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读书文言文(求苏洵读书文言文翻译)

1.求 苏洵读书 文言文翻译

我年少的时候不学习,到了25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跟从一些德行高尚的人游历。

年纪已经很大了,却又不能做到潜心学习,砥砺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看得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都超不过我,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

当时再回头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那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

苏洵读书文言文翻译,苏洵读书文言文注释,苏洵读书文言文启发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

1。

(3分)D2。(3分)C3。

(3分)A4。(6分)(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是”“以”“弛”各1分,句意1分,计4分)(2)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了。

(关键词:“老”“幼”“以及”,2分)1。试题分析:D项的“传”都作名词,传记。

A项,前“恶”作形容词,丑;后“恶”作动词,憎恶。B项,前“固”作形容词,长久,久远;后“固”是使动用法,使……坚固。

C项,前“善”相当于动宾短语,做好事;后“善”作形容词,好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项的“为”都作动词,做。A项的“之”,前者作代词,指代百姓;后者作动词,去,到。

B项的“而”,前者作连词,表修饰;后者作连词,表转折。D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用”;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个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以确定正误。

题中,A项错误在于,“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指代上文的“有乱之萌,无乱之形”这种情况;“以”作介词,相当于“因为”;“弛”即松弛,在这里是“放松警惕”之意。第(2)句中的“老”,第一个作动词,尊重之意,第二个作名词,老人之意;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之意,第二个“幼”作名词,小孩之意;“以及”是两个词,“以”作介词,相当于“把(这种尊重或爱)”,“及”作动词,施加、推广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的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

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约束他们,用法律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我用对待齐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忆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

文言文,读书

3.苏洵的文言文200字左右的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颜书四十韵》: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或云公尸解。

虽见杀,而实不死。〉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

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

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4.苏洵的文言文200字左右的

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颜书四十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苏洵读书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