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宗裔审案文言文答案(北梦琐言之许宗裔审案原文及翻译急用,谢谢)
1.北梦琐言之许宗裔审案原文及翻译急用,谢谢
北梦琐言原文及翻译 北梦琐言)(半野园)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译文] 少傅(官名)白居易,他的文章在当时位居第一,却没有晋升重要官职。
在这之前,唐文宗大和年间刘禹锡担任太子宾客时(宾客,官名,唐始置,全称为太子宾客,为太子官属中之最高级,官阶正三品,仅备高级官员之升转,无实职),太尉李德裕与刘禹锡一同在分司(唐宋之制,中央职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职务者,称为分司。 但除御史之分司者有实职外,其他分司者,多仅以优待退闲之官,并不在职)东都(洛阳)。
刘禹锡拜访李德裕说:“近来是否看过白居易的文集?”李德裕说:“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今天因为你我看看他的文章。”等到取白居易的文章来看,白的文章装满了他的书箱,却被灰尘覆盖。
打开白居易的文章后却又卷起来,对刘禹锡说:“我对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文章精绝,又何必要看呢!但我担心改变对他的看法,所以不想读了。”他就这样被官员们压制。
衣冠(借指士大夫,官绅)之士,全妒忌他,都说:“他有学士的才能,没有担任宰臣的本领。 ”有见识的人从他们的答对中可以看出如何对筹划国家大事的官员的任用,白居易被官员排挤,同汉朝以文著名的贾谊类似,不被卿相知遇,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
2.翻译《许宗裔审案》
原文: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拔,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 “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土,并皆总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译文:
少傅(官名)白居易,他的文章在当时位居第一,却没有晋升重要官职。在这之前,唐文宗大和年间刘禹锡担任太子宾客时(宾客,官名,唐始置,全称为太子宾客,为太子官属中之最高级,官阶正三品,仅备高级官员之升转,无实职),太尉李德裕与刘禹锡一同在分司(唐宋之制,中央职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职务者,称为分司。但除御史之分司者有实职外,其他分司者,多仅以优待退闲之官,并不在职)东都(洛阳)。刘禹锡拜访李德裕说:“近来是否看过白居易的文集?”李德裕说:“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今天因为你我看看他的文章。”等到取白居易的文章来看,白的文章装满了他的书箱,却被灰尘覆盖。打开白居易的文章后却又卷起来,对刘禹锡说:“我对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文章精绝,又何必要看呢!但我担心改变对他的看法,所以不想读了。”他就这样被官员们压制。衣冠(借指士大夫,官绅)之士,全妒忌他,都说:“他有学士的才能,没有担任宰臣的本领。”有见识的人从他们的答对中可以看出如何对筹划国家大事的官员的任用,白居易被官员排挤,同汉朝以文著名的贾谊类似,不被卿相知遇,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
3.许宗裔审案的文言文翻译
少傅(官名)白居易,他的文章在当时位居第一,却没有晋升重要官职。
在这之前,唐文宗大和年间刘禹锡担任太子宾客时(宾客,官名,唐始置,全称为太子宾客,为太子官属中之最高级,官阶正三品,仅备高级官员之升转,无实职),太尉李德裕与刘禹锡一同在分司(唐宋之制,中央职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职务者,称为分司。但除御史之分司者有实职外,其他分司者,多仅以优待退闲之官,并不在职)东都(洛阳)。
刘禹锡拜访李德裕说:“近来是否看过白居易的文集?”李德裕说:“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今天因为你我看看他的文章。”等到取白居易的文章来看,白的文章装满了他的书箱,却被灰尘覆盖。
打开白居易的文章后却又卷起来,对刘禹锡说:“我对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文章精绝,又何必要看呢!但我担心改变对他的看法,所以不想读了。”他就这样被官员们压制。
衣冠(借指士大夫,官绅)之士,全妒忌他,都说:“他有学士的才能,没有担任宰臣的本领。”有见识的人从他们的答对中可以看出如何对筹划国家大事的官员的任用,白居易被官员排挤,同汉朝以文著名的贾谊类似,不被卿相知遇,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
4.李祟审案文言文答案
延昌初年,李崇加授侍中、车骑将军、都督江西诸军事。
在此以前寿春县人苟泰有个儿子三岁,遭遇贼寇丢失,几年不知在哪里,后来发现在同县人趟奉伯家中。苟泰把情况上告,各说是自己的儿子,都有邻居证明,郡县官不能判案。
李崇命令二位父亲和儿子各在不同的地方,禁闭了几十天,然后告诉他们说:“你的孩子患病,刚才已经突然死亡,可以出去处理后事。”苟泰听说后就号啕大哭,十分悲伤,奉伯仅叹息而已,全无一点悲痛的意思。
李崇察觉而知情,就把孩子还给苟泰,诘问奉伯欺诈的情状。奉伯招供,说先死了一个儿子,所以冒认苟泰的儿子。
5.李崇断案 翻译
一、译文
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遇到贼,孩子丢失了,几年都不知他在哪里。后来在同县的赵奉伯家里出现,苟泰递诉状告到官府。他们两个人都说那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而且都有邻居作证,郡县的官员不能判夺这件案子。
李崇说:“这个很容易就知道真相了。”他将两个父亲和儿子分别安置,让他们独处几十天,然后让人告诉那两个父亲说:“您的儿子生病,已经突然死了。现在接到命令,您的行动禁止解除了,回去准备丧事吧。”
苟泰听到后嚎啕大哭,悲伤的不能自已。奉伯只是嗟叹就完了,并没有特别哀伤的样子。李崇了解了实情,就把儿子还给苟泰,指责奉伯欺诈。
二、原文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李)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
禁经数旬,然后遣人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
三、出处
《太平御览》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作品赏析
该书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以前的文献﹑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传。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看不到原书﹐还可以从这部书里寻找断篇残简。
由于《御览》所据为宋代以前古本﹐故对现存先秦﹑汉﹑唐经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脱漏错讹。作为循部依类检索古代资料的宝库﹐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编纂方面﹐该书体例时有失当﹐类目亦有重复﹐引用书名往往错乱﹐是其不足之处。
三、作者简介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
后汉时期,李昉登进士第。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初年,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终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年七十二。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李昉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崇断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御览
6.白居易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译文
原文: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拔,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 “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土,并皆总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译文:少傅白居易,文章居当时之首,却没有晋升到重要的职位。
在此以前,刘禹锡在大和年间担任太子宾客职务时,与李德裕太尉同时分管东都。一日,刘禹锡拜见李德裕说:“近来曾得到白居易的文集否?”李德裕说:“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了,但没有读过,今天因为您的提及而看看。”
等到他去取看时,发现白居易的文章已经装满了书箱,埋没于灰尘之中。他打开后又接着合起来,对刘禹锡说:“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他的文章精妙绝伦,为什么要再看呢。只怕扰乱了我的心,这就是我不愿意看他文章的原因。”
白居易竟然被抑制到这种地步。做官的人,全都嫉妒他,都说:“有学者的才能,不表示有做大官的才能。”
了解白居易的人能从他的应对文章中发现他治理国家大事的才能,可是却被当时的官场所排斥,就像贾谊在汉文帝刘恒的年代,不被卿相所了解一样,对此,人们都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