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试卷文言文(2011年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1.2011年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一语文期中测试题 命题人:XXX 一、积累与运用。
(18分) 1。按要求填写诗句。
(8分)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3) ,小桥流水人家, 。 (4)《十则》论述学习态度,告诉人们不要不懂装懂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2。
下面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栖息(qī) 猝然长逝(cù) 酝酿(liàng) 昂然挺立 B。
枯涸(hé) 心旷神怡(yí) 盘虬卧龙(qiú) 峰围蝶阵 C。 扒窃(pī) 玲珑剔透(tī) 贮藏(chǔ) 擎天撼地 D。
奢望(shē…) 抖擞精神(sǒu) 仙露琼浆(qióng) 明查秋毫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B。
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C。
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怅然若失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D。
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4.我们走进四季,感受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请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写一句话,(如: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吹熟了稻谷,吹红了果实,给大地披上了新装。)(2分) 我喜欢 ,因为 5。
综合实践活动。(4分) (1)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语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
把美丽留给大家共同分享吧!——花坛寄语折花者 B。别对我动手动脚。
——树木寄语 C。抽烟有害身体健康。
——香烟寄语 D。 我的形象全在你举手投足之间。
——墙壁寄语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分) 两个卖瓜人分别在各自的西瓜摊前竖了一块牌子,夸耀自己的瓜好。
甲在牌子上写道:“甜得舍不得卖。”乙在牌子上写道:“甜的舍不得卖。”
仅仅一字之差,结果却是甲的生意非常好,而乙的西瓜却少有人问津。 请问,就只有一字之差,为什么甲的生意那么好,而乙的西瓜却没什么人买呢?请你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原因是: 二.古诗文阅读。 (12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6.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 字更好,为什么?(2分) 7.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2分)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以丛草为林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作青云白鹤观( ) (2)观之正浓( ) 10.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11.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3分) 景物描。
2.求几道初一文言文的题别忘了我要答案最重要的是给句字断节奏 爱问知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 的方法。
答案:周兴和丘神绩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 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一、1、正在,正当 2、承认 3、应当 4、于是,就二、1、代词,代周兴 2、代词,代囚犯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 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初一上学期语文试卷(人教版)和答案现在要用于复习,一定要有附答
2006学年七年级上语文竞赛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青冥(míng) 畅(chàng)谈 喑(ān)哑 骸(hái)骨 B、连亘(gèn) 指令(lìng) 静谧(mì) 猛犸(mǎ) C、鸟喙(huì) 篡(cuàn)夺 孤(gū)舟 一霎(sà)间 D、预兆(zhào) 裹(guǒ)藏 高垣(huán) 蜃(shèn)楼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B、月球离地球有38万公里,真是可往而不可及。 C、诚实,从本质上说,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应事物。
D、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事前露出来的迹象) B、让我们远离喧嚣(声音杂乱、不清净)去倾听,去沉思吧! C、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大声地呼叫)踢蹬。
D、肉体早已腐朽化为乌有(虚幻,不存在)。 4、下列成语运用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妈妈很早就去世了,她和爸爸相依为命。
B、每天来灵隐寺烧香拜佛的人连绵不断,很是兴旺。 C、东北大豆产量高,品质好,在世界上举世闻名。
D、舞台上小朋友们表演得神气活现,受到观众们的热烈称赞。 5、依照下面例句写句,把“家”字嵌入其中(3分) 蓝天是白云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本校决定针对抄袭作业的恶习进行一次声讨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标语。
(3分) 7、名句连句(3分)(任选三句) ①三人行,________。 《论语》 ②________,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王湾 ③曲径通幽处,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健 ④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8、请写出五个由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 (3分) 9、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联接起来。
(4分) A、两袖清风存正气. E、琴棋书画自陶情 B、竹菊梅兰可养性 F、莫愁两鬓霜雪寒 C、且喜满园桃李艳 G、雪压难摧涧底松 D、风吹不动天边月 H、一间陋室遗书香 二、阅读理解(28分) 阅读下列文章(文段),然后按要求答题: (一)(12分)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0、、“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3分) ________ 11、第一段中加点的“不幸”可以换成“有幸”吗?为什么?(3分)________ 12、小兄弟记不起这件事,可“我”为什么“心只得沉重着”?(3分)________ 13、对于学生上网玩游戏,说法也是不一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3分)________ (二)美丽如初(16分)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
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
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
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
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
4.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试卷
一、文学常识:《童趣》《论语》《山市》《世说新语》《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的作者字号、朝代、作品、评价。
二、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1、果大亡其财( ) 驱之别院( ) 而内自省也( ) 父子相保( ) 差可拟( ) 松柏之后调也( ) 2、项为之强( ) 徐喷以烟( ) 怡然称快( ) 果如鹤唳( )吾日三省吾身( )人不知而不愠( ) 诲女知之乎(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 恒不一见( ) 始悟为山市( )士不可以不弘毅( ) 连亘六七里( ) 或凭或立( )人烟市肆( )( ) 下车引之( )差可拟( ) 不筑( )倏忽如拳如豆 ( ) 3、无何、未几、既而、逾时、俄而 ( ) 4、三省吾身( ) 三人行( ) 5、余忆童稚时( ) 吾日三省( ) 诲女(汝)知之乎(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 尊君在不( ) 三、特殊字词 1、通假字: 诲女知之乎 通 意思是 项为之强 通 意思是 ;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是知也 通 意思是 ;一切无有 通 意思是 裁如星点 通 意思是 ;尊君在不 通 意思是 2、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古义: 今义: ;必将有盗 古义: 今义: 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居十日 古义: 今义: 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去后乃至 古义: 今义: 死者十九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3、一词多气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必将有盗( ) ①层层指数( ) ②父子相保 ( ) ②其马将胡( ) ②鞭之数十( ) ①或千或百 ( ) ①居然城郭( ) ①大亡其财( ) ②或凭或立 ( ) ②居十日 ( ) ②亡而入胡( )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去后乃至( ) ①有善术者( ) ②其恕乎 ( ) ②家祭勿忘告乃翁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可终生行之者乎(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②有善术者(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 ①公欣然曰( ) ①见藐小之物( )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然数年恒不见( ) ②人皆吊之 ( ) ②独以跛之故( )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 ③松柏之后凋也( ) ③温故而知新( ) ①独以跛之故( ) ①以丛草为林( )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徐喷以烟( ) ②项为之强( ) ⑤而二虫尽为所吞( ③以虫蚁为兽( ) ③开始悟为山市 4、词的活用 天雨墙坏 鞭数十 智子疑邻 四、请补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 神定,( )捉蛤蟆,鞭( )数十,驱之( )别院。 一日,( )见二虫斗( )草间。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 )楼上。 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五、注意文言翻译时语序的调整: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六、断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挑水、背水),常一人居外。 及 其 家 穿(凿)井 告 人 曰 吾 穿 井 得 一人 有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人道(说、讲)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试卷
一、文学常识:《童趣》《论语》《山市》《世说新语》《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的作者字号、朝代、作品、评价。
二、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1、果大亡其财( ) 驱之别院( ) 而内自省也( ) 父子相保( ) 差可拟( ) 松柏之后调也( ) 2、项为之强( ) 徐喷以烟( ) 怡然称快( ) 果如鹤唳( )吾日三省吾身( )人不知而不愠( ) 诲女知之乎(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 恒不一见( ) 始悟为山市( )士不可以不弘毅( ) 连亘六七里( ) 或凭或立( )人烟市肆( )( ) 下车引之( )差可拟( ) 不筑( )倏忽如拳如豆 ( ) 3、无何、未几、既而、逾时、俄而 ( ) 4、三省吾身( ) 三人行( ) 5、余忆童稚时( ) 吾日三省( ) 诲女(汝)知之乎(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 尊君在不( ) 三、特殊字词 1、通假字: 诲女知之乎 通 意思是 项为之强 通 意思是 ;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是知也 通 意思是 ;一切无有 通 意思是 裁如星点 通 意思是 ;尊君在不 通 意思是 2、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古义: 今义: ;必将有盗 古义: 今义: 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居十日 古义: 今义: 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去后乃至 古义: 今义: 死者十九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3、一词多气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必将有盗( ) ①层层指数( ) ②父子相保 ( ) ②其马将胡( ) ②鞭之数十( ) ①或千或百 ( ) ①居然城郭( ) ①大亡其财( ) ②或凭或立 ( ) ②居十日 ( ) ②亡而入胡( )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去后乃至( ) ①有善术者( ) ②其恕乎 ( ) ②家祭勿忘告乃翁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可终生行之者乎(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②有善术者(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 ①公欣然曰( ) ①见藐小之物( )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然数年恒不见( ) ②人皆吊之 ( ) ②独以跛之故( )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 ③松柏之后凋也( ) ③温故而知新( ) ①独以跛之故( ) ①以丛草为林( )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徐喷以烟( ) ②项为之强( ) ⑤而二虫尽为所吞( ③以虫蚁为兽( ) ③开始悟为山市 4、词的活用 天雨墙坏 鞭数十 智子疑邻 四、请补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 神定,( )捉蛤蟆,鞭( )数十,驱之( )别院。 一日,( )见二虫斗( )草间。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 )楼上。 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五、注意文言翻译时语序的调整: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六、断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挑水、背水),常一人居外。 及 其 家 穿(凿)井 告 人 曰 吾 穿 井 得 一人 有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人道(说、讲)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初一语文文言文试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 当涂:当道,当权。 见:了解 即:到了……的时候
乃:于是就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你离别了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多读书,开卷有益。(2)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