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道人生圹记文言文阅读(王逸少风流才士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1.王逸少风流才士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注:《王逸少风流才士》选自《颜氏家训杂艺篇》颜氏家训杂艺篇 作者:颜之推 原文: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馀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

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

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胃清华,才学仇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

萧晚节所变,乃右军年少时法也。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颁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

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

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於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泊于齐末,秘书缮写,贤於往日多矣。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林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

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萧贲、刘孝先、刘灵,并文学已外,复佳此法。

玩阅古今,特可宝爱。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狠役。

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待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囊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

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孤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现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

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於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

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宴集,常縻荣赐。虽然,要轻禽,截狡兽,不愿汝辈为之。

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

定律历者,智学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江南此学殊少,唯范阳祖恒精之,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晚此术。

医方之事,取妙极难,不劝汝曾以自命也。微解药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皇甫谧、殷仲堪则其人也。

《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古来名士,多所爱好。

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大同以末,斯风顿尽。

然而此乐音音雅致,有深味哉!今世曲解,虽变于古,犹足以畅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戴安道犹遭之,况尔曹乎!译文:对於真书、草书等书法技艺,是要稍加留意的。江南俗谚说:“一尺书信,千里相见;一手好字,人的脸面。”

今人继承了东晋刘家以来的习俗,都在这书法上用功学习,因此从没有在匆忙中弄得狼狈不堪的。我小时候受到家庭影响,加上本身也很爱好书法,所见到的书法字帖很多,而且临帖摹写也颇下功夫,可就是不能达到很高的造诣,确实是由於缺少天分的原因。

然而这门技艺没必要学得太精深。否则就要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常被人家役使,更感到累赘。

魏代书法家韦仲将给儿孙留下“不要学书法”的训诫,是很有道理的。王羲之是位风流才子,潇洒不受约束的名人,所有的人都只知道他的书法,而其他方面特长反而都被掩盖了。

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撰写了《齐书》刻印成一部典籍,书中的文章弘扬大义,我自以为很值得一看,可是到头来却只是因抄写得精妙,靠书法使我出了名,也真是怪事。” 王褒出身高贵门第,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后来虽然到了北周,也依然得到礼遇。

因为擅长书法,他常为人书写,困顿於碑碣之间,辛苦於笔砚之役,他曾后悔说:“假如我不会书法,可能不至於像今天这样劳碌吧?”由此看来,千万不要以精通书法而自命不凡。话虽如此,地位低下的人,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提拔的事例很多。

所以说:道业不同的人,是不能互相谋划的。梁武帝秘阁珍藏的图书、字画散失以后,我见到了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真书、草书作品,家里也曾获得十卷。

看了这些作品,才知道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等人的字,无不是学王羲之的字体格局,可见王羲之的字应是书法的渊源。萧祭酒晚年时的字有所变化,改变的就是转向王羲之年轻时所写的隶书。

两晋、刘。

2.课外文言文阅读申甫传                   汪琬

1。

D2。B3。

A4。C5。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得分点:复、故、乞、师)(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

(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得分点:所以、关、盗、出入、非常)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其中,D项的“卒”应解释为“终究,最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可知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②属于兵源不佳,是客观原因;③写申甫传授的方法不适合,是主观原因;④写的是权贵之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⑤ 是写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不属于原因。

由以上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题中,“刘翁”和“故颍州大侠也”构成判断句,其主语和谓语间应断句。

“门下食客”和“数百人”构成主谓关系,它们之后都应断句。动词“好”的宾语“言兵”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在前,授予官职在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复”应译为“又”;“故”应译为“以前、原先”;“乞”是请求之意;“师”作“事”的状语,可译为“像对待来时一样”。第(2)句中的“所以”可译为“……的原因”;“关”即函谷关;“盗”即盗贼;“出入”是偏义复词,重在“入”;“非常”即意外事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行侠仗义,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

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

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

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收获。

他来到嵩山,又碰到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

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见许多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相信。

明愍帝即位,清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

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 ”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

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终究不能操练。 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

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 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

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

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

文言文,道人,阅读,生圹记

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答案】【小题1】(1)益处(2)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3)(既然)这样,那么(4)非,(如果)没有【小题2】(1)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小题3】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比【小题4】本题不设统一答案。

评分要点:人物、事迹、思想等。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加”是文下注解中的重点词语。

“已”在文言中最常用的意思就是“停止”。“然则”在文言文中是个复合词,“然”这样,“则”那么。

“微”一定注意不是少的意思,而是“没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乡”“得”‘以’等。“乡”是从前的意思,“得”是感激的意思,‘以’是因为的意思。

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本心”即本性,天良,即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第二个空是《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考查。

第三个空应整体感知文章,找到共同点,即第一段文字是“乡”和 “今”对比,第二段文字是“古仁人”与“二者”的对比,一个“异”字即可体会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手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文章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应深入体会。对于文言文,不能只背课文、注释、译文,要明白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平时多思考,考时才能应对自如。

【小题4】试题分析:“许多可歌泣的事迹”可以是符合孟子思想“舍生取义”的,如文天祥、岳飞、刘胡兰、董存瑞等,也可以是符合范仲淹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如海瑞、包拯、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等。总之,知道哪个人的事例就写哪个,不超过50字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平时积累的能力。点评:语文的知识是很宽泛的,语文的考查也是很灵活的。

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课本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主题,如生于忧患、舍生取义、忧国忧民等,我们要进行一定的课内外知识的综合积累。 这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做为一个合格公民应该了解的一些基本内容。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刘 基

【答案】【小题1】D【小题1】B【小题1】C【小题1】(1)所以山上的植物也受到影响,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而苦味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

(2)山离开人住的地方比较远,只有章溢先生乐于在山中游赏,他的随从大多因早晚来回奔波而感到艰难。 (3)在草木丛生的地方苟且保命也不可能,难道不是往昔的快乐变成了今天的痛苦吗?【答案解析】【小题1】温:温暖的被子(形容词用作名词)【小题1】B,介词,从。

A项,兼词,于此/代词;他。 C项,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D项,介词,因为/介词,用。【小题1】排除②(只讲“苦”),排除④(未涉及“苦”与“乐”)【小题1】(1)“中、乐、焉”各1分,句意1分(2)“去人、游、艰”各1分,句意1分(3)“偷、得、庸”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

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

匡山的四周陡峭的岩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外边高,中间低。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

大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也受到影响,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而苦味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 就这样,鲜支、黄蘖、苦楝、侧柏这些树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这些野草,地黄、游冬、葴、芑这些野菜,槠、栎、草斗的果实,楛竹的嫩笋,没有不是成丛地分布,罗列生长的。

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蜜的味道也是苦的,山里的方言称它黄杜,初尝时很苦以致难以下咽,过后就更觉得香甜,能够治疗淤积在体内的热毒,解除燥热心烦的病。 那里的槚茶也比普通的茶叶苦涩。

那里的水流都从石缝间冲刷而出,水源汩汩滔滔,水流湍急曲折,注入大峡谷。水中有很多有花纹的小鱼,形状像吹沙鱼一样,味道苦涩又有一点辣味,吃这种鱼可以醒酒。

山离开人住的地方比较远,只有章溢先生乐于在山中游赏,他的随从大多因早晚来回奔波而感到艰难,先生于是就选择那低洼的地方筑室定居。 带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除除脱落的笋壳来种植粟米和豆类,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

有时踏着木底鞋登上山崖,靠着大树放声长啸,有时向下走,靠近清凉的溪水。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击打石头随着唱。

没有谁懂得他的乐趣。章溢先生说:“乐与苦,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人们懂得快乐是快乐的,却不懂得痛苦也是快乐的,人们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能有多远呢!如今,那些吃膏粱的子弟,在华美的厅堂上安坐,口中没有品尝过野菜的味道,身子没有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一定要双层的被褥,吃饭一定要珍馐美食,出入一定要仆役相拥,这是常人所说的快乐;有朝一日好运到头福气停止,出现难以预料的困苦,却不懂得喝琼浆吃美味的肚肠,不可用它装满粗劣的饭食,铺着柔软的垫褥,盖着温暖的被子的身体,不可以穿草编衣服御寒,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不得伸展躯体,上窜下伏,在草木丛生的地方苟且保命也不可能,难道不是往昔的快乐变成了今天的痛苦吗?所以孟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人的痛苦,是我的快乐,而那些人快乐,是我的痛苦。

我听说井水因甘洌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我听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他的书斋取名叫“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5.求 阳曲傅先生事略全篇文言文翻译

这个真要好好看了……阳曲傅先生事略(清)全祖望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主也。

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或别署曰公之它[2],亦曰石道人,又宇啬庐。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3]。

先生六岁,啖黄精[4],不乐谷食,强之[5],乃复饭。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

顾任侠[6],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7],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8]。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9],孙振故奄党也[10]。

先生约其同学曾公良直等诣匦使[11],三上书论之[12],不得达,乃伏阙陈情[13]。时抚军吴公甡亦直袁[14],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

马文忠公世奇为作传[15],以为裴瑜、魏劭复出[16]。已而曹公任在兵科[17],贻之书曰:“谏宫当言天下第一等事,以不负故人之期。”

曹公瞿然[18],即疏劾首辅宜兴及骆锦衣养性[19],直声大震。先生少长晋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气,思以济世自见[20],而不屑为空言。

于是蔡忠襄公抚晋[21],时寇已亟[22],讲学于三立书院,亦及军政、军器之属。先生往听之,曰:“迂哉,蔡公之言,非可以起而行者也[23]。”

甲申[24],梦天帝赐之黄冠[25],乃衣朱衣[26],居上穴以养母。次年,袁公自九江羁于燕邸[27],以难中诗贻先生[28],曰:“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29],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30]。”

先生得书恸哭曰[31]:“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甲午[32],以连染遭刑戮[33],抗词不屈[34],绝粒九日[35],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之者,得免。

然先生深自咤恨[36],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37],而其仰视天、俯画地者并未尝一日止[38]。凡如是者二十年。

天下大定[39],自是始以黄冠自放[40],稍稍出土穴与客接。然间有问学者,则告之曰:“老夫学庄列者也[41],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

又雅不喜欧公以后之文[42],曰:“是所谓江南之文也[43]。”平定张际者[44],亦遗民也,以不谨得疾死。

先生抚其尸哭之曰:“今世之醇酒妇人以求必死者,有几人哉!鸣呼,张生!是与沙场之痛等也。”又自叹曰:“弯强跃骏之骨[45],而以占毕朽之[46],是则埋吾血千年而碧不可灭者矣[47]!”或强以宋诸儒之学问[48],则曰:“必不得已,否取同甫[49]。”

先生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50],无不精。兼工画。

尝自论其书曰:“弱冠学晋唐人楷法[51],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山墨迹[52],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53]。”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其觚棱难近[54];降与匪人游[55],不觉其日亲者。

松雪何尝不学右军[56];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57],心术坏而手随之也[58]。”于是复学颜太师[59]。

因语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

先生既绝世事,而家传故有禁方[60],乃资以自活。其子曰眉,字寿髦,能养志[61]。

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62],故名士,访先生。

既见,问曰:“郎君安往[63]?”先生答曰:“少需之[64],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65]!”吏部颇惊。

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66],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67],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

先生故喜苦酒,自称老蘖禅[68],眉乃自称曰小蘖禅。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69],暮宿逆旅[70],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71]。

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72]。故先生之家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73]。

尝批欧公《集古录》曰[74]:“吾今乃知此老真不读书也[75]。”戊午[76],天子有大科之命[77],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

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光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78],二孙侍。

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79],公卿毕至。

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80],诏免试,许放还山[81]。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82],恩赐以官。

益都密请以先生与杜征君紫峰[83],虽皆未豫试[84],然人望也[85]。于是亦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86]。

益都乃诣先生曰:“思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87]。”先生不可。

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88],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89],泪涔涔下[90]。

益都强掖之使谢[91],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

次日遽归,大学上以下,皆出城送之。先生叹曰:“自今以还,其脱然无累哉[92]!”既而又曰:“使后世或妄以刘因辈贤我[93],且死不瞑目矣。”

闻者咋舌[94]。及卒,以朱衣黄冠殓[95]。

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十二卷,眉之诗亦附焉。眉诗名《我诗集》,同邑人张君刻之宜兴。

先生尝走平定山中,为人视疾,失足堕崩崖,仆夫惊哭曰:“死矣!”先生旁皇四顾[96],见有风峪甚深[97],中通天光,一百二十六石柱林立,则高齐所书佛经也[98]。摩挲视之[99],终日而出,欣然忘食。

盖其嗜奇如此。惟顾亭林之称先生曰[100]:“萧然物外,自得天机[101]。

'予则以为是特先生晚年之踪迹[102],而尚非其真性所在。卓尔堪曰[103]:“青主盖时时怀翟义之志者[104]。”

可。

6.∨、文言文翻译.速度

原文: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

一夕,有盗墙而入。犬吠,僧觉。

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

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途径一酒肆,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

俄而犬跃如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

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译文:离杭州一百里的地方,有已座古老是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盗贼翻墙进入(寺庙)。

狗大叫不止,一名僧人发现了盗贼。盗贼将和尚砍倒在地,于是就带着货物逃走了。

几天后,有两个小和尚进入看见了尸首,非常惊讶。于是到官府告状,他的狗也去了。

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5、6个酒鬼在喝酒。狗停止不再前进,僧人责怪那只狗。

突然狗跳近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鬼不放。和尚怀疑他是盗贼,绑起来送到官府。

官吏审问后,果然就是他。原来狗也很聪明。

【 原文; 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

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针术,制病无不效。

有个叫凌云的人到北边的太山去游玩,在一座古庙前看(遇)见了一个病人,(他奄奄一息的)快断气了。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叹,一个道人看见了就说:“你是想把他救活吗?“凌云说:“这个人是被毒气侵入的体内,并非(要)死了,(等他体内的)毒散了他自己就会苏醒(好)过来。”

因此道人教会了凌云针术,从此之后凌云医治病人都没有不好的。 大意应该是这样的了,你自己再修改一些不足之处。

【 杨务廉甚有巧思, ,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持一碗,自能行乞。碗中投钱,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

市人竞观,余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 将作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

常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

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省日盈数千矣。

(出《朝野佥载》) 将作曾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叫杨务廉,特别能搞巧妙的发明设计。他曾经在沁州市雕刻一个木僧人,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布施。

等到木碗中的钱盛满了后,机关的键钮突然自己发动,这个木僧人就会自己说声:“布施!”全沁州市的人,都争抢着观赏这位木僧机器人。都想听听木僧人发声说话,于是争着往木碗里放钱。

一天下来,这位木僧机器人可以行乞到好几千文钱。 【 原文: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翻译: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

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微道人生圹记文言文阅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