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陈祐文言文节选(求元史中关于陈祐的翻译)

1.求元史中关于陈祐的翻译

陈佑,一名天佑,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

祖父陈忠,精通经史,乡里皆尊他为师,死后,其学生谥曰“茂行先生”。佑自幼好学,家贫,母亲张氏曾剪发卖钱,为他买书。

长大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任官属,宪宗三年(1253),穆王府任佑为该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套。

穆王的封藩地在陕、洛,任佑为河南总管。他去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李微、薛玄,向他们求教治世之道。

他又奏请免征西军数百家的各种赋税,提出二十余件有利于 人民的事,请朝廷施行。这些都得到朝廷的采纳。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1260),任命佑为河南西路总管。

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未给俸禄,多贪婪暴虐,而唯有佑以清廉著称,在此为官八年,始终如一。至元二年(1265),调任南京治中。

河南东部发生蝗灾,以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令百姓捕捉。佑到灾区视察后提出:“捕蝗恐伤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已熟,不如早开镰收割,可省捕蝗的劳。”

有人说请示上级,不可擅自做主。佑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

即令捕蝗的人回去收割。至元三年,朝廷赐佑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

卫辉是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佑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进行祭祀。

他离任后,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曾上书世祖,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本”:一为太子是国本,应早立太子;二为中书省是行政之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曰人材是治国之本,应慎重地选拔人材。

这些意见虽未完全被采纳,但受到当时人的称赞。至元六年,设置提刑按察司,首先任命佑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

这时,中书、尚书两省并立,世祖打算把二者合而为一,召集大臣共同讨论。佑刚回朝,就特命他参议其事。

阿合马为尚书省平章政事,欲奏请升中书右丞相安童为太师,实际上是要夺中书省的权力,却又怕佑反对,因而企图以进佑为尚书省参知政事的官职来拉拢他。在讨论中,佑极力主张中书省为行政之本,是祖宗所创立的,不可废止;三公本为古代官制,今徒有虚位,不必设。

废中书省的事就此结束。阿合马恼怒佑违反了他的意图,把他调出京外任佥中兴路行尚书省事。

西凉隶属于永昌王府,该地达鲁花赤及总管为人诬陷,王欲逮捕法办,佑竭力为他们申辩。王虽大怒,而佑的辩护更强,王终于醒悟。

二人皆免罪,认为佑是他们“再生父母”。朝廷大举伐宋,派佑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闻佑来,都出来应征。

十三年,授佑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佑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好人对待;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贼对待。”

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之间有大盗,聚众抢劫,佑追捕则逃入宋朝境内。

宋亡后,这些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佑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当众杖杀。十四年,调浙东道宣慰使。

江南刚刚平定,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为奴,佑强行释放归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佑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大怜恤。”

但这意见未转达于朝廷。朝廷派他去查核庆元、台州的民田。

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乡盗贼,他猝不及防,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诏赠推忠秉义全节功臣、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

江浙父老要求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立祠纪念。佑能诗能文,著有《节斋集》。

2.求元史中关于陈祐的翻译

陈佑,一名天佑,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祖父陈忠,精通经史,乡里皆尊他为师,死后,其学生谥曰“茂行先生”。佑自幼好学,家贫,母亲张氏曾剪发卖钱,为他买书。长大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任官属,宪宗三年(1253),穆王府任佑为该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套。穆王的封藩地在陕、洛,任佑为河南总管。他去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李微、薛玄,向他们求教治世之道。他又奏请免征西军数百家的各种赋税,提出二十余件有利于 人民的事,请朝廷施行。这些都得到朝廷的采纳。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1260),任命佑为河南西路总管。

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未给俸禄,多贪婪暴虐,而唯有佑以清廉著称,在此为官八年,始终如一。至元二年(1265),调任南京治中。河南东部发生蝗灾,以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令百姓捕捉。佑到灾区视察后提出:“捕蝗恐伤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已熟,不如早开镰收割,可省捕蝗的劳。”有人说请示上级,不可擅自做主。佑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即令捕蝗的人回去收割。至元三年,朝廷赐佑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辉是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佑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进行祭祀。他离任后,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曾上书世祖,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本”:一为太子是国本,应早立太子;二为中书省是行政之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曰人材是治国之本,应慎重地选拔人材。这些意见虽未完全被采纳,但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至元六年,设置提刑按察司,首先任命佑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这时,中书、尚书两省并立,世祖打算把二者合而为一,召集大臣共同讨论。佑刚回朝,就特命他参议其事。阿合马为尚书省平章政事,欲奏请升中书右丞相安童为太师,实际上是要夺中书省的权力,却又怕佑反对,因而企图以进佑为尚书省参知政事的官职来拉拢他。在讨论中,佑极力主张中书省为行政之本,是祖宗所创立的,不可废止;三公本为古代官制,今徒有虚位,不必设。废中书省的事就此结束。阿合马恼怒佑违反了他的意图,把他调出京外任佥中兴路行尚书省事。西凉隶属于永昌王府,该地达鲁花赤及总管为人诬陷,王欲逮捕法办,佑竭力为他们申辩。王虽大怒,而佑的辩护更强,王终于醒悟。二人皆免罪,认为佑是他们“再生父母”。

朝廷大举伐宋,派佑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闻佑来,都出来应征。十三年,授佑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佑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好人对待;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贼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之间有大盗,聚众抢劫,佑追捕则逃入宋朝境内。宋亡后,这些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佑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当众杖杀。十四年,调浙东道宣慰使。江南刚刚平定,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为奴,佑强行释放归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佑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大怜恤。”但这意见未转达于朝廷。朝廷派他去查核庆元、台州的民田。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乡盗贼,他猝不及防,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诏赠推忠秉义全节功臣、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江浙父老要求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立祠纪念。佑能诗能文,著有《节斋集》。

文言文,节选,元史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 爱问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D【小题4】(1)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2)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

(3)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只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答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劳:慰劳,犒劳。【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C组两个“之”都译做“的”,结构助词。A组两个“以”前者是“用,把”,表凭借,作介词;后者表承接,是连词。

B组两个“且”前者表递进,并且,是连词;后者译做“将”,是副词。D组两个“其”前者表反问,难道,作副词;后者是“你们”的意思,作代词。

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句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的虚词能否翻译成同一个意思,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对教材基本篇目中的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识记准确。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A组第一句为世祖的行为,张冠李戴;第二句表现彻里“奋不顾身”。

B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耿直”。 C组第一句表现彻里“忧国忧民”;第二句表现彻里“勤于政事”。

D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廉洁无私”,符合题意。【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采分点:①所以,用来……的,1分;②安,怎么,1分;③鬻,卖,1分;④大意1分。 (2)①礼体,礼节规矩,1分;②左右,侍从,身边的人,1分;③批其颊,打他的脸颊,1分;④大意1分。

(3)①意,猜想,料想,1分;②良,确实,实在,1分;③污暴,卑污暴虐,1分;④大意1分。【参考译文】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

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封给他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定居。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她读书。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见了他,他对答周详文雅,世祖非常喜欢他。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后返回,趁机进言大军所经过的地方,百姓承受不起烦扰,饥寒交迫将要死亡,应当予以赈济供给。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赐给边疆百姓粮食、布匹、牛马,依靠这些存活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

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

回到朝廷把这件事情上报皇帝,皇帝很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推荐任用他的党羽,查核全国的赋税,百姓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自杀以及死在牢里的人用百来计算,朝廷和地方都人心浮动。

朝臣们有所顾忌,都不敢讲话。 彻里于是在皇帝面前,详细地陈述桑哥奸诈贪婪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语十分激烈。

皇帝十分生气,(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身边的人打他的脸颊。彻里争辩更加激烈,并且说:“我和桑哥没有仇,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行而不顾全自身,正是为国家打算啊。

如果怕惹皇帝生气而不敢讲话,那么奸臣怎么能够除掉,百姓受到的伤害从何停止!并且使陛下蒙受拒绝劝谏的名声,我私底下害怕这个啊。”于是皇帝完全醒悟,就命令他率领三百羽林军前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宫内收藏的一半。

桑哥不久被诛杀,各类被冤枉逮捕的人才得到释放。 彻里又遵照圣旨前往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和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以死刑,天下人心大快。

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过程中,总共四次经过徐州,都是过家门而不入。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平定,于是彻里引兵征讨他,号令森严,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遇到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来犒劳他们并且劝慰释放他们回去,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因为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

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安居在你们的田园里,不要害怕。 ”其他山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投降了。

不久,欧狗被他的党羽绑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随从的人一个也不杀,汀、漳地区平定了。大德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他去世的那一天,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的廉洁。

4.元史列传第五十张德辉翻译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年少时勤学,乡试中举。金贞..年间曾向御史台谋求一官半职。当时有盗杀一算命先生,官府追索,捕获某僧人藏一妇人,认为该僧为杀人犯,屈打成招。德辉怀疑这是桩冤案,后来果捕获那真正杀人的盗贼。赵秉文、杨忄造都器重其材。金亡后,德辉渡黄河去北方,史天泽在真定召他任经历官。太宗七年(1235),随军南征,为天泽出谋划策。天泽要诛杀逃兵,德辉劝止。光州荜山农民建寨自卫,天泽要攻取,德辉建议招降,使寨中农民免兵刀之灾。

定宗二年(1247),世祖在王府召见德辉,问他:“孔子去世已久,如今他所说的性在哪里?”回答说“:圣人与天地共始终,无处不在。殿下能行圣人之道,孔子的性也就在这里。”又问:“有人说,辽因为信佛而亡,金因为好儒学而亡,有这话吗?”回答说:“辽朝的事臣未能全知,金朝则是亲眼所见,宰臣中虽用一二儒臣,而其余都是世袭的武将,军国大事又不让儒臣参与。以儒生而进为宰臣的,大抵只占三十分之一。金国之存亡,自有人应负责任,儒臣有何过错?”世祖点头称是,又问德辉:“祖宗的法度俱在,而许多未能付诸实施,该如何是好?”德辉指着银盘比喻说:“开创国家大业者,如制造这银器,要精选白金良匠,按一定规矩制作而成,交给后人,传之无穷。但应交给谨慎厚道的人掌管,才永为珍宝。否则不仅会损坏,而且恐有被偷去的危险。”世祖沉思了好久说道“:这是我所不能忘怀的。”又询问中原人材,德辉举出魏..、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人。又问“:农家辛苦劳动,为何还衣食不足?”德辉回答说:“农桑为天下之本,衣食之源。农民男耕女织,终年勤苦,而将其最好的交纳于官,剩下粗恶者用以上养父母,下育儿女。而地方官吏又横征暴敛,搜刮一空,人民哪有不受冻挨饿的?”

定宗三年春,行祭奠孔子之礼。世祖问德辉“:为何要对孔子行祭奠礼?”回答说“:孔子为万代主宰天下者之师,所以历代君主都尊敬他。把他的庙修建得十分庄严肃穆,按时祭祀。崇敬他与否,对圣人无利也无害,但可以见君王崇儒重道之意如何。”世祖说:“从今以后,此礼勿废。”又问:“领兵与治民,哪个最危害百姓?”回答说“:军无纪律,任其残暴,为害固然不轻;但是,治民之官,对人民横征暴敛,毒害天下,使祖宗之民如在水火之中,为害尤甚。”世祖沉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又问:“那怎么办?”德辉回答道:“莫若派遣皇族中之贤者如口温不花这样的人,执掌兵权;旧日勋臣如忽都虎这样的人,使他主管民政,这样,则天下均受到皇上的恩赐了。”

是年夏,德辉告假还家,临行前又举荐白文举、郑显之、赵元德、李进之、高鸣、李般木、李涛等数人。辞别皇帝时,又奏陈首先要办的七事:提倡孝友,选择人才,体察民情,重视听取各种意见,亲近君子,信赏必罚,节省财用。世祖对张德辉不呼其名而呼其字,赐坐,赏赐优厚。不久,德辉奉旨教育贵族子弟孛罗等。宪宗二年(1252),德辉与元裕在北方朝见皇帝,请世祖为儒教的大宗师,世祖高兴地接受了。德辉等就此进一步启奏:“历朝有旨免除儒户的兵赋义务,乞下令有关政府部门遵行。”世祖同意,命德辉领导和管理真定学校事务。

世祖即位,起任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他下车伊始,便打击豪强,罢黜贪官污吏,平均赋役负担。七八十岁的老人不远数百里来看他,说道:“六十年来也没有见到像今天这样太平的官府了。”把德辉奉若神明。战乱后一些贫弱小民多依托于豪强的庇护,有的为人帮工来谋衣食,日子一长,他们被抑为奴隶。德辉把他们都释放回家为民。

至元二年(1265),考核地方官吏政绩,德辉为十路之最。朝见皇帝时,帝慰劳他,命他疏陈当前所应办的急务,他条陈四事:一、严格保举制以取人才;二、给俸禄以保持官吏的廉洁,发挥他们的才能;三、改变官职的世袭制,并把他们迁到别的都城;四、刑罚公正而不要多次实行大赦。帝称赞并加采纳。调任东平路宣慰使。东平赋重,诉讼多,比河东多一至五倍,一遇赃官,更加紧搜括,毫不宽容。德辉奏请免除百姓向远处交纳豆粟二十万斛,而由政府向民间征购粟十万斛抵其数。寡妇马氏要把自己女儿卖掉以交纳所欠赋税,德辉用自己的薪俸代她交纳,而且免除今后赋税。

5.元史·列传第三十六 文言文翻译

列传三十六有好几个人。

字数有限,我先发【耶律留哥传】。如需要其他,请告知。

================================= 耶律留哥,契丹人,曾任金朝北边千户。 太祖起兵于北方,金人怀疑辽朝遗民有所图谋,下令每辽民一户以女真二户夹居,进行监视。

留哥对此不安,于太祖七年(1212)逃至隆安、韩州,纠集壮士剽劫这些地方。官府出兵追捕,都被他们击败。

进而与耶的联合募兵,数月之间拥众十余万,共推留哥为都元帅,耶的为副元帅,其营帐百里,威震辽东。 太祖命按陈那衍、浑都古伐金,大军行至辽地,遇留哥,问从何而来,留哥回答说“:我们是契丹军,去归附贵国,道路险阻,人马疲乏,故逗留于此。”

按陈说:“我奉旨讨女真族,恰与你相会,岂不是天意吗!你们要效忠于我朝廷,何以为证?”留哥率所部于金山与按陈会师,杀白马、白牛,登高向北折箭盟誓。按陈道“:我回去奏明,当委你以征辽重任。”

金人遣胡沙率军六十万,号称百万,来攻留哥,声言有得留哥骨一两者,赏金一两,肉一两亦赏银一两,世袭千户。留哥自度不能敌,急遣使去报告太祖。

太祖命按陈、孛都欢、阿鲁都罕等领千骑与留哥会合,在迪吉脑儿同金兵对阵。留哥任侄儿安奴为先锋,冲杀胡沙军,大胜,以所获辎重献朝廷。

太祖召回按陈,以可特哥为留哥的副将,屯兵于迪吉脑儿。 太祖八年三月,留哥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立妻姚里氏为妃,以其部属耶厮不为郡王,坡沙、僧家奴、耶的、李家奴等分别为丞相、元帅、尚书,统古与、著拨行元帅府事,国号辽。

太祖九年,金遣青狗为使,以重禄劝留哥降金,不从。青狗见留哥决不会降金,自己反投向留哥为臣。

金宣宗大怒,遣宣抚万奴领四十余万大军进攻,留哥迎战于归仁县北之河上,金兵大败,万奴收集溃卒奔至东京。安东同知阿怜害怕,遣使求归附于留哥。

于是辽国尽有辽东州郡,以咸平为首都,号为中京。金左副元帅移剌都率兵十万再度进攻,又被击败。

太祖十年,留哥攻下东京,可特哥娶万奴之妻李仙娥,留哥不以为然,因此留哥与可特哥二人不和。不久,耶厮不等劝留哥称帝,留哥曰:“过去我与按陈那衍盟誓,愿归附大蒙古国,为之开疆扩土,如果自食其言而称东帝,是违背天意,必遭大祸。”

众人更加劝进,留哥不得已,称病不出,暗中与其子薛..载金币九十车、金银牌五百,至按坦孛都罕入见太祖。太祖称“:汉人先投诚者先引见。”

太傅阿海奏:“刘伯林投诚最先。”太祖说:“伯林虽先,然是受重围被迫投诚的,不如留哥仗义效忠,应以留哥为先。”

召见后,太祖大喜,对左右说:“凡留哥所献,都先告之于天,然后可受。”于是将留哥所献陈列于白毡之上,七天后才收入库内。

问留哥原为何官职,留哥回答:“辽王。”太祖命赐金虎符,仍为辽王。

又问有户口若干,回答说:“六十余万。”太祖说“:可送三千人来为质,朕派蒙古三百人去领,你也派人同去。”

留哥遣大夫乞奴、安抚秃哥同往,且命他们谴责可特哥,说他娶万奴之妻为妻,严重违法,把他逮捕送来。可特哥惧,与耶厮不等欺骗众人说:“留哥已死。”

率众反叛,杀太祖派的三百人,只有三人逃回。太祖闻知,对留哥道:“你不要以失其部众而忧伤,朕加倍给你,草青马肥,还给你甲兵,去领取就是。”

太祖十一年,乞奴、金山、青狗、统古与等,推耶厮不在澄州称帝,国号辽,改年号为天威,以留哥兄独剌为平章,设置百官。仅仅一月,元帅青狗反叛,投顺金朝,耶厮不为部下所杀。

又推丞相乞奴代理国政,与行元帅鸦儿分兵民为左右翼,屯驻开州、保州,为金盖州守将众家奴引兵来攻破。留哥也领蒙古军数千到来,得兄独剌及妻姚里氏,还有户二千。

鸦儿领败军东逃,留哥追击,然后还军渡过辽河,招抚懿州、广宁,迁居于临潢府。乞奴逃向高丽,为金山所杀。

金山又自称国王,改元天德。统古与杀金山自立为王,喊舍又杀统古与自立为王。

太祖十三年,留哥领蒙古军、契丹军及东夏国元帅胡土兵十万围攻喊舍。高丽也以四十万军助战,喊舍败,自杀。

自太祖十年留哥北去朝见太祖,耶厮不称帝七十余日,金山称王两年,统古与、喊舍相继称王共两年,至太祖十四年春,留哥复平定辽东。 太祖十五年,留哥卒,年五十六岁。

6.《元史•列传第十七》译文(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

胡长孺,字汲仲,是婺州永康人。

唐代时,他的祖先从天台迁徙到这里。祖父胡岩,是嘉定甲戌进士,曾任福州闽县令,行为出众,言论高妙;文章新颖,语句瑰丽。

他在江西做幕府时,平定赣州战乱,在举手回眸之间,就保全救活了数十万人。父亲胡居仁,是淳祐进士,写文章行政事,也超出四方人士。

到胡长孺,他的学问更加闻名,《九经》、历代史实,律令章程,没有不详细周全考证的;他为人果断坚决,敢做敢当,碰到事情总能机敏应变,并且善于谋画裁断。至元二十五年,皇帝下诏求贤,有关官员强行起用了他。

到京城时,刚好录事官空缺,朝廷发文书让胡长孺兼任录事官。不久因与宰相谋议不合,改任扬州教授。

当时,程文海正显贵,他的家族气焰极盛,即使违法,也没有人敢责问,他立外门,侵占了官道,胡长孺立刻命令撤除掉。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

大德年间,浙东闹大饥荒,老百姓饿死的人层层叠叠。宣慰同知脱欢察奉命赈灾,从富裕户敛钱一百五十万补给灾民,来到宁海县时,把余下的钱二十五万托胡长孺收藏好,自己便转往别处去了。

胡长孺看出脱欢察企图贪污那笔钱,便把钱全都散发给了灾民。一个月后,脱欢察返回来了,向他索取那笔钱,胡长孺把救灾案卷交给他说:“钱都在这里了。”

脱欢察大怒说:“你的胆子有山那么大呀!是谁命你干的,敢于如此的放肆!” 胡长孺说:“老百姓一天没饭吃,一定有饿死的人,实在来不及向你上报;不过,公文(或救济账目)都在,可以证明(查证)。” 脱欢察虽然恼怒,但又不敢再责问。

县里有一处地方叫铜岩,地形很险要,有一伙年轻恶棍常常等在那里拦路抢劫,成为过往客商的祸患,官府不能禁绝。胡长孺假扮身份穿着商人的衣服,让仆人背着财物跟着他,暗中告诫骑马的士卒十人跟在他的后面。

当胡长孺到达铜岩时,强盗们突然冲出拦劫胡长孺等人,胡长孺恭顺向他们说好话求情,跟踪在后面的士卒很快赶到,强盗都被抓捕,派(使)人将他们的同党全部抓获并依法处置,以后在铜岩夜行都不用担忧了。曾经有农民挑着尿罐到田里浇粪,偶然碰到了军中士兵的衣服,那士兵就打伤农民,并打碎尿罐走了,竟不知道打人士兵的名字,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使手下暗中侦察。

前面打人的士兵路过,竟拍手称快,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对他处以杖刑并要求他赔偿农民尿罐。县里曾有一群老妇人,聚集在佛寺诵经祈祷,其中一位老妇衣服丢失了,恰逢胡长孺在乡下巡视,老妇便向他报了案。

胡长孺把大麦粒放在这群老妇合起的掌中,命她们仍像原来一样,绕着佛像诵念经文。胡长孺闭目叩齿,装作集中精神的样子,并且说:“我已让神灵来监督你们了,偷了别人衣服的人走几圈,她手掌里的麦粒便会发芽的。”

有一位老妇多次打开手掌偷看掌中的麦粒,胡长孺把她指出抓起来,果然从她那里找到她所偷的别人的衣服。一次胡长孺从帅府禀报回来,手下官员说有罪犯罪证确凿,但多次审问始终不肯招认伏法,胡长孺说:“这事很容易改变罢了(这件事很容易解决)!”趁夜间把官吏藏匿在公案下,天亮后提审犯人,犯人更加顽固。

(这时忽然有人来报告说有诏令来了,胡长孺假作吩咐大家说:“国家有诏令到来,何不迎接诏令!”于是命令手下将两名犯人分别绑在东边和西边的柱子上,县衙里的人全都出去了,庭院里没有留下一个人。两名罪犯相互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死也不能承认,慢慢的案件也将自然化解了。”

话刚说完,暗藏在公案下的官吏叫着出来,罪犯大惊失色,全都跪在地上认罪。胡长孺做事大都是像这样,不能全都记载下来。

延祐元年,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不再出来做官,隐居在杭州的虎林山直到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我也在找这个,却被我意外找到了,答案复制给你一份,希望对你有帮助。

元史陈祐文言文节选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