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宋臣敢谏的中文翻译(《魏微敢谏》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1.《魏微敢谏》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魏徵的形体容貌不超过中等人,然而有魄力与谋略,善于使皇上改变主意,往往冒犯(皇上的)脸色而竭力规劝。
有时碰上皇上发怒,魏徵神态脸色不变,皇上也因此收敛了威势。他曾经对皇上说:“有人说皇上要到南山(去游乐),宫外都盛装完毕,可最终不出发,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着说:“开始确有这心意,(但是)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
皇上曾经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放在手臂上(欣赏),远远地看见魏徵进来,(便把鹞鹰)藏在胸怀中,魏徵(故意)不停地禀报事情,鹞鹰最终死在皇上的怀中。【原文】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①,每犯颜苦谏②。
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言于上④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⑤,外皆严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⑦,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⑧,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 回人主意:使国君的主意改变;人主,国君。
② 犯颜苦谏:冒犯皇上的脸色极力规劝。 ③ 霁(Jì)威:收敛威势。
④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⑤ 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
⑥ 严:盛。 ⑦ 畏卿嗔(chēn):怕你批评。
⑧ 鹞:鹰的一种。
2.急求«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的翻译,相关练习及答案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
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
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
”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
”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
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3.魏微敢谏文言文翻译
【原文】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①,每犯颜苦谏②。
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言于上④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⑤,外皆严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⑦,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⑧,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 回人主意:使国君的主意改变;人主,国君。
② 犯颜苦谏:冒犯皇上的脸色极力规劝。 ③ 霁(Jì)威:收敛威势。
④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⑤ 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
⑥ 严:盛。 ⑦ 畏卿嗔(chēn):怕你批评。
⑧ 鹞:鹰的一种。 【译文】魏徵的形体容貌不超过中等人,然而有魄力与谋略,善于使皇上改变主意,往往冒犯(皇上的)脸色而竭力规劝。
有时碰上皇上发怒,魏徵神态脸色不变,皇上也因此收敛了威势。他曾经对皇上说:“有人说皇上要到南山(去游乐),宫外都盛装完毕,可最终不出发,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着说:“开始确有这心意,(但是)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
皇上曾经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放在手臂上(欣赏),远远地看见魏徵进来,(便把鹞鹰)藏在胸怀中,魏徵(故意)不停地禀报事情,鹞鹰最终死在皇上的怀中。
4.《宋濂善谏》文言文翻译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
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5.《谏院题名记》原文及翻译
谏院题名记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
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居是官者, 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 灭。嘉佑八年,刻於石。
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 曲。”呜呼!可不惧哉! 【译文】: 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
(等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称号。 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交萃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
(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要当好一个谏官,(应当)注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会在利益方面贪图。
(如果这样成为一个谏官的话)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天禧初年的时候,真宗下诏设立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
(于是)在嘉佑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
哎,真是令人警戒啊。
6.文言文谏论的翻译
译文: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
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就不能。
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
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关键是因形势驱使他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