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且伐燕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小题2: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
小题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小题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小题1:试题分析:“且”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根据语境应译为“要,将要”。“敝”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使动用法“使……劳苦(贫困)”。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不肯相舍”,其中的“舍”是“放开”的意思。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个故事和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关键是能不能回想起来,并把字写正确。所以一定要注意看原文中的字形,如鹬、蚌、渔、利。对我们启示也很明确,即理智对待矛盾、冲突,避免两败俱伤,使他人坐收余利。
点评:平时要培养对各类知识的兴趣,如故事传说、名人名言、成语谚语、诗词名句、歌谣童谣等,要在学习、生活中多留意,并随手记录下来,这样,考试时遇到这类的题目就不会无答案可写了。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大意,总观全文,把人物苏代说服赵王的过程,说服赵王的方法,用简洁的语句总结出来即可。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不仅要从苏代说服技巧的角度思考,还要从赵王善于纳谏的角度回答原因。
点评: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揣摩原因并不难,关键是要答出说服中使用的方法所在,另外,考虑问题要全面,不可偏颇。
2.赵且伐燕,苏代为燕为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伐——讨伐 燕——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pù,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qián,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禽——音qín,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编辑本段作品评析
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今天我们的话语相对于古人,显得贫乏和苍白,只有不断地在语言的形象、生动、直白上多下点工夫,才能不愧为是他们的后代。[1]
3.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日不雨、渔者得而并禽之的意思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出自古诗《鹬蚌相争》,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
’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
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4.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5.赵且伐燕
准备
赵且伐燕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①其喙。鹬曰:‘今日不雨②,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①拑:同钳。
②雨:亦有版本作“涌”。指吐。
【译文】
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日不吐,明日不吐,就有死蚌。’河蚌也对鹬鸟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就有死鹬。’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毫不费力就把鹬鸟和河蚌都抓住了。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赵惠文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问题一:翻译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问题二:【惠王最后之所以停止‘伐燕’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从“鹬蚌相争“的故事中明确了燕赵斗争的害处和联合抗秦的策略意义。 问题三:现有一个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1.问题一:翻译 【故愿王熟计之也】: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 2. 问题二:
2问短理解,文中苏代讽谏赵惠王是,也用了( 比喻论证 )论证方法,用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的一个成语,即( 文言文中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接受了臣子的规劝 ) 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字( 好 )就是明证
刚才我第二题说错了,我现重新回答你全部问题 1.问题一:翻译 【故愿王熟计之也】: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 2. 问题二:
2问短理解,文中苏代讽谏赵惠王是,也用了( 比喻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用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的一个成语,即( 鹬蚌相争,渔瓮得利 ) 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字( 善 )就是明证。
3苏代讽谏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答: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