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抒情的文言文大学自创(描写秋天文言文)
1.描写秋天文言文
1.
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欧阳修《秋声赋》
2.
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
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3.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
4.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5.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7.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
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匿影树下者亦出。
——张岱《西湖七月半》
8.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范仲淹《岳阳楼记》
9.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10.
庭堦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
11.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
——庾信《小园赋》
12.
白杨早落,寒草前衰。
棱棱霜气,蔌蔌风威。
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鲍照《芜城赋》
2.求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最好是抒情优美一些把诗名和作者都写上 爱问知识
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燕翩翩其辞归,蝉寂寞而无声。
雁嗈嗈而南游,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哀蟋蟀之宵征。 ——宋玉《九辩》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四节更王兮秋气悲,遥思惝恍兮若有遗。云高气静兮露凝衣,野草变色茎叶稀,鸣蜩抱木雁南飞,西风凄悷朝夕臻,扇篷屏弃絺绤捐。
——曹植《秋思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曹丕《燕歌行》蝉嘒嘒以寒吟,雁雝雝而南飞。
天晃朗而弥高,日游旸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熠燿粲於阶闼,蟋蟀鸣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望流火之余景。
——晋·潘岳《秋兴赋》哀时来之惨凄,悼秋风之可悲。 ——王愆期《怀秋赋》肃肃素秋节,湛湛浓露凝。
太阳夙夜降,少阴忽已升。 ——晋·陆机《为顾彦先作诗》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陶渊明《酬刘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谢朓《宣城郡内登望》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别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南北朝·无名氏《子夜秋歌》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王勃《膝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膝王阁序》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宋之问《始安秋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阙题二首·山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jiōng)冏(jiōng)。
”“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
“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万木声号呼,百川气交会。 ——孟郊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李白《赠庐司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李白《菩萨蛮》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杜甫《秋兴八首》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杜甫《秋兴八首》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杜甫《秋野五首》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杜甫《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达感情的古诗有没有啊
有啊!太多了!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往往是诗人借自然的物具有的特征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承载情感的物一般都带有人格化的色彩。例如,虞世南《蝉》中的“垂緌饮清露,流向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以蝉栖高、饮露、声性高洁象征人格的美,表现了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3.借景寓情。
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缘情写景三种。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也叫触景生情,通常是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或某一场景后油然生出某种情感。 例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就是因为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太孤寂才想到要改变它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起开放。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中,并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它是一种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在写景之中充分包含了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四句全是写景,却在写景中寄托了诗人对西涧春日景色的喜爱,以及向往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的情感。 (3)缘情写景。
缘情写景一般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而某一景物在诗人笔下也含有某种感情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为“有我之境”。
例如,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的花就是同作者感情一致的物。 4.借事抒情。
借事抒情一般是诗人借叙写某一事情或画面来抒发情感。古人写离愁别绪往往借“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事来抒情。
例如,王昌龄《闺怨》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柳永《八声甘州》中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5.因事及理。
因事及理一般是诗人借叙写某一事情或画面阐明某种道理。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在描写西林壁的景物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4.100字以内自编文言文有抒情叙事描写
长歌行
星回路转,三周寥落,斯年行将去。回首遥望,当年豪华朱门,如今蒿草生。
五霸闹春秋,七雄并天下,帝王之事,一去不反。中原逐鹿,几人能还?不过崤函封骨,向天三哭。
粉黛佳人,可怜一世。莲花蹑步,金响玉应。吴王筑台西施游,武帝金屋藏阿娇,飞燕身轻掌上舞,真人哭泪女儿红。叹斯人已逝!章台柳已枯,人皆为尘土。
巍巍明堂,居河之阳,天子宫阙,普天来朝。一旦东迁,不过禾黍萋萋。纵高庙朱阙,难承千秋雪!
少年骄狂,行世羁傲。看如今,琼林事何在?乌啼尚满天!可叹云间豪客,登楼快哉,浴王风。笑问苍天,谁人与共?
长天孤雁,霜寒月冷。更念长亭更短亭,千古谁能堪?笑曰:百世之后,回首再看!
5.借物抒情文言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