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人文言文翻译(出师表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有怎样的用人标准?)

1.出师表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有怎样的用人标准?

诸葛亮对人材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 “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

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贤才”对国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

(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这里试对诸葛亮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加以总结。

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

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

(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

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在《前出师表》里,也称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实,志虑忠诚”。

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弹劾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见《李严传》);弹劾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坐自贵大,臧否群士。”

(见《廖立传》)。从以上诸葛亮的一褒一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意为蜀汉政权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

因此,忠诚与否,是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内容。 诸葛亮用人的第二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人之长,对人材不责其全备。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当然懂得这个道理。

许靖原为刘璋手下为官。刘备入蜀后,先后封其为左将军长史、太傅和司徒。

但其实以许靖的真才实学,并不足以当此重任。法正曾说许靖是“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见《三国志。

蜀书。法正传》)。

刘备本来不想用许靖,可法正却劝刘备道: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 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见《三国志。蜀书。

法正传》)。诸葛亮也有相类似的意思。

他向刘备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见《诸葛亮集。

文集。称许靖》)许靖此人的名气很大,又与魏国名士陈纪、袁涣、华歆、王朗亲善。

诸葛亮本人也“皆为之拜”。(见《许靖传》)。

再如同魏延、杨仪。魏延虽说“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但其“善养士卒”,又很能打仗。诸葛亮驻汉中时,”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见《三国志。

蜀书。魏延传》)。

杨仪虽也“性狷狭”,但他却也有真才实学,刘备与他在谈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之时,总被杨仪的高见而大为高兴。有“规画他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的好处。

因此“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 五年,随亮汉中。

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军戎节度,取办于仪”(见《三国志。

蜀书。杨仪传》)。

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虑到此二人时,也总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见《杨仪传》)。“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

”(见《三国志。蜀书。

费文伟传》)。 此外还包括法正的心胸不宽、“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见《法正传》);何诋的“好声色、不治节俭”(见《三国志。

蜀书。杨洪传》裴注引《益部耆旧传杂记》);李严的“腹有鳞甲”(见《三国志。

蜀书。陈震传》);张裔的“性不公平”(见《杨洪传》),诸葛亮都能正确对待,让他们在能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职。

这和曹操的“唯才是举”原则不是非常相像吗? 诸葛亮用人的第三个特点和原则,在于能够充分识别人材、发掘人材。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

他随刘备入蜀,任广都县长。刘备在一次的游观中,突然来到了广都,发现蒋琬众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刘备非常生气,要加罪与蒋琬。

诸葛亮深知蒋琬其人的才干,他劝刘备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见《三国志。蜀书。

蒋琬传》)这和庞统当年的情形是完全一样的。果然不出诸葛亮之料,蒋琬的确是一个治国的大才,他后来被前后任为尚书郎、丞相府东曹掾、参军、长史加抚军将军。

诸葛亮曾经秘密地对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见《蒋琬传》)。

在诸葛亮死后,他更与费文伟等人一起,挑起了治理蜀国的重担。 何诋的情况与蒋琬也差不多。

何诋字君肃,自幼寒贫,为人宽厚通济。开始时任督军从事。

他也和庞统、蒋琬相类似,整日“游戏放纵,不勤所职”。 诸葛亮听说后,决定来一。

诸葛亮传略文言文翻译,诸葛亮空城计文言文翻译,诸葛亮传文言文翻译

2.翻译文言文《诸葛孔明》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

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弃理政权力,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的闲话。他权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怀疑他有谋位的异心,他权势盖过所有臣子,然而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

他精心尽意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宽宥小错,而不用严刑,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种去施暴政。

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用能让人求生的办法来刑杀犯人,即使死去,犯人也不会埋怨被杀。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公一类的圣贤人物。

然而谈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乐毅的德能,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是一个小霸主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谈论呢!还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对抗,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诡辩的话啊!仲达不能使他的诡谋得逞,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军布阵的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他的部下。

谈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 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带兵抵抗,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邦的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

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诡辩说:“虽然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懂得进军就要有所图。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这是因为那里容易被攻占罢了”军中没有了现成的粮食,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表面上假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的部下。不久,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

他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诡言说:“若诸葛亮是个勇敢的人,他应该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

如果进军五丈原,他们将无功而反。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死之地,而你带兵径直进攻,与他开战(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

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军的地方,故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胆怯,来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众军士的军心。

所以孔明带着严正的军队,不凭诡诈的手段,不贪图微小的战功(果然没有进攻仲达),仲达又发话了:“孔明志向远大,却不知道抓住作战的战机,计谋虽多,却不能决断用兵,表面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 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军用兵进退制宜,而虚造欺诈语言哄骗部下的手法,这哪里是他的真实面目啊! 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的时候,而是在敌人被消灭之后。

当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仲达说的那些话是事实。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军布阵,端坐军帐中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谋,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若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

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谈论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实情况,而相信他的诡诈语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所诓骗了吗? 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兵法最厉害的角色。

我曾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看到他论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

一般读书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孔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因此,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或可作为借鉴。

文言文,用人,翻译,诸葛亮

3.诸葛亮用度外人的翻译

诸葛亮用度外人

〈梦溪笔谈〉

范文正常言:史称诸葛亮能用①度外人.用人者莫不欲尽 ②天下之才,常患近己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③大事.

①用:任用 ②尽:搜罗用尽 ③周:完成,成全.

范文正常常说:历史上称诸葛亮能多次任用外人.任用外人的人,不能不想着要搜罗用尽天下的人才.常担忧自己身边的人的好与恶,却不能自知.能多次搜罗用尽外人,这样以后才能完成大事(外人指与自己相对的人)。

自己边查字典边翻译的。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你自己再修改下吧。

诸葛亮用人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