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景色文言文(求描写壮丽景色的文言文?多来几篇!)
1.求描写壮丽景色的文言文?多来几篇!
天目--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hè),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yōu gǔ xuán yán),庵宇皆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sì)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
数日晴霁(jì)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水经注:江水 --郦道元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叁峡之首也。 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 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此山汉和 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
今滩 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 崩滩”。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 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 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耳。
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叁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 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叁峡巫峡长,猿鸣叁 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
俗传 两郡督邮争界于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 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
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 五日,上水百日也。 ”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
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 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
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
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 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 既高,加以江 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 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 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叁峡,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 秀峰,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 千古矣。”
2.描写“夜景”的诗句有哪些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杜牧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白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郑元祜《寄金山普衲》)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袁枚《春日杂诗》)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刘方平《月夜》)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濮淙《闻梁蘧玉己寓京口》)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1]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