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师两篇文言文翻译(一字师文言文翻译)
1.一字师文言文翻译
【原文】:一字师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⑦膜拜⑧。自是⑨士林⑩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选自《五代史补》〕
【注释】:
①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②齐己:唐朝诗僧,本姓胡,名得生。
③谒焉:拜见他。谒,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焉:他,代郑谷。
④矍(jué)然:惊讶的样子
⑤兼:提起,整理。
⑥三衣:佛教僧尼的大衣、上衣、内衣三种法衣合称三衣,指衣服。
⑦叩地:头触地。
⑧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及其恭敬的行礼方式。
⑨自是:从此。
⑩士林:旧时称读书人叫学士;士林,即指众多读书人。
【译文】: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更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起三衣,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这以后,读书人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扩展资料
故事1
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ruò”字音。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李相奇怪地问他:“你经常读这书!”回答:“是的”。“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
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李相一听,说:“不对。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释。李相很惭愧,拜小吏为师,叫“一字师”。
故事2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
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2.求文言文《一字师》翻译
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ruò”字音。
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李相奇怪地问他:“你经常读这书!”回答:“是的”。
“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李相一听,说:“不对。
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
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释。李相很惭愧,拜小吏为师,叫“一字师”。
3.《一字师》古文翻译
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原文: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扩展资料
一字师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
《五代史补》,北宋陶岳著。五卷。采五代十国遗事,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成书。作者陶岳,字介立,一云字舜咨。宋永州祁阳人。岳曾为密州幕,又历端、宾等五州郡守,为官有清名。所著除《五代史补》,另有《荆湘近事》十卷、《货泉录》一卷。
4.一字师翻译
一字师读写 佳话传古今 古往今来,“一字之师”的珍闻颇多,本文撷取数则,以飨读者—— 1 唐代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十分好学,一有空闲就捧起《春秋》来读。
他经常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吹”字音。长期在他身边的一个侍从,老是听他把这个字读错,便很不满意,但对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说,只有憋在心里。
后来,侍从的不满情绪还是被李相觉察到了,李相就问这个侍从:“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满的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怕直说了于己不利。可不说又不行,正在这为难之际,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婉转地答道:“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
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
李相连忙站起来,把侍从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从为“一字之师”。 2 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
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
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此二者为有一字误读而经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为有一字运用欠妥而经他人改良者—— 3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
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4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
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
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
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5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著有《雁门集》。
有一次,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
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
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
恰犯诗家大忌。” 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
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
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谦虚好学的人,随处可得“一字师”。
这种事古代有,近现代也有。) 6 1957年1月,毛泽东让袁水拍约臧克家去他那里谈谈。
席间,谈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臧克家问毛泽东,“原驰腊象”的“腊”字应该怎么讲,并说现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泽东听了,谦虚而又有点疑问地征询他的意见:“你看应该怎么样?” 臧克家答道,“腊”字不好讲,改成“蜡”字就好了,“蜡象”与上面的“银蛇”正好相对。
毛泽东欣然接受:“那你就给我改过来吧。” 7 吴玉章在1942年曾写了一首《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的诗。
诗中用“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两句描述了当时的南泥湾的状况和历史。句中的“。
5.一字之师文言文翻译
翻译:
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
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原文: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扩展资料:
一字之师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关于一字之师的历史故事:
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份量,就到后台找“婵娟”商量。
郭老说:“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一字之师
6.文言文翻译<一字师>
成语 一字师 发音 YI ZI SHI 解释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
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示例 姐姐真是‘~’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 一字师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
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
(《五代史书》〕 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
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7.一字之师文言文翻译 急求 快呀
【文章】:一字师 郑谷①在袁州,齐已②因携所为诗往谒③焉。
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已矍然⑾,不觉兼④三衣⑤叩地膜拜⑥。自是⑦士林⑧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
(选自《五代史补》〕 【字词翻译】: 1、郑谷:唐朝诗人。 2、齐己:唐朝和尚,善诗。
3、谒: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4、兼:提起,撩起。
5、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指衣服。 6、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及其恭敬的行礼方式。
7、自是:从此。 8、士林:旧时称读书人叫学士。
士林,即指众多读书人。 9、谒焉:拜见他. 10、焉:代词,代他. 11、矍(jué)然:吃惊注视的样子,含有敬佩的意思。
【译文】:郑谷住在袁州,齐已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已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双手长跪而拜。
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已的一字之师。
8.一字师的翻译
成语 一字师编辑本段发音 YI ZI SHI编辑本段解释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
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编辑本段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编辑本段示例 姐姐真是‘~’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编辑本段近义词 一字之师编辑本段文章 一字师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
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
(《五代史书》〕编辑本段部分字词翻译 1、郑谷:唐朝诗人。2、齐己:唐朝和尚,善诗。
3、谒: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4、兼:提起,撩起。
5、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指衣服。6、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7.自是:从此。8、士林:旧时称读书人叫学士。
士林,即指众多读书人。编辑本段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
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9.求文言文《一字师》翻译
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在读《春秋》的时候,经常把叔孙婼的“婼”字读错了。一个长期在他身边伺候的侍从,听他把这个字读错,就皱了眉头。
李相就问这个侍从:”你读过这本书吗?“侍从回答:”是的。“
李相又问:“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会脸色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婉转地回答:“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这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
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连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而不是你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
李相连忙站起来,让他接受自己的礼遇,把他奉为“一字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