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字少文言文(10)分作题(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甲)
1.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甲
小题1: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小题1: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小题1: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小题1:【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学生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体会二者在写法上的不同:正侧面描写的区别。小题1:从二者的写景特点来理解二者所表达的情感,表述合理即可。
2.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
7.(2分)xī ; suì 8.(2分) 大约 ; 睡觉、眠、卧 9. (4分)①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 想到(考虑)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2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朱 弁朱弁,字少章,徽州婺?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1)朱弁又给粘罕写信,(信中)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与”1分,“悉”1分,通顺1分)(2)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愿” 1分,“使”1分,“得”1分)(3)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受”1分,“易”1分,“辱”1分,通顺1分) 【答案解析】【小题1】我们【小题2】①是金人的要求;②是朱弁对谁去谁留的观点;④是朱弁对金人说的一般道理;⑥写的是众人深受感动【小题3】“抢先杀死他”一说,原文无据参考译文: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 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
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乱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到了云中,见了粘罕,请求和劝告的语言十分恳切。
粘罕不听,让他回客店,派士兵来看守他。 朱弁又给粘罕写信,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绍兴二年,金人忽然派遣宇文虚中来,说和议可行,应当派一人到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虚中想让朱弁与正使王伦商量决定谁去谁留。朱弁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哪里希望今天有机会先回去。
希望您这个正使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那么即使我将来尸骨暴露在外国,也永远感到像活着一样。 ”王伦将回去时,朱弁请求说:“古代的信使都有符节作为信物,现在没有符节,但是有官印在,官印也是信物呀。
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王伦解下来交给了王弁,王弁接受后藏在怀里,和它同睡同起。
金人逼王弁到刘豫那里当官,并且引诱他说:“这是你回国的第一步。 ”王弁说:“刘豫是国贼,我曾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又怎么能忍受面向北做他的大臣,我只有等着死而已。”
金人发怒,中断了食物供应来逼迫他。朱弁坚决地在驿站门口抗拒,忍受饥饿等待着死亡,坚决不屈服。
金人也被他感动了,像原来一样地礼待他。过了很久,又想调动他的官职,朱弁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者处在中间,话可让他听从的就让他听从,不可让他听从的就关押他,杀掉他,何必换他的官职?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并且写下文书转交耶律绍文等说:“:“您国封我官职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任的使者洪皓向他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
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 ”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
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4.求10篇 字数较少的 文言文 原文 翻译 字的解释
是不是要这样的内容,网上有啊.只是要自己整理一下. 片段文言文翻译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d~y,=-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译文】一般情况下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2、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U平公曰:“善哉!”P{fYY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Bj 【译文】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
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笑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沉下了脸,不高兴的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
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 3、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土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土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
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
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aa/Yv 【译文】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
动筒说:“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
5.急需短小的文言文10篇,要求有翻译,有题目,并且还有题目的答案
徐霞客首先是以旅行家的身份游览鲤湖景区的,对景区的观赏、记述、评价,无不打上旅游学的烙印。
《日记》以时为序,以路为纲,将旅途所见景点逐个叙述,绝不遗漏。从仙游道亭起,过通仙桥,经公馆、钟鼓楼、蓬莱石、仙灶仙臼仙樽仙井、雷轰漈、九仙祠、鲤湖、石鼓、元珠石、古梅洞、九仙阁、水晶宫、十洲三岛、瀑布漈、珠帘漈、观澜亭、天然座石及亭、玉箸漈、白龙谭、五星漈、飞凤漈、棋盘石漈、将军岩漈等,计达26处景点。
对于各景点的方位、路径及景观,也有详细记录,上下左右,前后西东,准确标示。如抵达景区后,“中道有亭,西来为仙游道,东即余所行。
南过通仙桥,越岭而下,为公馆,为钟鼓楼之蓬莱石,则雷轰漈在焉。”记九仙祠,“九仙祠即峙其西,前临鲤湖……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洞诸胜。
梅洞在祠侧……透而上,旧有九仙阁,阁前有水晶宫……当祠而隔湖下坠,则二漈至九漈之水也。”(黒体字为方位字)实为一幅形象、准确、实用的鲤湖景区全景图和导游图。
《日记》对鲤湖景观有概括性的归纳,并对其旅游资源价值作出公允评价。如“盖水乘峡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颓石,斜插为岩,横架为室,层迭成楼,屈曲成洞;悬则瀑,环则流,潴则泉;皆可坐可卧、可倚可濯,荫竹木而弄云烟。
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描述了景区石姿水影的多样性和可赏性。
如“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峡壁上覆下宽,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箸之水从旁霭沸谥。
两泉并悬……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际。潭水深泓澄碧,虽小于鲤湖,而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
唯此为最。”道出了九漈中的最佳景观。
如“若水之或悬或渟,或翼飞迭注,即匡庐三叠、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认为九鲤湖之水,有的悬空而下,有的聚成碧潭,有的悠然飞荡,有的重迭奔流,千恣百态,异彩纷纭,可谓瀑布大观园。
他通过比较,点出了九漈的瀑布的特色。从现存游记看,霞客一生探游过众多的瀑布景观,见于游记者达74处。
鲤湖九漈系其早期所见,其晚年西游所游的贵州黄果树瀑布和云南保山县玛瑙山瀑布,其高其大,气势均超过九漈。霞客并不认为鲤湖九漈是国中最佳者,只是高度评价其体态丰富多彩这个特色和优势,如同天下名瀑的匡庐三叠、雁荡龙湫之名瀑亦有其迷人的某种特长一样。
其思维是科学的,评价是公允的。对鲤湖九漈奇观,无须以“旅圣”霞客一语无限拔高,实非霞客之意,切忌误读。
对鲤湖九漈瀑布景观的评价,有霞客“微(无)体皆具”四字,足矣! 《日记》对游人探游要旨也有精到的论述。“出五漈,山势渐开……乱流其下,或为澄潭,或为倒峡。
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飞凤”、八漈之“棋盘石”、九漈之“将军岩”,皆次第得名矣。然一带云蒸霞蔚,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术求?”他认为九漈景观灿烂绚丽,源于山水,正是游趣之所在,游人不必刻迹求名,过份追求其名义。
此外,通过《日记》对浙江江郎山和福建九鲤湖、石竹山景区之景观、道路、馆舍、民谚(如“春游石竹,秋游鲤湖”)和祈梦习俗的记述,我们可以推测三景区尤其是兴化府鲤湖景区当年旅游活动的发展状况,这是研究九鲤湖乃至闽省、全国旅游事业珍贵资料。当然,也有助于对徐霞客这位旅游奇人及其在中国旅游史上的地位的研究。
笔者检阅历代有关九鲤湖景区的游记,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即徐霞客之后的历代名家游记,无不提及徐霞客其人其记。游前读其记,游间寻其踪,颇为推崇。
足见《日记》影响之广大、之深远。笔者认为,今之游家,敢追霞客其踪者,凤毛麟角;能盖其记者,欲求未见。
故崇霞客《日记》为“鲤湖经典,九漈绝唱”,岂为溢美过誉之乎! 一部地学百科 霞客之游,并非单纯观赏河山之壮丽秀美,他常常通过对山水景观的考察,探究其间奥秘,实际上已经带有现代野外地理考察性质,尤其是后期西南之行,对地理形势尤为专注。其九鲤湖之行虽是早年旅游活动,但对野外地理的考察已现端倪。
《日记》对鲤湖地区的山岭溪瀑、道路交通均有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描写,对自然气候、民俗风情等也有涉及,是研究古时鲤湖地区地理地质的珍贵资料。 《日记》对鲤湖地区的山川形势有详尽精确的描述,展示一幅形象而翔实的地区地貌图。
如由莒溪至鲤湖,沿途山岭“越上越高,杳无所极”;初以为其岭头为绝顶,不料山上复有高峰;沿山湾曲行,却见“平畴荡荡,正似武陵误入,不复知在万峰顶上。”这是对梯状地貌的描述;又如蓬莱石附近,“洞出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水漫流石面,匀如铺縠,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园穴,为穴、为臼、为樽、为井”“石濑平旷”“十洲三岛”,这是晶洞钾长花岗岩溶蚀地貌。
石是景区的主角。《日记》对不同形态的山崖峡石作了大量描绘。
有的壁立千仞,峡石如劈;有的危嶂屏列,峻壁环锁;有的上覆下宽,犹如瓮口;有的壁凑如门,欲合又开。更有以形命名的“石鼓”“元珠”“天然座”,以及奇形怪状的无名之石,他们“。
6.这个文言文题目是什么
这个文言文题目是:旧唐书·柳宗元传。
原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奭,是唐高宗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终于侍御史一职。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