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言文被关令尹喜(关尹子是个怎样的人)
1.关尹子是个怎样的人
关尹子教射 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子,去请教关尹子。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子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还不行。”
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是怎样射中靶子的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可以了。
你要牢牢记住,千万别忘记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
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道家著作。
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关尹子教射选自《列子•说符》,原文结尾处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人教版教参- 关尹子教射 一、教材说明 本课讲的是关尹子教列子学射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真正弄懂并遵循其中的道理。 课文内容按时间先后,可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讲,列子学射箭,偶然射中了靶子,就去请教老师关尹子,问是否学得差不多了。关尹子问他,是否知道为什么射中的道理,列子不能回答,关尹子告诉他,不知道为什么射中,还不算学会射箭。
列子就回家继续学习。后一部分讲,列子刻苦练习了三年,再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又问他,是否知道了为什么射中靶子的,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告诉他,知道了为什么射中的,才算学好了射箭,要记住射中的道理,不能违背它。
本课也是文言文。作为略读课文,目的是在学习两则文言寓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阅读文言文,提高学生自读自悟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中的道理。学习难点是借助课后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学习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凭借自己已有的基础读通课文,不要过早翻看译文。教学过程可参考“阅读提示”的安排。
第一步,学生独立对照注释,一句一句地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再对照译文看看自己哪些地方的理解是正确的,哪些地方不正确。第二步,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第三步,参照译文,练习讲一讲课文内容。第四步,交流从关尹子教射这件事中悟出的道理。
2.独立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导入新课后,就应放手让学生尝试去读,教师要提示具体方法:读一句,看一看这一句中有关字、词的注释,并把字词的意思放在句子里,想一想这句话讲了什么,试着说一说。
3.学生在与译文对照句子意思时,一定会发现译文比自己理解的意思多了一些词语或句子,因而可能会产生疑惑。这一点教师得向学生作些解释。
课文后给出的译文是意译,即根据文言文整体意思,用现代汉语对文章内容进行的表述。它不是课文一词一句的古今对译。
如课文前一部分,如果一词一句地对译,会是这样的: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子,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靶子吗?”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能算学会射箭。”列子告辞回去学习射箭。
把这段话与课文后的译文对照读一读,就会发现对译的语句欠连贯,甚至有的地方没说清楚。译文比较注重用现代语言对古文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
所以,加上一些译者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可以使译文更通顺、更连贯。 教小学生学古文,应该从理解感悟的角度,指导学生用意译的方法说句子的意思。
因此,在学生把自己对句子的理解与译文对照发现多出词句时,要告诉学生,这是译者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为了表达得更准确、更清楚加进去的。同学们在说句子意思时,也可以学习这样做。
4.引导学生交流“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应在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谈感悟时应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学生的感悟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必须下苦功夫,弄清楚其中的道理;(2)从故事中,还可以感受到,关尹子教射箭非常认真,对列子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列子学射箭必须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3)列子作为学生,非常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同时学习十分刻苦用功,这是他学好射箭的根本原因。这几点学生不一定都悟到,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
5.要加强朗读的指导。以下朗读停顿和重音的处理可供参考。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2.老子的出关?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
老子的出关之谜2007-01-26 00:17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
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
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
3.关尹子教射中人物的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关尹子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刘向谓:“喜著书凡九篇,名关尹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亦即后世所谓之文始真经也。
其著是书,当在老子《道德经》后,而道亦近似,故《庄子·天下》叙古之道术以老子与关尹子并述。其大要在贵本重神,澹然无为,清静自守,独任虚无,随物因应。
希望采纳!!!。
4.把下面的古文翻译下,要正确
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已朽也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能飞,鱼吾知能游,兽吾知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村的人。专职守护周朝的典藏史籍。
孔子去周朝地域,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说:“你说的那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经朽腐成尘埃了。唯独它们的言论还流传在世。君子遇到好的时世就放开手脚大干一番,遇不上好的时世就隐匿避世如飞蓬般行踪不定。我听说,好的商人会把他的宝贵东西藏起来,好象没有这东西一样,君子有高尚的品格,外貌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去除你的骄傲和过多的欲望,踌躇满志的神色和奢望吧,那都是一些对你没有好处的东西。我所能够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孔子回去了,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能飞,我知道鱼能游,我知道野兽能跑。对于呢些跑的可以用网来捕捉,水里游的可以用吊钩来捕捉,天上飞的可以用弓弩。对于龙,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利用劲风、云雾飞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好像是不可捉摸的龙啊。”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也,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译文:老子研习道德,他的学说将隐藏自己的行踪和不追求个人名声作为根本。在周朝住久了,眼见周朝日渐衰弱,于是就离开周朝远去。到了函谷关,守关的行政长官很高兴。说:“先生即将去归隐,麻烦您写本书留给我吧。”听他这样说,老子写了分上下两篇的书,论述道德的含义,统共五千多字。然后出关而去,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译文: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留下十五篇著作,讲述道家哲学思想的使用方法,他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大概老子年纪有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是二百多岁,因为他修持自然之法儿的带长寿。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后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译文: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后,《史记》中记载周太史儋拜见秦献公时说:“秦和周朝开始的时候结合在一起,后来分开了,分开五百年后又重新结合,结合之后过七十年秦朝将有统一霸业的王者出世。”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的人说不是,真相却没有人知道。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仕于汉孝文师。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译文:老子是一位隐匿的君子,老子的儿子名叫宗,宗在魏国做大将,封地在段干。宗的儿子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在汉代孝文帝朝为官。而假的儿子名叫解,在胶西王(山东胶县西部)刘印那里做太傅(太子的老师),所以在齐地安了家。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译文:世间学老子道学的人,就贬低学习孔子的儒学,而学儒学的人也贬低学习老子的道学。理由是:志不同不能一起共事。真的是这样吗?老子李耳顺应自然,不强求有所作为,却让人们自然而然得到教化熏陶,政令清简,无为而治却可以令国人正直守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