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欲注文言文(世说新语·文学郑玄欲注《春秋传》的翻译)
1.世说新语·文学 郑玄欲注《春秋传》的翻译
'郑玄欲注《春秋传》 '出自《郑玄谦让无私》一文。
1、原文
《郑玄谦让无私》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2、翻译
(1)郑玄想为《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时,(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
(2)郑玄于是走到车边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于是服子慎写成了《春秋左氏传解意》。
扩展资料:
1、《郑玄谦让无私》塑造了郑玄无私奉献,与同类文人心心相犀,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的谦让君子形象。
2、谦让,是君子之道。君子之所以懂得谦让,是因为这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智慧。以退为进,以屈为伸,才是做人的大道理。常见小人斗气,锋芒尽露,睚眦必报,不可一世,最后害人不利己。
3、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因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谁能够脱离周围的事物而孤立地存在。但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正如《郑玄谦让无私》一文中,郑玄让稿,成人之美的高尚行为,是助人为乐、利人利众的仁义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玄谦让无私
2.郑玄成人之美的译文
(原文)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译)郑玄要注释《春秋左氏传》,还没完成,就在外出时和服子慎(服虔)在客店里相遇了。他们先前并不认识,服子慎在外面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很多见解和自己相同。郑玄就到车上和服子慎说:“我也早就想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刚才听了你的话,与我的想法很相似,现在就把我的注释全部给你。”于是就有了《服氏注》。
3.《后汉书·郑玄传》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翻译: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
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
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
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
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
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
但他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
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一宿逃去。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
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
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
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文章简介:《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
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
4.郑玄给《古文尚书》多于《今文尚书》的十六篇作过注吗
《隋书·经籍志》:“后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
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余绝无师说。”
由此可见,马融、郑玄所见的古文《尚书》也只有二十九篇,即与今文相一致的部分。另外曾有人(刘起釪《尚书学史》?)提到郑玄曾引过二十九篇以外的《尚书》,称《逸书》。
可能是因为数量太少,未能引起广泛的重视。 《隋书·经籍志》又说:“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代唯传郑义。
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余所存,无复师说。”
因此郑注《尚书》同梅孔《尚书》曾经并行于世,只是可能是由于孔家太受推尊了,梅孔《尚书》看起来又比较全,因此郑玄注本居然竞争不过伪孔传本,甚至后来连传本都没有留下来,使后人无从选择比较,这当然是一大憾事。
5.郑玄 诫子书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