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考府文言文(李辚文言文节选翻译)

1.李辚文言文节选翻译

新五代史李鏻传【原文】李鏻,唐宗室子也。

其伯父阳事唐,咸通间为给事中。鏻少举进士,累不中,客河朔间,自称清海军掌书记,谒定州王处直,处直不为礼。

乃易其绿衣,更为绯衣,谒常山李弘规,弘规进之赵王王镕,镕留为从事。其后张文礼弑镕自立,遣鏻聘唐庄宗于太原。

鏻为人利口敢言,乃阴为庄宗画文礼可破之策。后文礼败,庄宗以鏻为支使。

庄宗即位,拜鏻宗正卿,以李琼为少卿。献祖、懿祖墓在赵州昭庆县,唐国初建,鏻、琼上言:“献祖宣皇帝建初陵,懿祖光皇帝启运陵,请置台令。”

县中无赖子自称宗子者百馀人,宗正无谱牒,莫能考按。有民诣寺自言世为丹阳竟陵台令,厚赂宗正吏,鏻、琼不复详考,遂补为令。

民即持绛幡招置部曲,侵夺民田百馀顷,以谓陵园需地。民诉于官,不能决,以闻。

庄宗下公卿博士,问故唐诸帝陵寝所在。公卿博士言:“丹阳在今润州,而竟陵非唐事。

鏻不学无知,不足以备九卿。”坐贬司农少卿,出为河中节度副使。

明宗即位,以鏻故人,召还,累迁户部尚书。鏻意颇希大用,尝谓冯道、赵凤曰:“唐家故事,宗室皆为宰相。

今天祚中兴,宜按旧典,鏻虽不才,尝事庄宗霸府,识今天子于籓邸,论才较业,何后众人?而久置班行,于诸君安乎?”道等恶其言。后杨溥谍者见鏻言事,鏻谓安重诲曰:“杨溥欲归国久矣,若朝廷遣使谕之,可以召也。”

重诲信之,以玉带与谍者使为信,久而无效,由是贬鏻兖州行军司马。鏻与废帝有旧,愍帝时,为兵部尚书,奉使湖南,闻废帝立,喜,以谓必用己为相。

还过荆南,谓高从诲曰:“士固有否泰,吾不为时用久矣。今新天子即位,我将用矣!”乃就从诲求宝货入献以为贺,从诲与马红装拂二、猓犭然皮一,因为鏻置酒,问其副使马承翰:“今朝廷之臣,孰有公辅之望?”承翰曰:“尚书崔居俭、左丞姚顗,其次太常卢文纪也。”

从诲笑顾左右,取进奏官报状示鏻,顗与文纪皆拜平章事矣。鏻惭失色。

还,遂献其皮、拂,废帝终不用。初,李愚自太常卿作相,而卢文纪代之,及文纪作相,鏻乃求为太常卿。

及拜命,中谢曰:“臣叨入相之资。”朝士传以为笑。

鏻事晋累迁太子太保。汉高祖即位,拜鏻司徒,居数月卒,年八十八,赠太傅。

【译文】李鏻,是李唐王朝宗室的后代子孙。他的伯父李阳在唐做官,唐懿宗咸通年间任给事中。

李鏻年轻时考进士,多次没考中,客居于河朔一带,(后来他)自称清海军掌书记,去拜见定州的王处直,王处直没礼待他。于是他换下绿色衣服,改穿大红色衣服,去拜见常山的李弘规,李弘规把他推荐给赵王王镕,王镕留下他担任从事。

后来张文礼杀掉王镕自立为王,派李鏻到太原拜访后唐庄宗。李鏻口齿伶俐敢于说话,于是暗中为后唐庄宗谋划可以攻破张文礼的计策。

后来张文礼被打败,唐庄宗任命李鏻为支使。后唐庄宗登位,授任李鏻为宗正府卿,任命李琼为宗正府少卿。

后唐献祖、懿祖的陵墓在赵州昭庆县,后唐刚建国,李鏻、李琼建议说:“唐献祖宣皇帝的建初陵、唐懿祖光皇帝的启运陵,请求设置台令。”县中无赖自称是宗室后代的有一百多人,宗正府没有世系谱谍,无法查核。

有一个人到宗正府中自称世代任丹阳竟陵台令,重金贿赂宗正府官吏,李鏻、李琼也不再认真审核,就补任他为台令。这人就拿着大红色旗帜招罗部下,侵夺一百多顷民田,说这是陵园墙内的土地,老百姓向官府告状,官府不能断决,就将此事上报。

后唐庄宗下诏交给公卿博士们讨论,询问过去唐各帝王陵墓在哪里。公卿博士们说:“丹阳在现在的润州,而竟陵与唐代帝王陵墓无关。

李鏻不学无术,不配备位九卿之中。”因此被贬为司农少卿,出任河中节度副使。

后唐明宗登位,因李鏻是老朋友,召他回朝,多次迁升官至户部尚书。李鏻心中很希望受到重用,曾对冯道、赵凤说:“唐家旧例,宗室的人都任宰相。

如今皇位中兴,应当遵循旧典,我李鏻虽然无能,但曾在唐庄宗的幕府任职,在藩邸认识当今的天子,论才能功业,有什么落在众人后面?而长久置身朝班行列,各位安心吗?”冯道等人讨厌他的言语。后来为杨溥打听消息的人拜见李鏻反映情况,李鏻就对安重诲说:“杨溥想回国很久了,如果朝廷派使臣晓谕他,可以召回他。”

安重诲相信了,把玉带交给通消息的人作为凭信,(但是)很久都没有结果,因此贬李鏻为兖州行军司马。李鏻和后唐废帝(也称后唐末帝)有旧交,后唐愍帝(在位不到1年)时任兵部尚书,奉命出使湖南,听说厚唐废帝李从珂登位,很高兴,认为必定任用自己做宰相。

返回时经过荆南,对高从诲说:“士人的道路本来就有顺有厄,我不被重用很久了。如今新天子登位,我将受到重用了!”于是向高从诲索求财宝进献祝贺,高从诲给他两支红色马尾拂尘、一张长尾猿皮,并且为李鏻设宴,问他的副使马承翰:“如今朝廷的臣子,谁有宰相的声望?”马承翰说:“(首先是)尚书崔居俭,左丞姚顗,其次是太常卢文纪。”

高从诲笑着环视手下人,取来进奏官的报状给李鏻看,姚顗和卢文纪都拜为平章事了。李鏻感到很羞惭,变了脸色。

回到京城,就献上那猿皮、拂尘,后唐废帝最终没有重用他。当初,李。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爱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C【小题4】(1)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

(2)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

B、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上下句大意可知,徇:示众。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连词,来/介词,用;B、副词,竟然/副词,于是;C助词,表主谓;D副词,一定/代词,他的。

所以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小题3】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本题需要注意的文言虚词“也”,人名常做句首的“章献”。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济、佐、以、寒微、衔之。状语后置句“起于寒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

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 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

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

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全部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沐浴,(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年度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

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

皇帝很高兴。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

天禧年间,李迪出任事中。周怀政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

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于是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贬到衡州。 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地步,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 ”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去县通过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一定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人凭着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允许,但却很是赞扬他的想法。

李迪是贤相。正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文言文,先考府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爱问

【答案】 【小题1】D【小题2】A【小题3】B【小题4】(1)(3分)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意译为“甘心过这种粗茶淡饭的日子”亦可),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何为”、“独……乎”各1分)(2)(3分)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

(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死直道”、“戚”各1分)(3)(4分)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穷”、定语后置句式、“振”各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没:同“殁”,死。

从上下文来看,下文中说,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可见“没”应是去世的意思,是“殁”的通假字。

全句意思是说,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信息的筛选,最好采用排除的办法。

也就是根据题干要求,把不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句子排除掉,从而确定答案。如④写其持家之才,不符合题目要求,这样就可排除CD两项答案;⑤写其读书识义,也不符合题目要求,这样就可排除包含此信息的选择项,也就是CD两项;⑥写其善良助人,这样可排除BD两选项了,就可得出答案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应为向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

原文中说得比较明白,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

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这一考点,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所以要先理解句子的大意。 然后要做到规范翻译,那就要注意句子的特点,主要是句子的句式和句中的关键词。

(1)句“何为”和“独……乎”都是固定句式,分别翻译成“为什么”“难道……吗”;(3)句“族姻之穷者”是定语后置句,释时应调整好语序,译成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另外,还要把握好句中的关键词语,如(2)句中的“死直道”,词类活用,是为动用法,译成为正道而死,戚,忧愁悲哀;(3)句中的“穷”,指陷入困境,“振”,同“赈”,救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

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 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

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 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

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

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 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

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

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 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

”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

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

4.先考是什么意思

先考

【拼音】[xiānkǎo]

【解释】《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后以“先考”称亡父。亦以“先考”称别人的亡父。

【出处】《礼记·曲礼下》

【示例】唐张九龄《追赠祭文》:“谨以醢脯庶羞之奠,敢昭告于先考先妣之灵。”;明马愈《马氏日抄·牌额》:“二卿为之弗安,问于先考府君。”;《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先考授以礼经。”

扩展资料:

近义词:先人、先行、先世、先王

先考的相关词: 先森、先后、先前、先声、先觉、先是、先人、先王、先令、先行

1、先人

【拼音】[xiānrén]

【解释】祖先;指已死的父亲。

2、先后

【拼音】[xiān hòu]

【解释】先和后:要办的事情很多,应该分个~缓急;前后相继:新出土的文物~在国内外多次展出。

5.《北京书·袁聿修传》文言文译文

北齐书!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他是北魏中书令袁翻的儿子,但过继给叔父袁跃为子。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守丧时的起居礼度,与成人相仿。九岁时,州里辟署他为主簿。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物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魏孝武帝大昌中,他初次任官为太保开府西阁祭酒。十八岁时,领本州中正。不久,兼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东魏孝静帝武定末,任太子中舍人。北齐文宣帝天保初,任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他任职数年,大有政绩,声誉颇佳,得到远近百姓的称赞。天保八年,兼太府少卿,不久,转任大司农少卿,又改任太常少卿。北齐孝昭帝皇建二年,他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命令

恢复前职,先后加冠军将军、辅国将军,调任吏部郎中。时间不长,迁任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大将军,领兼御史中丞。司徒录事参军卢恩道私自借贷库钱四十万,用来聘太原人王乂的女儿为妻,而王氏已先收下陆孔文的聘礼作为定婚礼物,袁聿修由于是司徒府的首要僚佐,又是国家负责司法的官员,知道此事而不加弹劾,受到免去御史中丞的处分。不久,迁任秘书监。

齐后主天统中,朝廷下诏命令袁聿修与赵郡王高睿等商议制定五礼。后出任信州刺史,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静,不言而治,自从长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中,御史都出来巡视诸州,梁、郑、变、豫等州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包括僧人在内的全州百姓,追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想要运送。当时正是盛暑,袁聿修恐怕百姓们过于劳累,往往为送行的人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感谢他们的情义,并

让他们回家。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他立碑,收敛嫌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不久,他被任为都官尚书,仍领本州中正。转任兼吏部尚书、仪同三司,不久,被正式任命为吏部尚书。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土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放回家,由于无人拜访,大门口都长上杂草,而袁聿修还以旧情,到赵彦深家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历任要职,虽然是由于自己的才干声望,但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袁聿修任吏部尚书后,自认为是由于自己的声望而得任此职的。起初,冯子琼以尚书仆射掌管官员选任的事务,他子女的婚嫁之事,接连不断,袁聿修曾加以嘲讽,说:“冯公经营婚事,日不暇给。”等到袁聿修自己在吏部,也不能免于此,当时认为是由于所处的地势而决定的。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少有。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有旧交,每次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武成帝大宁初,袁聿修以大常少卿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去白纳为信。袁聿修退还白纟由不受,与邢邵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象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邵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弟昔日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了。”到袁聿修在吏部,正赶上国政衰败,道德沦丧,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立刻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袁聿修虽然自己仍严守清白,但还是不能摆脱请谒的烦劳。

北齐灭亡后,他入仕北周,任仪同大将军、吏部下大夫。周静帝大象末,为东京司宗中大夫。隋文帝开皇初,加上仪同,迁任东京都官尚书。东京废,又入朝任都官尚书。开皇二年,出任熊州刺史,不久即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他儿子袁知礼,北齐后主武平末官至仪同开府参军事。隋文帝开皇中,袁知礼为侍御史,历任尚书民部、考功侍郎。隋杨帝大业初,他死于太子中舍人任上。

先考府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