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传记文言文阅读(《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苏廷评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操兵乘城 乘:登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慕:贪恋D.所以劝导成就者 成就:成全,造就6.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 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
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
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3分)(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4分)参考答案:5.(3分)D(成材,成器)6.(3分)C(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7.(3分)A(“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8.(1) (3分)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径与欢笑造极,省主语,1分;输发府藏(fǔ zàng,肺腑),1分。(2) (3分)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3) (4分)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非独……亦……”,1分;僻远自放,1分;过,1分。 如将“公之无传”译为“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亦可。
参考译文: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
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 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
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
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
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
1。
(3分)D2。(3分)C3。
(3分)A4。(6分)(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是”“以”“弛”各1分,句意1分,计4分)(2)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了。
(关键词:“老”“幼”“以及”,2分)1。试题分析:D项的“传”都作名词,传记。
A项,前“恶”作形容词,丑;后“恶”作动词,憎恶。B项,前“固”作形容词,长久,久远;后“固”是使动用法,使……坚固。
C项,前“善”相当于动宾短语,做好事;后“善”作形容词,好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项的“为”都作动词,做。A项的“之”,前者作代词,指代百姓;后者作动词,去,到。
B项的“而”,前者作连词,表修饰;后者作连词,表转折。D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用”;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个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以确定正误。
题中,A项错误在于,“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指代上文的“有乱之萌,无乱之形”这种情况;“以”作介词,相当于“因为”;“弛”即松弛,在这里是“放松警惕”之意。第(2)句中的“老”,第一个作动词,尊重之意,第二个作名词,老人之意;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之意,第二个“幼”作名词,小孩之意;“以及”是两个词,“以”作介词,相当于“把(这种尊重或爱)”,“及”作动词,施加、推广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的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
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约束他们,用法律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我用对待齐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忆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心术(苏洵
【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C【小题4】A【小题5】(1)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
(评分:上,虽,句意各一分。)(2)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用这来养精蓄锐。
(评分,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优游:使动,闲暇自得的样子。
所以:用来)(3)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评分:角,句式,句意各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尝:试探。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能以兵尝敌”从结构上看译为“曾经”和后面的“敌人”不能搭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D“而”不译,连词,表顺承;A“以”用,介词/“以”修饰,副词(应为连词);B“则”就,假设关系/“则”就,并列关系;C“之”不译,结构助词/“之”往、到,动词。 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 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
所谓“无所顾”,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所谓“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 “凡将欲智而严(并列)凡士欲愚(陈述对象变化)智则不可测(并列)严则不可犯(结果)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句首语气词)夫安得不愚?”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
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凡——大凡,兵——用兵,上——崇尚,利——好处。
(2)犒——慰劳战士,优游——让他们悠闲自在,所以——用来。 (3)蔽——掩藏,置——搁置,强——强行,角——较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脸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现,也要眼睛不眨,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 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
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
一切战争的道理是:战前要积蓄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战争打响后要鼓足勇气,胜利后要保持斗志。 谨慎地做好警报工作,严密地做好侦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种者一心生产,用这样积蓄财力物力;给士兵丰厚的给养,使他们得到休息,用这来养精蓄锐;打了小胜仗不松劲,吃了小败仗更要加强锻炼,用这来提高士气;用人时不要一下子满足他的欲望,用这来保持其斗志。
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怀义愤,心中有欲望而总不满足。 义愤不能全部爆发就勇气十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继续追求。
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胜仗,这军队就用不得了。
凡是作将帅的,必须足智多谋而又威严;当士兵的,应当愚昧一点。 足智多谋就使人感到莫测高深,威严就使人感到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紧跟将帅而听从号令,这样,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将帅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
凡是军事行动,必须了解敌方的主帅,了解敌方的其他将领,然后可以进行冒险行动。 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刘禅的昏庸,那么百万大军就会束手被擒,邓艾本来就是觉得可以轻视他们才冒险行动的。
所以,古时候贤明的将帅,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人,又能以敌人来检验自己的军队,因此,可以决断自己军队的行止。 凡是担任主将的法则是:必须通晓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战形势后才可以打仗,知道节制后才可以指挥军事。
通晓事理则理不亏,了解作战形势则能。
4.苏洵《谏论》 译文
《谏论》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
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
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
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关键是因形势驱使他们罢了。
5.寻找苏洵《名二子说》全文及解释
苏洵 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就像各有分职,不可或zhidao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性作用。
装饰车子就是它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版完车也。」行文有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文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戒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这正是权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轼」。
辙无论功之福,也镇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於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6.苏洵 《谏论》 译文
《谏论》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
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
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
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关键是因形势驱使他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