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诗君文言文翻译(急需翻译《宋濂诗君》)

1.急需翻译《宋濂诗君》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

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

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

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

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参考译文: 龙泉有很多大山,在它西南方向一百多里的诸多大山更为幽深。

有些大山四面奋然而高耸起来,中间凹下,形状像箕筐,人们因此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枝叶像虬髯一样的松树,满眼望去高入云天,新鲜的翠针映照着人如同被洗过一样。

松树上攀附的薜萝纷披弥漫,横向衍生成几十丈长,叶子嫩绿可以吃。松根上寄生的茯苓,有的很大如同斗器,其中杂生着黄精、前胡及牡鞠等植物,采下可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君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久前在山里盖起了一座庵庐。庵庐西南方若干步远,有两个深潭,蛟龙潜藏在水里。

水面上云气精华向上腾涌而起,顷刻间就覆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那种纯白色,就像大海一样苍茫而无边无际,大风从东面吹来,云气就会消散,章君因此建起了一座烟云万顷亭。庵庐的东北方向若干步远,山更加高峻,峰峦更加峭拔尖耸,那种气势如同想与霄汉连在一起。

向南可看到闽中几百里远,嘉树帖服在地上如同荠菜,于是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庵庐的正南方又是若干步远,地面明净阔远清爽干净,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各座山峰,都摆出秀丽的情形争相竞斗,让人喜爱玩赏忘记了疲倦,再加上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着酒具来喝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于是章君又因此盖了一座环中亭。

章君读书的闲暇,经常披着鹤翅一样的大衣,拄着竹杖,先后游历三座亭子,回来就坐在庵庐里,回望虬松,看到它们如同善士、巨人一样在左右作揖。章君注视很久,精神凝定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仿佛同古代的豪杰在千年之前互相交谈。

章君心情大好,起身穿起谢灵运当年一样的木鞋,每天在万棵松树间歌啸行吟,木屐的声音铿锵有力合中节拍,同歌声互相应和。虬松仿佛了解章君的心意,也发出轻微的如同笙箫一样的声音来互相娱乐。

章君赞叹道:“这就是我观赏松树的乐趣啊。”于是他用“看松”二字来命名他的庵庐。

龙泉当地的士人,听闻此事质疑道:“章君依仗济世的卓越才华,在闽地敌寇大兵压境的时候,曾经树起大旗准备好战鼓,磨砺长矛,率领军队进攻敌寇击退了他们的侵犯,这是因为他有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才华的抱负啊。如今竟然用‘看松’来命名自己的庵庐,就如同隐居者做的那样,他是打算鄙弃世俗的扰攘而不想去亲近呢,还是认为那些世俗之人不值得交往,而只能从松树那里取得他期待的品质呢?”金华的宋濂私下认为不是这样。

在所有植物之中,秉承坚贞刚直的气度的,只有松树是最多的。我曾经深深地思考过:一种生气正伸盛的时候,无论是蕴藏在树根里的,还是聚敛在草根中的,没有哪一个不舒展着枝叶来表现一时的妍丽;等到那秋高气清的时节,霜露已经降下,那么都会枯黄陨落而没有什么可留下的了。

那能耐受一年中寒冷的时节却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品德高尚的人常常借它来勉励自己,求得君子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罢。章君处世,与松树为伍,就是卓然屹立来自立品格;等到他在恰当的时候挺身而出,刚直坚贞自然会把持好,不被他人的议论所改变,最终能够建立功勋并能给百姓恩泽,但当初的想法也不曾同松树的品格相背离。

糊涂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硬。

宋濂苦学文言文翻译,宋濂诚实文言文翻译,宋濂忠实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宋濂》的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文言文,翻译,宋濂

3.文言文宋濂的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全文翻译,、、、、、)。

4.题文

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一黍上 /能作数字【小题1】离开;全、都;用重金买。

【小题1】官僚和读书人登门求文章的接连不断。【小题1】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小题1】正面描写:朝中各种典章制度,赏劳碑刻文辞都让宋濂拟定。侧面描写:士大夫求文,外国使节关心,邻国重金购文,四方学者称“太史公” 试题解析:【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

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概括选文内容的句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结合“宋濂”的描写情节来分析方法即可。

5.急~~<宋濂>的翻译~~

小弟试翻译之:宋濂的性格比较诚实谨慎,他在内庭做官很长时间,从来没有在背后指摘过别人的过错。

他的居室署名叫做“温树”,如果有客人在谈话时问起了他禁忌的话题,他就指给客人们看,表示不愿谈论此事。一次他和客人一起饮酒,高祖朱元璋秘密的派人去侦查他的行动。

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有没有喝酒,都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些什么食物,宋濂就一一照实情回答。朱元璋满意的笑道:“说得不错,看来你没有欺骗我。”

朱元璋有时候会把宋濂叫来,问他大臣们最近都有哪些功过得失,宋濂只列举那些品行好的人汇报,他说:“那些品行好的人和我交往,所以我了解他们;而那些品行不好的,我不和他们往来,所以我也没法了解他们。”一次,主事茹太素写了一份一万多字的奏折,惹得朱元璋大发雷霆,于是就问大臣们如何处理茹太素,有人指着他上的奏章说:“这份奏章的内容对陛下不尊敬,是诽谤陛下,是不合乎法度的。”

朱元璋又问宋濂的意见,宋濂答道:“他是对陛下尽忠啊,如今陛下刚刚广开言路,不可重重的处罚这样敢于直言的大臣。”过了一会,朱元璋浏览了一下这份奏章,觉得其中有值得采纳的意见。

于是朱元璋便把大臣都召集起来,训斥了他们一顿,并叫着宋濂的字(表示亲近和赞赏)说:“要是没有景濂,我几乎就错误的处罚了敢于直言的人啊。”于是朱元璋在朝堂上表扬宋濂说:“我听说第一等人是圣人,其次叫做贤人,再其次就是君子。

宋景濂为我工作了十九年,从来不曾说过一句假话,从来没有背地里议论过一个人的短处,自始至终言行一致,从无二心,这不只是君子的风范,更可以称作是贤者了。”。

6.《明史.宋濂传》文言文翻译

翻译: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

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

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扩展资料: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7.明史 宋濂传 翻译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

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

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

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

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

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

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

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归省。

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

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

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

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

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

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

《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

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

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

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

问三代历数及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立,人不专讲诵。

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六年七月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命与詹同、乐韶凤修日历,又与吴伯宗等修宝训。

九月定散官资阶,给濂中顺大夫,欲任以政事。辞曰:“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

帝益重之。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

帝得舆图《濠梁古迹》一卷,遣使赐太子,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言之。太子以示濂,因历历举陈,随事进说,甚有规益。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

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

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

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

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

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

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

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士大夫造门乞。

宋濂诗君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