放弃,那么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没有什么可以教的而仍然向我学习,是矛盾的。而且您希望想我学习,是因为智慧和学问都不如我。

现在让我放弃白马不是马的论点,是先教而后学;先教而后学,不可。”。

公孙龙与孔穿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