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十篇初二文言文阅读)

1.十篇初二文言文阅读

15.将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①乔阳不闻,②邑人愧而归之。

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③欲与父母相允娱耳,④何以愧为!”⑤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译文]范乔同乡腊月除夕盗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①范乔佯装没有听见,②同乡惭愧地将盗砍的树归还给了。

范乔前去明白地告诉同乡:“您在节日拿点些,③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④为什么惭愧呢!”⑤他通情理善开导,都像这样。(每句1分) 北京市东城区2005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 1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1)封人(2)而乞食。②绮乌封人跪而食 之,甚敬。

③封人因窃谓仲曰:“④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 言,⑤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1)绮乌,地名。

(2)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 ① ② ③ ④ ⑤ 11.(5分)(每句1分) [译文]①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身边,向他乞讨食物。

②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跪着让他吃东西,样子十分恭敬。③守边境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④“假如侥幸(幸亏,或敬词,不译)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⑤我将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边境的官吏听了埋怨(责怪、怨恨)他。

11.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①共 同 也 言 有 德 者 皆 由 俭 来 也 ②夫 俭 则 寡 欲 君 子 寡 欲 则 不 役 于 物 可 以 直 道 而 行 ③小 人 寡 欲 则 能 谨 身 节 用 远 罪 丰 家 故 曰 俭 德 之 共 也 ④侈 则 多 欲 君 子 多 欲 则 贪 慕 富 贵 枉 道 速 祸 ⑤小 人 多 欲 则 多 求 妄 用 败 家 丧 身 是 以 居 官 必 贿 居 乡 必 盗 11.①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②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④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⑤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断句每句1分,建议实行减分制。

每句中断错一处扣去半分;其中“君子寡欲”、“小人寡欲”、“君子多欲”以及“小人多欲”四处之后可断可不断,若断,不减分) 15.翻译。(8分) ⑴将上面文言文阅读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⑵将下面短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答: 15、⑴如今一些有学问的人,没有谁不羡慕古代圣人、贤人的不朽,但一辈子竭尽全力从事文章的写作,都是很可悲的事。 ⑵孟子说:“耕种田地,减少税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

按时饮食,按礼节花费,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傍晚时去敲别人的门去借水和火,没有不给的。

因为相当的充足。圣人治理天下,就会让豆、米像水与火一样充足。

粮食像水火一样充足,百姓哪会有不仁的呢?”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夫然,则①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②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① ② 11.①古人把直径一尺的美玉看得很轻,却把很短的时间看得很重,惧怕时间匆匆而过(2分) ②于是就(只顾)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抛弃了名传千古的大事。(2分) 15.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

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翻译易懂

2.谁能给我20篇初二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一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三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四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译文〕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五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终于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情绪激昂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书巢记》)〔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文言文,课外阅读

3.初二课外文言文以及阅读

一)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

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6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⑷良因怪之 ⑸谷年十有五( ) ⑹是负义也( ) ⑺乃载祖归养(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 捐祖于野 货恶其弃于地也 C. 父以足受 汝何以收此凶具D. 直堕其履圯下 其一犬坐于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4分) 5.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3分) (二)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1]嵌[2]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3]悬[4]激注。

修木异竹,垂阴相荫[5]。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6]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7]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8],俾[9]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0]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1]攲:倾斜。[2]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

[3] 洄:水回漩而流。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

名,说出。状,描摹。

[4] 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5] 荫:遮蔽。

[6] 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 [7] 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

州,古时的行政区域。 [8] 芜秽:杂草积土。

[9] 俾:使。[10] :补助,增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 ②悉皆怪石( ) ③不可名状( ) ④修木异竹( ) ⑤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 ⑥乃疏凿芜秽( ) ⑦植松与桂( ) ⑧遂命之曰“右溪”( ) 2.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6分) ①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②文中如何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 4.本文尽管着墨不多,却抓住了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的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环境以“____________”为中心物象,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各具风格自成一趣。

文中写三者的典型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全文,你若进入“右溪游览会有怎样的感受? (三)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

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 (1)是非君子之道( ) (2)请损之 ( ) (3)以待来年然后已 ( ) (4)或告之曰( ) 2.翻译:(2分)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2分)(四)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

4.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晏子谏杀烛邹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②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2分)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是罪一也。

( )(2)翻译: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2分)我的翻译:(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写出一点即可)(2分)我的感悟:(二)越人溺鼠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①,恣鼠啮不顾。

鼠呼群类入焉,必饱食而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

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注释: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

一、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1、恣鼠啮不顾 2、鼠呼群类入焉,必饱食而反。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2、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三、1、你从越人的做法中获得了什么道理?2、你从老鼠的遭遇中获得了什么道理? 越人溺鼠 鼠好夜窃粟。

越人置粟于盎(àng一种口小腹大的容器),鼠恣啮,不顾,且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

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据《燕书》改写)翻译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

有个人把粮食装入腹大口小的容器里,老鼠便放肆的吃,并且呼唤其他同类一起来。等到月底,粮食已经不多了,主人十分担忧这件事。

有一个人告诉他一个办法,于是他就把容器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皮浮盖在水面上。这个晚上,老鼠又来了,它们高兴地进到容器里,没有意料到容器里有水,都淹死了。

寓意 这则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付一些类似于老鼠之类的动物,不要担心老鼠的为非作歹,关键要注意处理好细节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诱鼠,让其自以为是,令其自取灭亡。

道理 老鼠角度思考——告诉我们无限贪欲最终没有好下场的道理;越人角度思考——告诉我们聪明人总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手。老鼠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鼠的贪婪与愚蠢。

注释 鼠好夜窃栗,好:喜欢且呼群类入焉,焉:于之,在这里是夜,是:这栗且尽,且:将且呼群类入焉,且:而且乃以糠易栗,易:换不意咸溺死,咸:都不意咸溺死,意:意料鼠恣啮,恣:放肆 啮:吃是夜:这个夜晚顾:管反(必饫而后反):同“返”盎:腹大口小的坛子饫:吃饱次第:按次序逮:等到(三)醉人击虎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

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译文世上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

不是等他醒酒,而是在等他害怕。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部分字词注释 食:吃必:一定俟:等待以为:认为是,以为是击:打即:就逸:逃之:到则:原来气:气势启示再强大可怕的困难,只要我们无所畏惧,就一定能战胜它。一、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2、之山下月明处 3、杖击之二.给下列语段注上标点。(4分)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三、翻译句子: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四、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答案:一、1、放肆、肆恣 2、理睬 3、通假字,通“返”,返回。

二、1、越人于是用水替换粟,使糠浮盖在水面上。2、到了晚上,(老鼠)又招呼它那一群依次爬进(盆子),(结果)全部淹死了。

三、1、越人角度思考——告诉我们聪明人总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手。2、老鼠角度思考——告诉我们无限贪欲最终没有好下场的道理;翻译:老鼠喜欢夜间偷吃小米。

有个越国人把小米装入缸里,老鼠肆意地去吃。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缸里吃小米。

到了月底,粮食已经不多了,主人十分担心,有一个人告诉他一个方法后,他用一层浮在水上的糠皮代替了小米。到了夜晚,老鼠又来了,依旧呼唤同伙一个接着一个地跳进容器里,结果全部都被淹死了。

一、1、等待2、到,往3、用木杖二、略三、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胆气盖过了老虎。四、启示是:再强大可怕的困难,只要我们无所畏惧,就一定能战。

5.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自护其短( 北人食菱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个别字翻译

仕:官,做官

啖:吃

或:有人

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去:去掉

欲:想

寓意:这个故事是说一些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强辞夺理,结果更被人取笑和看不起。

6.求几篇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良狗捕鼠

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吕氏春秋·士容》

翻译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

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寓意: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7.谁能给我20篇初二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一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二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三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四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五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终于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情绪激昂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书巢记》) 〔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8.求几则适合初二的课外文言文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训练 〔使用建议:可借助正确选项及答案解说将选段看懂,然后多读几遍。

〕 一、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溢文正公。〔注:①宿:xiǔ,宵,夜。

②莽(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惟煮粟米二升 惟:只。B. 经宿遂凝 遂:就。

C. 暖而啖之 暖:暖和。D. 谥文正公 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二)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 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 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 (三)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常临鉴自奇 鉴:镜子。

B.屡举进士 举:推举,推荐。C.试官恶其姓 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 或:有的人。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 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 卒:终于。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四)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

B.过徐君;过:访,探望。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

D.口弗敢言;弗:不。E.系徐君冢树而去 冢:坟墓。

F.岂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违背。2.画线语句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使上国,末献”——出使上国,没有献出宝剑。

B.“尚谁与乎”——还给谁呢?(与,给;宾语“谁”前置。) C.“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许给了他。

(五)不责碎玉吏 宋,韩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献玉盏二只,表里无暇,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永为室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

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②饮,将用之,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玉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客曰:“凡物成毁有数。”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俄:一会儿。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动词,治罪。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A.“永为室玩”一一一长久地作为室中的玩物。( ) B.“覆以锦衣”——用华美彩色的饰布盖在桌上。

( ) C.“凡物成毁有数”——所有的东西形成、毁坏都有定数。( ) D.“何罪之有”——什么罪他有呢?( ) (六)抱璞自泣 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

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

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

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献玉。

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注:①璞(pú)玉,没有雕琢过的玉石②刖(yuè,断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恐见害;见:表被动译为“被”。B.三日三夜泣尽;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为什么。D.宝玉而题之以石;题:题名,命名。

E.贞士而名之以诳;诳:kuáng,欺骗。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装。

是:这,此。2.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以和为诈”——(王)认为卞和是(在)欺诈。

(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七)强项尽忠 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骖乘②。

宣候之,乃驻车叩马③,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

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赖(chì)“强项⑤令”,出。

(注:①苍头,奴仆。②骖乘(shè。

9.初二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 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 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 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 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 147 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 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 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 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 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 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 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 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 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 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 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适与客对弈, 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 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 “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 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 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 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 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 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 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 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 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 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 《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 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 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 32 枚 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 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 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 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 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 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 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 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 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 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 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 言,前期少数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 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 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 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 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 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 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 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 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 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 的小虫。

⑥?: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 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 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 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 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1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 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 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 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 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 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 “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