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积的意思(积在的古文中的意思)
1.积在的古文中的意思
积 jī
〈动〉
(1) (形声。从禾,责声。从“禾”,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堆积谷物)
(2) 同本义
积,聚也。——《说文》。按,禾谷之聚曰积。
令野修道委积。——《周礼·大司徒》。注:“少曰委,多曰积。”
掌邦之委积。——《周礼·遗人》。疏:“三十里言委,五十里言积。”
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盐铁论·错币》
(3) 又如:积谷(存积米谷以备灾荒);积居(聚积;囤积);积仓(贮存谷物的粮仓)
(4) 累积;堆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能从山里兴起,即指积土成山能使气侯发生变化而兴风作雨。兴,起,产生。焉,于是,从这里。)——《荀子·劝学》
积水成渊。
积薪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转视积薪后。
大风扬积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积善成德。——《荀子·劝学》
能已积热。——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祖父积子孙弃者。——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又如:积石(堆聚的石头);积委(累聚,储存);积威(累积而成的威势);积重(财物的累聚、蓄积);积气(积聚的气)
(6) 蕴积,积蓄
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史记·平准书》
乃积乃仓。——《诗·大雅·公刘》
(7) 如:积中(蕴积于心中);积伐(蕴蓄才能并自我夸耀);积志(蓄志,夙愿)
(8) 滞留
天道运而无所积。——《庄子·无道》
(9) 又如:积污(积滞污秽);积塞(积滞堵塞);积抱(郁积的怀抱);积忿(忿恨郁积于心);积怒
(10) 累计
积于今。(算到现在。积,累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词性发生变化的:
积 jī
〈名〉
(1) 指贮积起来的钱物等
主国五积。——《周礼·司仪》
共其牢礼积膳之牛。——《周礼·牢人》
居则具一日之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刍米禾薪。”
完者,使守积。——《汉书·刑法志》
士卒死伤如积。——司马迁《报任安书》
畜积足恃。(积,动词用作名词,积蓄的东西。蓄同积。)——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积陈(蓄积陈粮);积滞(滞积的水流);积实(指谷粟财货等);积委(指积贮的财物);积苏(聚积的柴草)
(3) 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如:积痞(中医名词。指体腔内可以摸得到的硬块);这孩子有积了;奶积
(4) 乘积的简称,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量相乘所得出的数或量。如:求积
(5) 通“襀”。衣裙的褶子
襞积褰绉,纡徐委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美襞积以酷烈兮,允麈邈而难。——《文选·张衡·思玄赋》
(6) 通“绩”。功劳
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荀子·礼论》
考积幽穷。——《汉·北海相景君碑》
◎ 积
积 jī
〈形〉
(1) 长久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
(2) 又如:积日累岁(形容时间长久);积祖(祖祖辈辈;一贯);积世(累世,历代);积雨(久雨)
(3) 习惯的;积久渐成的
常俗生于积习。——汉· 蔡邕《述行赋》
(4) 又如:积窃(惯偷);积贼(惯偷);积悃(久积的诚挚之心);积赌(长期赌博;老赌客)
2.积滞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积滞”是一个复合词,积聚、滞留。本义指河流、水渠等,长时期没有得到疏浚,泥沙淤积,水流不畅。
“积滞”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有:
1、儿科病症名,指小儿消化道不通畅,脾胃功能减弱,食物积聚滞留腹中不消化,不下行。多见于医古文。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
2、用于形容政府机构、官吏办事效率低下,政令不通,造成问题不断积累。或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化解,民意阻塞,矛盾积累加剧。或指某方面的事务长期失去管控。如唐顺之 《廷试策》:“因选调积滞,设法疏通之,辄凭巡按考语,不复稽其实迹,録其罪状。”再如欧阳修 《论史馆日历状》:“至於事在目今,可以详於见闻者,又以追修积滞,不暇及之。”
3.积叶成书 文言文的 字词解释
用树叶“写”成的书 在我国文坛上流传着一个“积叶成书”的写作佳话,说的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事。
家住浙江黄岩的陶宗仪,进士落榜后,回乡边劳动边教书。 他常利用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坐在田埂边上看书。
看一阵书,他放下书本,捧着早已备好的笔砚,走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信手扯下数片树叶,在下面尽情地写着。原来他就地取材,以树叶当纸,记下阅读的心得体会和耳闻目睹的重要事情。
待到片片树叶上写满了字的时候,他把它们小心翼翼放在大树下晾着。 收工时,陶宗仪把带字的树叶带回家,将它们存贮在瓦罐中。
贮满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后的大树根下。 就这样,陶宗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写书,不断积累。
十几年间,竟然积满了数十瓦罐。到了晚年,他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分门别类,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
有人说,《南村辍耕录》是一片片树叶“写”成的。由此,“积叶成书”的写作佳话得以流传。
陶宗仪那勤学不辍的精神,也受到后人的赞扬。
4.积叶成书 文言文的 字词解释
用树叶“写”成的书 在我国文坛上流传着一个“积叶成书”的写作佳话,说的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事。
家住浙江黄岩的陶宗仪,进士落榜后,回乡边劳动边教书。 他常利用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坐在田埂边上看书。
看一阵书,他放下书本,捧着早已备好的笔砚,走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信手扯下数片树叶,在下面尽情地写着。原来他就地取材,以树叶当纸,记下阅读的心得体会和耳闻目睹的重要事情。
待到片片树叶上写满了字的时候,他把它们小心翼翼放在大树下晾着。 收工时,陶宗仪把带字的树叶带回家,将它们存贮在瓦罐中。
贮满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后的大树根下。 就这样,陶宗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写书,不断积累。
十几年间,竟然积满了数十瓦罐。到了晚年,他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分门别类,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
有人说,《南村辍耕录》是一片片树叶“写”成的。由此,“积叶成书”的写作佳话得以流传。
陶宗仪那勤学不辍的精神,也受到后人的赞扬。 注:田埂:田间的埂子,用来分界并蓄水。
耳闻目睹;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
5.文言文《积叶成书》的翻译
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
元至正八年三月,十九岁的他进京赴考,于是秉心耿正直、在试卷中议论政事而落榜,从此他放弃科举。同年八月,为避免所以乡兵混乱,进入赘松江费家,与妻子客居泗泾南村,后来开馆授课,课我就从事农业生产。
其中很多次委婉拒绝一些高官的举荐,坚持不愿意为官,一个心耕种和读书。当时的人称赞他“立身的清洁,始终不渝,真是天下节义之士”。
明朝初年期,朝廷下诏征召儒学之士,松江知府两次举荐,均被他自称有病坚决推辞,却仍然坚持教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6年),已经年近古稀的陶宗仪率领他的弟子们离开南京礼部赴考察,学生考中很多,朱元璋赐给他许多许多金银奖励,以表彰他治理学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