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下学期文言文赏析(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与原文)
1.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与原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烟雾都散净了,天空和远山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茂密碧绿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冷冷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不住地啼。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当作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本性嗜酒,家里穷不能常喝。亲戚旧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酒叫他来喝。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不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安然自若。
经常写文章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忘记心中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把自己的志趣当作快乐。
(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或者是葛天氏的百姓吧? 23《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
2.求初二下册古诗词名句超长赏析要200字左右的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又暗喻美好之全。为了不让佳节的离愁来窒息人,诗人于是把揪心的寂寞寄托在愿望上。
愿望是美好而热烈的。但人真能长久吗?千里他乡的明月真能光辉灿烂吗?希望这样,但愿如此。
而真诚热烈的希望,往往是战胜不行,走向光明的第一个起点。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3.求八年级下册的古文原文,译文,注解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这样后来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通过外在显现出来,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注解:1 伯乐: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
2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低贱仆役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死。
4 一食:吃一顿。 5一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所以 8 于:在。 9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这里指马夫 10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11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12 以:把。 13一食:吃一顿。
食,吃。 14 或:有时 15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6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7 其:指千里马,代词。 18 是:这样,指示代词。
19 能:才能。 20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1 且:犹,尚且。 22 欲:想要。
23 等:等同,一样。 24 不可得:都做不到。
25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策之:鞭打马。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8 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30 道:正确的方法。
31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2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3 材:通“ 才 ”,才能。
34 鸣:马叫, 35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6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其(2):恐怕,表推测 41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2 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3 知:懂得。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汉白玉微刻《陋室铭》山不在乎多高,有了神仙,就会远近扬名。
水不在乎多深,有了蛟龙就会有灵气。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不过,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能使它名声远扬。
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青色。在这里与我谈笑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大儒,跟我往来的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
平时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潜心阅读佛经。既没有噪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然有君子住在里面,怎么会觉得有什么简陋呢?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
4.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解释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让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玩。
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
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因为他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词语解释: 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环:环绕。 2. 皆:全、都。
3. 林:树林。 4. 壑:山谷。
5. 尤:格外。 6. 蔚然:茂盛的样子。
7. 深秀:幽深秀丽。 8.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9. 行:走。 10.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回:回环,曲折环绕。 11.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形容亭子四角向上翘起。
12. 临:靠近。 13. 作:建造。
14.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5. 谓:命名(太守自谓也。)
;谓,是(太守谓谁?)。 16. 辄:总是。
17. 号:取别号。 18. 曰:称为。
19. 意:情趣。 20. 乎:相当于“于”,介词。
21. 得:领会。 22. 寓:寄托。
23. 若:像。 24. 夫:那。
(若夫:文言文里承接上文而引出里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
”、“像那。
”
) 25.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26.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霏:雾气。 27. 开:散开。
28. 云归:烟云聚拢。 29. 岩穴:山谷。
30. 暝:昏暗。 31. 晦:阴暗。
32. 朝:早晨。 33. 暮:傍晚。
34. 芳:香花。 35. 发:植物开花的样子。
36. 佳:美好的。 37. 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标准) 38. 繁:浓郁的。
39. 高:高爽。 40. 穷:穷尽。
. 41. 负:背着。 42.行:走路。
43. 休:休息。 44. 应:应答。
45. 伛偻提携:伛偻:驼背,这里指代老年人。 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46. 临:来到 47. 渔:捕鱼 48.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状语。 49. 为:制。
50. 洌:清澈。 51. 山肴:野味。
52. 野蔌:野菜。蔌,菜蔬。
53. 杂然:交错的样子。 54. 前:在前面。
55. 陈:摆开,摆放。 56. 酣:尽兴地喝酒。
57. 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58. 射: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进决胜负,叫做投壶。也有可能是猜谜,古时亦叫射覆。
59. 弈:下棋。 60.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61. 觥:酒杯。
62.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63. 苍颜:脸色苍老。
64.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形容醉态,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 65. 乎:相当于“于”。
66. 从:跟随。 67.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8. 翳:遮盖。 69. 鸣声上下:意思是到处是鸟叫声。
70. 上下:树的上部和下部。 71. 乐其乐:第一个乐,以。
为乐。第二个乐,感到快乐的事情。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72. 醉:喝醉 73. 乐:以……为乐(意动) 74. 述:记述。
75. 谓:为,是。 76.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
现在江西省吉安市。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起风时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
每次顶着风快步疾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有些。
5.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全文翻译加分析
《五柳先生传》翻译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特别喜欢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
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
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文章稍微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报定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
6.求 8年级下册的古诗句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 (亭亭玉立在山上的松树) 瑟瑟谷中风。 (瑟瑟呼叫的山谷中狂风) 风声一何盛, (越是风声狂怒凄惨) 松枝一何劲。
(松枝越是要挺立风中) 冰霜正惨凄, (冰霜正是严寒的季节) 终岁常端正。( 人的品行始终都要端正) 岂不罹凝寒 (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松柏本有性。
(要学习松柏的本性,有坚定的人格追求) 终南别业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
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
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无题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一样难舍难离.早春分别,就像东风力尽百花凋残一样.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殆尽,满腔热泪才会流干.早起对镜梳妆,惟恐如云双鬓改变颜色.夜晚吟诗,也会觉得月光比较寒冷.蓬莱仙境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啊,麻烦您为我探看道路.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一开始从林花着笔,但绝不只是写林花。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颜色,突然间竟自“谢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不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社会人事也莫不如此。
此所谓“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触类多通。”(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宇宙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由于人类的联想作用,许多事物可以类比,自然景物与社会人事可以相通。
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南唐之顷刻衰败,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亡国的悲伤。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
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杜甫《曲江》“风飘万点正愁人”,晏殊《破阵子》“荷花落尽红英”,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林花凋谢,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没有凄风苦雨的摧残,也不至于象这样“太匆匆”。
所以作者接着写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九字的长句,来说明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谢的原因。由对林花的惋惜感叹之情,转到对风雨的怨恨之情。
林花是美丽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风吹,风风雨雨,何能消受?《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和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十分相似。李后主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林花易谢是自然规律,而朝雨晚风也是自然规律。人无回天之力,既不能常护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这便是这个九字句中“无奈”二字的含义。
无力回天任风雨,自然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
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胭脂泪”三字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
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时花溅泪”的“泪”。
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雨泪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何者为雨,何者为泪,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入妙。
“相留醉”三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醉,非指酒醉,而是如痴如醉之意。
相留醉,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林花带雨如泪,对美好的人生留恋不忍离去,而人则泪流如雨,对花这样美好的事物难舍难分。
人与花如此之多情,但又不能永日相守,“流水落花春去也”,水流去也,花落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